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勒勒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勒勒车lè lè chē〈名〉内蒙游牧地区使用的一种轻便的木制车。《当代》1991年第1期:“山势退潮般平缓下去后,渐渐展开内蒙大草原,牛羊如蚁,勒勒车辐条闪烁,羊毛毡篷车上小窗帘神秘地忽扇。” 勒勒车亦称“大轱辘车”、“达斡尔车”等。旧时蒙古族、达斡尔族交通工具。流行于内蒙古和东北达斡尔地区。为农牧民使用的一种木制大轮车。轮高4尺,轴径如椽,轻便易驾,适于草原上行走,特别是适于深雪、沼泽、崎岖不平的路上行走。1车套1牛,也有的驾马,有时把车首尾串接,一个妇女或少年可驾七八辆甚至十几辆。在草原牧区,至今仍有人使用。 勒勒车亦称“辘轳车”、“𨏒𨏒车”、“罗罗车”、“牛牛车”、“大毂轮车”等。流行于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之中,是北方草原上古老的交通运输工具。车身小,双轮高大,直径大者可达一米四五左右。车身、轴轮均多用桦木制成,轴径如椽,结构简单,易于修理,轻便易驾。适宜在荒山僻野、沼泽河溪和茫茫草原上行走。可用来拉米、牛奶、搬运蒙古包和柴草等货物。一般以一牛拉挽,常首尾相连,一人可驾驭几辆乃至十几辆、几十辆。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大毂轮车”等。蒙古族、达斡尔族等农牧民过去普遍使用的一种木制大轮车。多以桦木制作。双轮,轮高4尺余,轴径如椽,轻便易驾, 惟不很坚固。每辆载重300—450公斤。日行约30公里。适于草原上行走,故有“草上飞”之称。以一牛曳之, 常首尾串连,一人可驭三五辆, 乃至十余辆。解放前为牧业区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解放后逐渐改用轴承胶轮铁制。达斡尔族过去善制此车。 勒勒车 勒勒车达斡尔族的交通运输工具。用桦木制作,结构简单。从10来岁的孩子到50~60岁的老人都能驾驭。每辆车可载重350~400kg,人们经常把8辆车串联在一起走,这种勒勒车号称“草原飞”。 勒勒车 勒勒车又称“哈尔沁车”、“罗罗车”、“牛牛车”、“辘轳车”、“大毂轮车”等。达斡尔族、蒙古族等农牧民解放以前普遍使用的一种木制大轮车,是其主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达斡尔族工匠尤其善制此车。多以桦木为材料制成。双车轮,轮高4尺多,结构简单,轻便。每辆载重300-450公斤。适用于坎坷不平的山区和泥泞的沼泽,特别适用于草原上交通运输,故有“草上飞”之称。常首尾串连,以牲畜 (牛或马) 牵拉。较平坦之地,一人可驭三五辆至十余辆,十来岁的小孩到成年人皆可驾驶。解放后有所改进,逐渐以铁、木配合使用,原来的木轮也渐被胶轮代替。 ☚ 桦皮船 红照地 ☛ 勒勒车中国北方敕勒、蒙古、达斡尔等族的传统交通工具。亦称𨏒𨏒车、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大毂轮车、达斡尔车、哈尔沁车、哈马特力格等。起源于北方草原,由游牧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和改进。南北朝时期即在※赤狄后裔敕勒族中广为制造和使用。据《魏书·高车传》记载,敕勒人“车轮高大,辐数至多”,故被内地称为“高车”。经历代变迁,传承不息。后传至蒙古、达斡尔等族中,达斡尔族曾以善制此车而闻名。车体、车轮均为木质结构,多以桦木制造。一般车长约4米,车轮高大,直径达1.4米左右,以木辐条与轴心相连。轴径如椽,轻便易驾。车上可安装车篷、桶状水箱。带篷车蒙古语称为“哈马特力格”。除沙漠地区用骆驼拉车外,一般以一牛拉挽。用于迁徙、打柴、拉草、运水等,适于游牧生活。车体轻便、车轮高大,便于在草丛、积雪、沙漠、泥泞、沼泽地带行走,故有“草上飞”之美称。诸车亦可首尾串连,一人即可驾3至10辆车,省事省劳力。至今仍在一些交通不便的地区使用,但逐渐被轻便机动车、拖拉机等替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