包如病
包如者系以巴达干、血相混为主而形成之聚合型疾病的总称。亦称巴达干包如或聚合症。本病之病因颇为复杂,如体内三根七素之相对平衡关系遭破坏而巴达干偏盛,则与希拉相搏,又与赫依混合交搏后产生恶血及黄水;或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损伤后所形成的恶血流入肝脏,导致肝脏肿大而发生功能障碍,肝血不能生化为正精等所致,在古籍中记载:“包如发生的内因为由巴达干、血、希拉和赫依四者与黄水相混合凝结所致,故名聚合症”。但所有聚合性病变(指三种以上疾病合并为患),并非都转化为包如病,而聚合性疾病则可成为诱发包如病之因素,尤其与血混合则即成为引起包如病的主要原因。因此说,没有不包括血邪致患的包如病。包如病可分为寒热两类。
(1)热症包如: 肝脏如因生活起居不慎而受伤后创伤引起的瘀血郁结于肝脏,或因饮食不节,过量进食热性及酸性食物,促使肝血增盛,导致肝功能障碍。由于以上因素,肝血不能生化为正精而形成恶血和黄水,从肝脏侵入胃腑,与巴达干混合。小肠和血液与巴达干共同腐化,顺路侵入小肠,与希拉相合而呈烟汁色,随而流入大肠与赫依相伴,则形成该部位的热性包如病,这种包如病又称“上落包如病”。
(2)寒症包如:主要由于饮食失节,如过食不易消化或进食不合胃腑之食物,滞留于胃,蕴积不化,致使胃中粘液增多、瘀积,导致调火赫依和消化希拉功能衰退,不能分解精华和糟粕。侵入肝脏的部分又不能转成正精,反而恶血充斥,影响肝脏功能,肝脏肿大,血不循径而外溢,又侵入胃腑、小肠和大肠,则胃肠之消化功能因之减弱,致使巴达干激增。即形成寒性包如病,这种包如病又称为“下结包如病”。
包如病不但病因复杂,症状亦多变,所以根据临床症状又有四型:即扩散型包如病,增盛型包如病,滞留型包如病,聚合型包如病。
(1)扩散型包如病:主要为赫依偏盛,表现扩散于他位之症状,此型并有外散与内散之别。外散有:
❶散布于皮肤,
❷扩张于肌肉,状如黄水病,皮肤及肌肉呈散在性疼痛或有灼热感的阵痛。
❸流窜于脉道,状如中毒症,病邪所到之处,脉管怒张,肤色黑而麻木肿痛。
❹降于四肢关节,状如痹病,发高热,肢体沉重,关节变粗,伸屈困难。内散有:
❺散布于头,状如头痛病,头顶沉重,目眶作痛,鼻衄不止。
❻散布于肺则状如肺病,背部沉重又发热,脊椎疼痛,痰中带血,血色紫红。
❼散布于心则状如赫依性心病,心情抑郁,烦躁不寐,癫狂,身体颤抖。
❽散布于脾则状如脾病,左腹刺痛,面容发紫,温暖时剧痛,平时易怒
❾散布于肾则状如肾病,腰部酸痛,尺部肾脉涩,足重难举,大腿缝与肾脉抽搐,尿色发红,腰部呈散在性疼痛。
根据包如病病灶之发生部位,又分包如之自位与他位两种。自位系指与本病之发生原因相关的主要原发病位而言,共有四处。即胃(巴达干之寓位)、肝(血之寓位)、小肠(希拉之寓位)、大肠(赫依之寓位)等四个脏腑。正如没有血液无损伤的包如病一样,也没有肝脏不被侵害的包如病。所谓他位,系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和功能紊乱所产生之恶血,与赫依之作用下,扩散于全身各部而引起的包如性病变而言,即上述之九个部位。
(2)增盛型包如病:主要为血偏盛,可分为出血与不出血两种证侯。出血者病情恶化时,发生内部出血,如增盛于胃则呕吐物烟汁色,如增盛于大肠则大便泻紫血,如增盛于中部小肠则吐血与便血并见。不出血者证如上述的热症包如。
(3)滞留型包如病:在临床上多表现为寒性而隐蔽其热性真象。因而又分为隐伏型与非隐伏型两种。隐伏型包如,脉象沉细,尿呈绿色,身体沉重,倦怠无力,横膈膜及背部疼痛,呃逆,食欲不振,口淡无味,积食不化,胃腹胀满,大便燥结,呕吐后感觉舒适。非隐伏型包如之症状明显,详见各该部位包如病部分。
(4)聚合型包如病: 主要为血与黄水增盛瘀积凝结为痞瘤。可发生于肝、脾、大肠和小肠等处,瘀积坚实,痛时按之有滚动感,患病部位发热,刺痛,体力衰竭,食欲不振,尿呈红色,脉色细速。如痞块形成迅速而状如肝脏者,病属凶险难治,发展缓慢而日久溃破者,较为易治。如因痞块而引起滴漏时,出现颜面及足背浮肿,腹部膨胀,青筋暴露,称为渗出性热性包如病。
包如病之发展变化,依其病变之特征,以自位病变为主,亦可侵及他位引起不同的病变。可归纳如下三种包如病各自的十三种变化。
(1)从明确内容所分之十三种变化:
❶发生于心则状如赫依性心病,
❷发生于肺则状如肺热病。
❸发生于肝则可出现血症症状。
❹发生于胃则其证与巴达干病相似。
❺发生于肾则状如肾热病。
❻发生于脾则状如血性脾病。
❼发生于小肠则其证如希拉病。
❽发生于大肠则其证如赫依病。
❾发生于头则状如血逆上头头痛病。
❿发生于肌肤则出现与水土相犯所引起的疾病症状。(11)渗于骨则出现骨伤热之症状。(12)发生于脉道则状如中毒症。(13)发生于四肢关节则出现痹病之症状。
(2) 从隐晦内容所分之十三种变化:
❶包如上冲至头,则头顶沉重,头痛,鼻衄不止,与血逆上头病同。
❷包如分裂(包如为赫依所分裂)则表现烦躁,身战,心神不安,状如赫依性心病。
❸包如扩散则全身麻木,脊椎两旁肌肉颤动作痛,骨节尤以胃肝部兼痛为甚。
❹包如增盛则身重发热,嗜眠,舌干口苦,面目发红,横膈及腰背闪痛,脉象紧,与受震所伤之热相似。
❺包如寒热相搏,即包如之起病四因巴达干、血、希拉、赫依相搏,尤以赫依和血之邪势相搏,则虽治以热性或凉性药物和食物,均无显效,反而为害,其证如寒热不调症。
❻包如呕吐,吐物初期为清水和所食之物,状如不消化症。
❼包如之泄泻,胃腹部刺痛,证如痧症。
❽包如加重(即因血势亢盛而外渗),则由于恶血渗出,其泄泻物为烟汁色坏血,犹如肠疫热症。
❾包如聚合,则所患部位发硬,疼痛剧烈,状如石痞。
❿包如溃破,则颜面、眼睑、足背等处浮肿,状如浮肿病。(11)包如瘀积(即恶血、黄水滞留于全身各部),则全身肿胀,证似水肿病。(12)包如游离而病邪降于肾脉,则证如肾脏病。(13)包如隐伏(其热邪为巴达干所掩盖)则状如寒症。
(3)上述之扩散型包如之四个自位病变及其扩散之九个部位,称为包如十三种部位变化。
根据包如病之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病变规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
❶初期热证阶段:本病初期,表现为血、希拉偏盛病象,是为热证期。此期主要为腹部阵阵发热,病患部位如胃、肝区等疼痛明显,口苦泛酸,恶心,大便燥结,脉象粗而紧数,小便色红,蒸气大而味浓,目眶作痛,面现油腻,肢体沉重,疲乏嗜眠,横膈膜及背部刺痛等出现血、希拉偏盛的症状。
❷包如寒热兼杂阶段:即在包如病发展过程中,巴达干、血、希拉、赫依,尤以赫依及血势强盛而互相交搏之阶段,是为寒热兼杂期。此期由于包如阻碍了调火赫依运行之道,使其传入六腑脉道,因而血受赫依之追逐,流窜不定,故病势愈加重,明显出现上述之“扩散、增盛、滞留、聚合”四种类型包如病的某一型亢盛之症状。患病部位疼痛进一步加剧,患者体力衰弱,肝胃区疼痛及痛彻胸背,有时胃肠作痛如痧症,大便燥结呈紫色。如系渗出性包如,则见血便,脉象粗满而结,但关脉模糊。
❸包如寒证阶段:即表现为全身各部呈功能衰退证象,如畏寒,困乏无力,食物不化,嗳恶呕吐,食后胃痛,腹胀肠鸣,有时便秘等。此乃血、希拉邪势减弱,而巴达干、赫依邪势偏盛之阶段,是为寒证期。此期虽病势减弱,但患者之体力已很衰弱,脉象粗而芤,或迟而微,出现巴达干、赫依偏盛之特有症状。
包如病变各期之三种漾吐象:包如病变过程中,特别是对渗出性包如病之漾或吐象,可分三个阶段进行诊察。如初期则常漾出热水与酸水;中期疾病已经成形,即寒热兼杂阶段,则漾或吐苦味红黄色稀水; 晚期病情已经发展,即增盛阶段,则吐烟汁样黑褐色腐血。
治疗本病首先以调理三根,清除包如热邪为主,结合包如病类型及其本质、结合患病部位以及结合时间等,在饮食起居,药物治疗方面采取如下措施。
(1)调理三根,清除包如热邪:主剂为包如对治七味散(石榴子、毛叶木瓜、沙棘果膏、芫荽子、藏木香、五脉绿绒蒿、荜拨),依病情可加用下列药物或为引内服。如调理三根可加诃子、五灵脂;对巴达干偏盛可加芫荽子、酸李干、胡椒;血盛则加巴沙𠯫、紫檀香; 希拉盛者可加地丁、木别子;赫依盛者可加大蒜灰、肉豆蔻、苦参; 黄水盛者加白云香、苘麻子;热势盛者加牛黄、檀香;寒势盛者加黄花杜鹃、山奈。
(2)结合包如病类型施治: 主剂为炉甘石九味散,并酌情加用下列药物或为引内服。对散布于心和主脉者可加肉豆蔻、沉香、紫檀香;散布于肺者可加石膏、甘草、葡萄、银朱;散布于脾者可加诃子、草果、荜拨;散布于肾者可加麝香、豆蔻、冬葵子;散布于精府者可加三红汤;散布于头者可加熊胆、地丁、麻黄;散布于肌肤者可加川楝子、白云香、黄柏;散布于脉道及关节者可加绵马贯众、猪血、黄柏;包如上逆而吐血者可加紫草茸、射干、陈稻、熊胆;包如下落而便血者可加五味子、翠雀花、地梢瓜;包如滞留隐伏者可加黄花杜鹃、石榴、荜拨,除去其覆盖之巴达干后可再加麦冬、木别子、熊胆;包如聚合则可加沙棘、光明盐、蛇肉。(3)热盛期之主剂为木香五味汤(木香、地丁、巴沙𠯫、射干、青木香等量调配)和牛黄九味散、诀要凉方等。以上几剂可酌情选用。
(4)寒热兼杂期之主剂为香青兰十味散,并可酌情加用下列药物或为引内服。如血热盛则可加紫檀香,石膏、红花、青木香、芫荽子、冰糖;吐血则可加甘草六味散和熊胆;便血则可加牛黄十三味散或芫荽子五味散;对腹胀甚者可加光明盐四味汤;疼痛剧烈则可加木香五味汤;泛酸甚者可加金色诃子五味散; 呼吸急促则可加沉香十五味散;头痛甚者可加珍珠干五味汤;睡眠失常则可加豆蔻三味汤;大便燥结则酌情选用平息六味散或大黄三味汤。
(5)寒证期之主剂为光明盐三味汤和光明盐四味汤,或包如对治石榴八味散,石榴四味散(以上两方均为 《蒙医内科学》所载)加土木香、芫荽子、光明盐等量内服。
本病之外治,针对其类型,发病部位,病势强弱等,酌情施以放血、针刺、火针、艾灸以及冷热敷,药浴等疗法 (这些疗法详见外治术疗各该条目)。饮食方面,在热盛期忌食热性而油腻不易消化以及刺激性大的饮食,可少量食用软而富于营养且易于消化之食品,如新鲜牛、羊、猪肉,鱼肉,新鲜蔬菜和水果类,牛奶以及大米、白面之流食等。起居方面,住处保持干燥,安静,可适当户外散步,不可过度疲劳。寒盛期则忌食性凉而重及不易消化之食物,不宜白昼睡眠及受寒,在干燥温暖的地方可适当作些体力活动,以不出汗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