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勤工俭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勤工俭学qíngōng-jiǎnxué利用课余时间做工,以所得收入作为学习、生活费用。 勤工俭学qín gōng jiǎn xué利用学习以外的时间参加劳动,将劳动所得作为学习、生活费用。1918年7月李骏《第三次旅法华工情形报告书》:“此杂志创办于民国五年秋间,现出版至第二十四期。由留法中国勤工俭学会编辑,与‘巴黎’华法教育会、‘都尔’中华印字局、旅欧杂志等实为同一机关,仅办事人各有专责而已。”1918年8月9日蔡和森《给罗学瓒的信》:“弟此来目的全为组织勤工俭学事,四旬之中略得头绪,所有消息亦能概达左右矣。” 学习形式 学习形式跟师学习:从师 拜师 投师 师事 受业 问业 侍讲 就学 从学 随蓝 ☚ 学习内容 参考 ☛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学生利用假期或课余时间进行有偿劳动,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来补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改善自己学习和生活条件。是一种用自我劳动所得来资助自我学习、生活的劳动形式。包括学校组织的和学生自行组织的。是学校德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之一。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勤工俭学活动是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种形式,可让学生接触社会,增加社会生活经验,可使学生受到劳动锻炼,学到劳动的知识和经验,体验到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培养勤劳节俭的习惯和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的精神,还可为社会提供劳动服务,为社会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取得社会和经济效益,自己也从中取得一定的经济收益,资助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勤工俭学活动中的劳动内容多种多样,其中有脑力性和体力性劳动,生产性和服务性劳动,社会性和家务性劳动等。在开展勤工俭学活动中,要坚持以育人为根本目的;正确处理“工”、“学”关系,坚持学主工辅、工以辅学、以工助学的原则;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地、学校和学生可能的条件,做好组织指导工作,恰当地选择“工”的种类、内容和形式,注意“工”的强度不能过大,时间不宜过长,“工”不能损害健康,不能延误学习,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和力量的支持和配合,讲究社会和经济效益。 ☚ 校办工厂(农场) 4 家庭教育 ☛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qingong jianxue是一边工作、劳动,一边求学读书。它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活动的形式之一。它与教学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和公益劳动一样,都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勤工俭学是我国青年学生的优良革命传统。1915年,蔡元培、吴玉章等组织勤工俭学会,宗旨是“勤于作工,俭以求学,以增进劳动者的知识”。号召青年去法国半工半读,学习西方的民主和科学,并成立华法教育会,主持其事。毛泽东、李大钊等曾积极赞助。自20世纪初至1925年前后,共有1600多名青年赴法勤工俭学,以四川、湖南两省去的人最多。在法国留学期间,由蔡和森、王若飞、向警予等发起,组织了“工学互助社”后改名为“工学世界社”,其成员由4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他们宣传用马列主义救中国的道理,驳无政府主义者和国家主义派的谬论。1922年下半年,在周恩来、赵世炎领导下,经中国共产党中央决定,成立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在旅欧学生中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周恩来、邓小平、陈毅、李富春、聂荣臻、李维汉、徐特立、蔡畅、邓颖超、何长工和革命先烈蔡和森、王若飞、赵世炎、陈延年、陈乔年等,都是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中最优秀的代表。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老解放区的学校就是实行一面学习,一面劳动的。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延安青年是全国的模范,因为“他们在学习革命的理论,研究抗日救国的道理和方法。他们在实行生产运动,开发了千亩万亩的荒地。”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58年,全国各类学校开展了勤工俭学活动。当时强调参加生产劳动可以加强学生的劳动观点,丰富生产斗争知识,增强体质,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大意义。但也出现过劳动过多,以劳动代替教学的现象。勤工俭学活动的开展,可以使学生在获得文化知识的同时,受到体力劳动的锻炼,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培养劳动习惯和艰苦朴素的作风。它是实现知识分子同工农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并且对改变轻视工农、轻视体力劳动的恶习起了遗风移俗的作用。勤工俭学活动主要是通过组织学生从事生产性的活动来实施的。它虽以育人为主,但也重视经济收益。在勤工俭学活动中,学生一般只参加有报酬的劳动。勤工俭学活动有:在学校利用课余和假期为学校图书馆整理图书,抄录卡片、书目,为实验室清点、擦拭实验仪器,在学校的工厂、车间参加生产劳动等,以及在校外商店、工厂、车站参加力所能及的辅助性劳动等。学校对勤工俭学活动应加强领导,注意思想教育及安全教育。 ☚ 自我服务性劳动 自力更生 ☛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建国后,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坚持和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活动,已成为广西教育工作一项基本制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和关心勤工俭学工作,在近10多年中,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及财政、计划、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先后下发了17个关于开展勤工俭学的文件,在政策上、资金上、管理上给予了大力扶持,有效地促进了全区勤工俭学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在壮族地区,勤工俭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无论是在内容上或形式上,都比以往更广泛、丰富和多样,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普遍开展的新格局。在育人和聚财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教育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壮族主要居住的南宁、柳州、百色、河池地区以及南宁市、柳州市,开展勤工俭学的学校达8861所,占这些地、市学校总数95.01%。“七五”期间,四地两市的勤工俭学总产值达58245.61万元,占全区勤工俭学总产值129138.7万的45.01%,1990年总产值21237.7万元,比1985年增长501.5%,平均每年以43.17%的速度增长;纯总收入达18253.16万元,占全区纯总收入的411760.5万元的43.17%,1990年纯总收入5742.7万元,比1985年纯收入增长266.2%,平均每年以29.65%速度增长:5年间在纯总收入中,用于补充教育经费的就达11563.04万元,占纯总收入的63.35%。有效地改善了壮族地区的办学条件。 ☚ 广西壮族教育事业经费 集资抢修中小学危房 ☛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其基本含义是实行工读结合,“勤以工作,俭以求学,以进劳动者知识”。湖南勤工俭学始于20年代末,由毛泽东、蔡和森等人发起赴法勤工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各级各类学校普遍开展了勤工俭学的教育活动,促进了学生智力的开发和掌握一定的生产基础知识和技术,以及在增强劳动观点,热爱劳动群众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还可增加学校的经济收入,以弥补教育经费之不足和改善师生的福利。是教育经费一项辅助来源。1981~1985年,全省中小学勤工俭学收入累计达10500万元,约相当同期中小学教育事业费的5.8%,1995年达21669万元。 ☚ 社会集资 人民助学金 ☛ 勤工俭学 勤工俭学我国各级学校在1958年工农业生产“大跃进” 的形势下,接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传统和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工读精神所掀起的一种运动。它开始把普通学校教育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并由此掀起一系列教育上的改革,在一段时期内引起了强烈反响。近年来,勤工俭学运动又得到提倡,不过产生的历史背景有所不同,它主要是学生为培养自己的独立谋生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而开展的一种社团活动。 ☚ 人学率 农村体育 ☛ 勤工俭学qín gōng jiǎn xuépart-work and part study (system); work-study programme 勤工俭学part-work and part-study system;work-study program 勤工俭学qín ɡōnɡ jiǎn xué俭:节俭。学生在学习之余从事一定的劳动,并将劳动所得补贴到学习和生活上。也指学校组织学生从事一定劳动,将劳动所得用以资助办学。work-study program, part-work and part-study system, the practice of working while studying 勤工俭学qín gōng jiǎn xué利用课余时间做工,去谋取学习、生活费用。也指自力更生、勤俭办学的一种方式。 勤工俭学qíngōng-jiǎnxué俭:节俭。指在校学生课外参加劳动获得报酬,以资助自己完成学业。 勤工俭学qín ɡōnɡ jiǎn xué❶ 指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以赚取学习和生活的费用。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