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瘵病证名。一作痨瘵。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指痨病有传染性者。《济生方·劳瘵》: “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 “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连复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痿、肺痈状; 或复下利,羸瘦困乏,不自胜持,积月累年,以至于死,死后乃疰易傍人,乃至灭门者。” 《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一有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痨者,劳也,劳困疲惫也; 瘵者,败也,羸败凋敝也。虚损痨瘵,其病相因。”本病证可见于结核病等。详虚劳、传尸劳条。 劳瘵❶病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一作痨瘵。又有劳极、传尸劳、传尸、尸注、殗殜、转注、鬼注等名称。即今之结核病。表现为恶寒、潮热,咳嗽、咯血,饮食减少,肌肉消瘦,疲劳无力,自汗盗汗,舌红,脉细数等症。 ❷虚损的重证。《杂病源流犀烛》: “五脏之气,有一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痨者,劳也,劳困疲惫也。瘵者,败也。羸败凋敝也。虚损痨瘵,其病相因” 。 劳瘵láo zhài《本草纲目》主治第3卷瘵疰(王瓜子)(36)。病名。一作痨瘵。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指痨病有传染性者。《济生方·劳瘵》:“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连复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痿、肺痈状;或复下利,羸瘦困乏,不自胜持,积月累年,以至于死,死后乃疰易傍人,乃至灭门者。”《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一有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痨者,劳也,劳困疲惫也;瘵者,败也,羸败凋敝也。虚损痨瘵,其病相因。”本病症可见于结核病等。 劳瘵láozhài❶病症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一作痨瘵。又有劳极、传尸劳、传尸、尸注、殗碟、转注、鬼注等名。《济生方·劳瘵》: “夫劳瘵一证, 为人之大患。凡患此病者, 传变不一, 积年染疰, 甚至灭门。” 说明本病病程缓慢而互相传染。由于劳伤正气, 正不胜邪, 而感痨虫所致。症见恶寒, 潮热, 咳嗽, 咯血, 饮食减少, 肌肉消瘦, 疲乏无力, 自汗盗汗, 舌红, 脉细数等。治宜滋阴降火, 清肺杀虫。可选用润神散( 《三因方》: 人参、黄芪、炙甘草、桔梗、麦冬)、黄芪饮子( 《世医得效方》: 黄芪、当归、紫菀、石斛、地骨皮、人参、桑白皮、附子、鹿茸、款冬花、半夏、甘草)、百部清金汤( 《理虚元鉴》: 百部、地骨皮、人参、麦冬、桔梗、生地、丹皮、芍药、茯苓、甘草)、鳖甲地黄汤、黄连饮(《世医得效方》: 黄连、童便) 等方加减。可见于结核病等。 ❷虚损之重症。《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 “五脏之气,有一损伤, 积久成痨, 甚而为瘵。痨者, 劳也, 劳困疲惫也。瘵者, 败也。羸败凋敝也。虚损痨瘵, 其病相因。” 劳瘵 劳瘵劳瘵是指由劳伤正气,感染瘵虫所引起的以发热,咳血、消瘦等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同痨瘵。有发病慢,病程长,预后差,能传染等特点。主要症状有恶寒,潮热,咳血,纳差,羸瘦,乏力,盗汗等。因主要病变在肺,故又称“肺痨”,或称肺劳。又有传尸、传尸劳、尸注、殗殜、鬼注等古称。 病名考证 劳瘵之名,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素问·玉机真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困。”其叙述症状,与劳瘵相似。《华氏中藏经》中已有“传尸”、“转注”的记载。而《肘后备急方》卷一中,对尸注、鬼注的叙述,更近似后世所称的劳瘵,指出:“尸注,鬼注病者,……大略使人寒热,淋沥,默默,不得知其所苦,而无处不恶,累年积月, 渐就顿滞,以至于死,死后复传至旁人,乃至灭门,觉知此候者,便宜急治之。” 古代医籍对劳瘵病的叙述,名目繁多,但其症状的描述,仍不出劳瘵范畴,故后世医家多以劳瘵立论。 病因病机 主要因机体劳伤,气血虚衰,或肝肾阴亏,又因感瘵虫,积年累月,逐渐发病。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诸证》说:“诸证虽曰不同,其根多有虫,吃其心肺,治之不可不绝其根也。”《仁斋直指方·劳瘵》也有“瘵虫食人骨髓”的记载。这里说明劳瘵之因主要由感染瘵虫后所引发。但与机体虚损关系极大。如《明医杂著·痨瘵》说:“男子二十前后,色欲过度,损伤精血,必生阴虚火动之病。”《古今医统·痨瘵门》也指出:“凡此诸虫着于怯弱之人,人不能知,日久遂成痨瘵之证”。《证治准绳·传尸劳》说得更清楚:“瘵虫食人骨髓,血枯精竭,不救者多,人能平时爱护元气,保养精血,瘵不可得而传,夫纵欲多淫,精血内耗,邪气外乘,是不特男子有伤,妇人亦不免矣。然而气虚腹馁最不可入劳瘵之门,吊丧,问丧,衣服器用中皆能乘虚而染触,间有妇人入其房,睹其人,病者思之,劳气随入染患,日久莫不化而为虫。” 这里说明劳瘵之病传染性很强,并提出直接或间接接触是主要传染途径,平时应注意调摄,保护元气,积极预防劳瘵的发生。劳瘵病变部位主要在肺,但最终可累及五脏六腑,其病机为瘵虫蚀肺,肺阴不足,不能输布津液,肾失资生之源,而致肾阴亏损,虚火扰动,诸症乃作。如《寿世保元·劳瘵》说:“劳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伤其精则阴虚而火动,耗其血则火亢而金亏……然斯病之起,非止过欲而已,或五味之偏,或七情之极,或劳役之过,耗散元气,损伤脾胃,气血亏损,脏腑虚弱,六脉沉细,微涩而数,百病由是次第而生。盖肾水一虚,则相火旺动,相火上炎,则克肺金,肺受火邪所克,所以为咳为嗽,为热为痰,为喘息,为盗汗,为吐血,为衄血,为便血尿血,为四肢倦怠,为五心烦热,为咽干声哑,为耳鸣眼花,为遗精便浊,为虫胀肿满,为一应难状之症。” 辨证施治 由于本病发病较慢,病程较长,早期往往无明显自觉症状,一但出现劳瘵病证,则多已有形体羸瘦,午后潮热,咳嗽胸痛等虚弱症象,故临床多按虚证辨证,并根据虚损程度予以灵活细辨。疾病初起,可见偶有咳嗽,午后发热,胃纳不佳,周身乏力。进一步则见干咳无痰,痛引胸胁,潮热,食减,肌体消瘦。甚则痰夹血丝,或咯血,日晡潮热,掌心尤甚,唇红颧赤,口干多饮,盗汗,失眠,厌食,肌肉削瘦,梦遗失精,月经停闭,至晚期则皮肤甲错,大肉尽脱,喘急咳嗽,声音嘶哑,便溏,脉数而疾,渐趋危候。亦有的认为劳瘵之病,可传至五脏等部位,而出现各种症状,故可从五脏等辨证,如《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之十,在论述劳瘵诸证时指出:“病者憎寒、发热、自汗面白,舌干,口苦,精神不守,恐畏不能独卧,其传在肝。病者,憎寒发热,面黑,鼻燥,忽忽喜忘,大便苦难,或复泄泻,口疮,其传在心。病者,憎寒发热,面青唇黄,舌本强,不能咽,饮食无味,四肢羸瘦,吐涎沫,其传在脾。病者,憎寒发热,面赤,鼻自干燥,毛折,咯嗽,喘急,时吐白涎,或有血丝,其传在肺。病者,憎寒发热,面黄,耳轮焦枯,胻骨痠痛,小便白浊,遗沥,胸痛,其传在肾。” 劳瘵的治疗,主要根据虚损程度及部位而辨证选方用药,并以扶正为主,治标为辅,兼杀瘵虫为治疗原则。如《寿世保元·劳瘵》篇在论述治疗时指出:“宜滋肾水,养心血,扶元气,健脾胃,以培其本,降相火,清湿热,化痰涎,润肺金,以治其标。宜以清离滋坎汤、补中益气汤、太平丸、瑞莲丸、宁嗽膏、白雪糕之类。宜对症选用,慎毋执泥。盖此病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然治之大非一方药所能疗焉,宜以上诸方,对症投之,功不可以间断,效有难于速期,久则肾水上升,相火下降,火降则痰消嗽止,水升则气足神完,水火既济。” 在《医学正传·劳极》中也指出:“一则刹其虫以绝其根本,一则补其虚以复其真元。”临床上常根据病因及症状的不同,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1)肺阴亏损:症见干咳少痰,声怯而槁,咳血时作,或痰中夹血,潮热颧红,手足灼热,口干咽燥,胸痛,饮食减少,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病由瘵虫侵蚀于肺,先伤肺气,继则肺阴亦伤,以致产生肺阴亏虚诸症乃发。治宜滋阴润肺,止咳杀虫。方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若咳嗽多痰者,加杏仁、陈皮;若潮热骨蒸者加百部、功劳叶以退热杀虫;若见咯血者,加白芨、阿胶珠,花蕊石、仙鹤草,或用百花膏、二冬膏;烦热颧红者,加龟板、白薇、青蒿、天花粉;胸痛者加郁金、延胡索等。亦可用月华丸治之。 (2)阴虚火旺:症见骨蒸潮热,夜寐盗汗,五心烦热,咳呛痰少,或吐稠黄多量之痰,咳血反复发作,急躁易怒,胸胁疼痛,男子梦遗,舌质红绛,少苔,脉细数。病由肺虚阴亏,不能下荫于肾,致肾水亦亏,相火偏亢,从而出现阴虚火旺之象。治宜滋阴清火,潜阳安神。方用秦艽鳖甲散加减。盗汗者,加浮小麦、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滋阴敛汗;梦遗者加山茱萸、芡实、金樱子、冬虫夏草以滋养肾精;烦躁失眠者加栀子、夜交藤、枣仁、珍珠母以清热安神;痰黄粘稠者加蛤粉、桑白皮、马兜铃、黄芩以清热化痰;咯血不止者加服十灰散、藕节炭以凉血止血。 (3)气阴两虚:症见咳嗽咯血,潮热颧红,自汗或盗汗,神疲乏力,气短声怯,食欲不振,便溏,舌质光红,脉细数无力。病由色欲劳伤,或七情郁结,损伤脾胃,而致气阴两虚。治宜益气养阴为主,方用月华丸加减。短气乏力者加党参、莲子肉以健脾益气;自汗甚者加黄芪固表止汗;食少便溏者加扁豆、米仁、砂仁、陈皮以健脾实肠。 (4)阴阳两虚:症见咳呛咯血,劳热骨蒸,盗汗遗精,声嘶失音,形体羸瘦,形寒畏风,面浮肢肿,纳少便溏,舌红少苔,脉象虚细。病由劳瘵日久不愈,阴损及阳,而见阴阳两虚诸证。治宜温补脾肾,填补精血。可用保真汤加减。精血亏甚者加紫河车、龟板、鹿角胶、冬虫夏草或与白凤膏、补髓丹同用;肢冷,脉沉迟者去黄柏、知母加肉桂等; 五更泄泻加肉豆蔻、吴茱萸、补骨脂等。暴咳喘促者,可选用款冬花汤加减;久咳失音者,可加蛤蚧散。 由于劳瘵病程长,病情复杂,症状多变,历代医家记载许多治疗方药,如早在《肘后备急方》就有用獭肝治疗劳瘵的记载; 有用羊胆烘干磨粉,装入胶囊内每次一粒,每日三次,或服复方羊胆丸,每次9g,每日二次;有用黄芩9g、百部18g、丹参9g加工成片剂,以上三味为一日量;有用百部、白芨、鱼腥草、一见喜、野荞麦、蟾皮等制成浸膏,每日三次,每次10~20ml。以上单验方,临证时可灵活选用。 预防护理 劳瘵之病有传染性,系由感受瘵虫所致,故历代医家对本病的预防都很重视,因此,平昔应避免与劳瘵病人接触,并要注意调摄身体,防止劳伤过度,饮食有节,起居有慎,以防疾病的发生。若已得病,则应及时予以治疗,更要重视休息或疗养,增加营养,忌戒烟酒,静心节欲,争取早日恢复健康。 ☚ 肺痈 蒸病 ☛
劳瘵 劳瘵劳瘵,又名肺痨。是具有传染性慢性虚弱疾病,以痰咳、咯血、潮热、盗汗、消瘦为主证。此病,因酒色过度,损伤真元,气血虚弱,阴虚火动,郁热瘀血,感受痨虫,蚀脏腑之精血所致。病人咯痰中带痨虫,咯出体外,传染近接者或家族。症见咳嗽、咯痰或咯血、潮热、盗汗、遗精梦泄、泄泻、瘦削、疲倦,平朝病减,午后病增,发热口渴,心烦,背恶寒,或咽痛失音,若泻不止则不治也。治疗上,先调养配合用药,若用药不慎则其病不愈,若调养不慎则亦不愈。调养之法中,绝禁用色一二年,若全愈后一年以内用色则其病再发,再发者难治,禁烟草,热性食物,尤其在少阳人禁狗肉、鸡肉。治宜滋阴降火,清肺消痰,益气。太阴人用加升清补肺汤,甚者必用300贴,最少限度必用200贴。肾虚加海松子、鹿茸,热甚则葛根为君药,吐血加莲根。少阴人用加益气汤,热甚去人参加沙参。少阳人用加地黄金水汤,热甚去熟地加生地黄,吐血亦同。注:加升清补肺汤:薏米、菖蒲、干栗、莱菔子、桔梗、天门冬、麦门冬、远志、元肉、葛根、黄芩、酸枣仁、麻黄、使君子。 加益气汤:人参、黄芪、白术、白芍、当归、陈皮、枳壳、半夏制、桂枝、香附子、乌药、百合、甘草、苏叶。 加地黄金水汤:熟地黄、枸杞子、山茱萸、白茯苓、牡丹皮、地骨皮、前胡、贝母、瓜蒌仁、车前子、羌活、知母、黄柏、防风、荆芥。 ☚ 眩晕 腰痛 ☛ 劳瘵láo zhàituberculos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