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劳山道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劳山道士 劳山道士清代寓言。蒲松龄著。《聊斋志异》:邑有王生,行七,故家子。少慕道,闻劳山多仙人,负笈往游。登一观宇,甚幽。一道士坐蒲团上,素发垂领,而神观爽迈。叩而与语,理甚玄妙。请师之,道士曰:“恐娇惰不能作苦。”答言:“能之。”其门甚众,薄暮毕集,王俱与稽首。遂留观中。 ☚ 芮伯献马 赤水元珠 ☛ 《劳山道士》 小说。见《聊斋志异》。有个王生,羡慕道术,遂上劳山拜道士为师,并亲眼见到了道士与其友人夜饮时施行的种种仙术。但王生贪图安逸,害怕艰苦的劳动,遂向道士告辞。临行时,向道士乞求,学得穿壁之术。回家后,他自我夸耀,一头向壁撞去,结果蓦然倒地, “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小说有力地嘲讽了居心不良而投机取巧的人,鞭挞了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说明了不论从事什么,目的必须正确的道理。全文结构完整,想象奇特,前后呼应,讽刺性强。 劳山道士(清)蒲松龄 〔梗概〕有个姓王的书生,从小就喜欢求仙学道,听说劳山上道观很多,就背了书箱前去访仙学道。爬上山顶,看见有所道观,环境很幽静。有个道士静坐在蒲团上,王生走上前去与他交谈起来。道士说的话很深奥,王生便请求拜他为师。道士说:“恐怕你娇生惯养,不能吃苦。”王生说:“我能!”于是道士收留了他。 第二天清早,道士把王生叫去,交给他一把斧头,要他跟随大家上山砍柴。过了一个多月,王生手上脚上磨出了一层层老茧,他受不了这样的苦楚,暗中产生了回家的念头。一天傍晚,他回到道观,看见两个客人与师傅在一起喝酒。天已经黑了,屋里没点灯烛。只见师傅拿出张纸,剪成圆镜模样,粘贴在墙上。一眨眼,圆纸竟像月亮那样放出了光芒,顿时屋里通亮,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道士叫来所有的徒弟,让他们站在周围侍候着。一个客人说:“这么美的夜晚,这么痛快的聚会,不可不让大家一起欢乐。”于是从桌上拿起小酒壶赏给徒弟们,并嘱咐大家尽情畅饮,喝醉为止。王生心想:我们有七八个人,这么小一壶怎么够?然而倒了又倒,壶里的酒一点不见减少。一会儿,一个客人说:“感谢你赏了月光照明,不过这样喝酒太寂寞了,为什么不把嫦娥叫来?”说着,将一根筷子扔进月亮。只见,一位美女,从月光中走了出来,最初还不满一尺,到了地上就与人一般高大了。纤细的腰身,秀丽的颈脖,十分美丽,轻快地跳起了《霓裳舞》。然后唱道:“仙人呀!你回来吧!你为什么将我禁闭在寂寞的广寒宫里哟!”声调清脆高昂。唱完,飞快地旋转着离开地面,跳到桌上。大家正惊奇地看得出神,转眼之间又变成了一根筷子。道士和两个客人都乐得大笑起来。又一位客人说:“今晚最快乐,然而酒量有限,不能多喝了。你们一起陪我上月宫喝两杯告别酒行吗?”三人移动酒席,慢慢走进了月宫。大家看他们三人坐在月宫中喝酒,竟连眉毛胡子都清清楚楚,就像人影照在镜子里一样。过了一会,月亮渐渐暗了下来。桌上还留着鱼肉瓜果;墙上有月亮,不过是张圆得像镜子的纸片罢了。道士问徒弟们:“酒喝够了吗?”回答说:“喝够了。”“喝够了就早点睡觉,不要耽误砍柴割草。”大家答应着退了出去。王生暗地里想,要是能学会这些,该多好。打消了回家的念头。 又过了一个月,王生苦得忍受不了,而道士却连一点法术都不传教。王生心急得再也耐不住了,向道士告辞道:“弟子跑了几百里路来向师傅学仙道,纵然不能学到长生不老术,就是稍微传教我一点法术,也好让我学道的心愿有个安慰。现今两三个月过去了,老是早上砍柴,晚上回家,弟子在家时,从没吃过这种苦。”道士笑着说:“我早就说你不能吃苦,今天果然这样。明天早晨就送你回去。”王生说:“弟子干了几个月的活,请师傅略微传授一点小法术,我这趟才算没有白跑啊。”道士问:“想学什么法术?”王生说:“我常常见到师傅走到的地方,连墙壁也挡不住,只要学到这点本领,我就满足了。”道士笑着答应了。于是传给他口诀叫他照着念。念完,道士大叫一声:“进墙去!”王生面对墙壁,不敢进去。道士又说:“你试着往里走。”王生朝墙走去,到了墙边就被挡住了。道士说:“低下头来快步朝里走,不要犹豫不前!”王生便后退了几步,奔跑着朝墙冲去。过墙时,好像什么东西都没有碰到,回头一看果然已在墙外了。他高兴极了,进去向道士致谢。道士说:“回家后,行为要正派,不带杂念,否则就不灵验了。”于是,让他回家了。 王生回到家里,自我夸耀遇到了神仙,说是再坚硬的墙壁也挡不住去路。妻子不相信。王生模仿在道士那里学到的方法,离墙数尺,奔跑着朝墙撞去。结果,脑袋撞在坚硬的墙壁上,猛地摔倒在地上。妻子把他扶起来一看,只见他额头上肿起个疙瘩,有鸡蛋那么大。 〔赏析〕这个故事情节离奇,布局巧妙,描写生动传神。故事中的王生既想学道,又怕吃苦,妄想不劳而获,结果以“碰壁”告终。中间写道士与客人夜宴的一段,尤其出神入化,光怪陆离,既然剪纸成月,又能召唤嫦娥伴舞,还能与客去月宫喝酒,可见,道士的法术已到何等地步。王生只知羡慕,不知道士的功夫来自多年的苦炼,而下定决心去吃苦,当然只能“碰壁”。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锻炼身体都要踏踏实实下苦功,谁害怕下苦功,谁就无法练出真本事。 〔作者简介〕蒲松龄(公元1640年—公元1715年),清代文学家,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也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市)人。19岁考中秀才。以后屡应省试皆落第。家境贫困,便在家乡一面教书,一面应考,同时大量收集民间故事,从事文学创作。直到71岁时,才按例成为贡生。他一生著作颇多,除《聊斋志异》外,还有《聊斋诗集》6卷,《聊斋文集》4卷,《聊斋俚曲》14种及关于农业、医药等通俗读物多种。 《聊斋志异》是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集。全书近500篇。作者以民间流传的故事为基础,通过谈狐说鬼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书中的《劳山道士》《种梨》《小猎犬》《大人》《青蛙神》《莲花公主》等等,都是精采的童话。 劳山道士【题 解】 本文讲述了王生不守本分,入山求道未成反而受了捉弄的故事,情节曲折离奇,读来令人深思。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通过王生求师畏苦、求法失灵的故事,讽刺某些人的贪求无餍与好逸恶劳,告诉人们要学到真本事就必须不怕吃苦,想不费力就能学到本领是不可能的。这虽然是神话故事,但其中的道理对我们今天的学子求学是大有益处的。 全文按王生求师学法——看师教法——演法失灵的线索来写,情节曲折离奇,行文波澜起伏而又脉络分明,结构严谨,语言简洁、精练,词汇丰富,摇曳多姿。月夜共酌一场尤其写得好,想象神奇、优美,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劳山道士大喜,入谢。道士曰:“归宜洁持, 否则不验。”遂助资斧遣之归。抵家, 自诩遇仙,坚壁所不能阻。妻不信。王效其作为, 去墙数尺,奔而入, 头触硬壁,蓦然而踣。妻扶视之,额上坟起如巨卵焉。妻揶揄之。王渐忿,骂老道士之无良而已。 异史氏曰:“闻此事, 未有不大笑者。而不知世之为王生者,正复不少。今有伧父,喜疢毒而畏药石,遂有吮舐痔者,进宣威逞暴之术, 以迎其旨。诒之曰:‘执此术也以往, 可以横行而无碍。’初试, 未尝不小效,遂谓天下之大,举可以如是行矣, 势不至触硬壁而颠蹶,不止也!”
王生学道,请道士授以穿墙之术,可是,当王生回家向妻子表演道术时,却“头触硬壁,蓦然而踣(bo仆倒)”,碰起了一个鸡蛋大的肿包。到底是道士本无法术,欺骗了王生,还是王生学道不诚,而受此惩罚? 如果作者的本意是揭露道术的欺骗性,劝人不应迷信,那么,作品中活灵活现地描写道士与客人剪纸为月,化箸为女,壶酒不尽、移席月中等夜宴情景,就变得不可理解了。而且王生在道士指点下,也确实有过奔而入墙。“虚若无物, 回视果在墙外矣”的亲身体验。看来,作者是有意耍把虚幻的道术,写成一种能化无为有、变假为真,并使人获得实在的物质与精神享受的美妙境界。这不是宣扬迷信,而是表现着作者对人的创造力量的理想憧憬的浪漫主义手法。 如此看来, 王生之所以学道不成, 就很值得反思了。道士对于学道,强调一个“苦”字。王生一进门,道士就警告他“恐娇惰不能作苦。”一方面让弟子们进行吃苦的磨练, 日事樵苏,手足胼胝; 另一方面在他们生活中展开“乐”的境界,夜宴时,赉酒诸徒, 且嘱尽醉。现实耍求与理想引导相结合,颇得教育之道。然而王生既忻慕理想之乐,却又害怕现实之苦。作者对王生的这种自相矛盾的思想状态及其发展过程作了生动的描写,从“不堪其苦, 阴有归志”到歆羡道术“归念遂息”, 而又至于“苦不可忍”,“心不能待”,终于主动辞去。但在回家前,却又要求道士授以“墙壁所不能隔”的逾墙术,娇惰成性而又希冀非分的用心,终于暴露无遗,难怪道士要给他以惩罚了。 艺术大师蒲松龄善于创造真幻交织的审美境界。这篇包含着明显道德教训意义的寓言。同样充满着这种艺术魅力。作者一方面化幻为真,另一方面却又化真为幻。写夜饮时,剪纸投箸移席等道术明明都是虚幻,然而由于有众弟子包括王生作为旁观见证和实际参与者。幻又似乎成了真。穿墙术本为虚幻, 故王生开始畏怯不敢,后来从容入而受阻,这都是坚硬的墙壁作为实在物不可穿透的反映。然而, 当王生在道士指点下,“俯首骤入”,获得成功。幻也似乎成了真。王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动作调整、行为结果,都写得那么逼真,不容置疑。但王生归家后,照样演示,却大吃其亏。原来的道术之真变化为幻。这种故意混淆真幻境界的描写, 包含着作者的深刻用意, 即把读者的思考从对“术”(法术、道术)的追求,引导到对得“道”的领悟上来,懂得得“道”在于刻苦的道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