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劳动经济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劳动经济学láo dòng jīng jì xuéэконóмика труд

劳动经济学

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学科。研究劳动关系的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客观规律。其中心任务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劳动关系是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上,人们在社会劳动过程中彼此之间必然发生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其中包括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具体组织形式、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形式等。劳动经济学是随着人类劳动经济活动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劳资雇佣关系的发展,为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20世纪前半期,劳动经济学在西方国家有了很大发展,若干专门研究劳动就业、劳动管理、劳资关系、劳工运动、劳动立法等方面的著作相继问世.从而使劳动经济学形成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同时,劳动经济学传入中国,并得到初步传播。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开始运用马克思主义研究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问题。80年代,劳动经济学在中国有了明显的发展。中国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劳动力再生产问题;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问题;劳动就业及就业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待业问题;劳动力的宏观管理;劳动力的微观管理;工资、奖金问题;劳动保险中的经济问题;劳动效率问题等。总的说,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在中国还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经济学科。劳动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生产力经济学、部门经济学等学科有密切联系。这些学科是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或服务对象。劳动经济学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也有一定联系。在以劳动为研究对象的各分支学科中,如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劳动卫生学、劳动管理学、劳动保护学、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等,劳动经济学处于重要地位,是这些学科的经济基础理论学科。

劳动经济学

研究人们在参加社会生产劳动方面彼此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基本内容包括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人们参加社会劳动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

劳动经济学Labour Economics

指主要研究与劳动、劳动市场和劳动关系相关经济问题的学科。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诸如劳动力的供求、工作中各种劳动者的配置、劳动报酬的决定、影响劳动效率的有关因素,甚至土地、资本和企业家等所有与劳动相关的因素,都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其重点是由劳动强度、工资水平、劳动条件和劳资关系等所决定的劳动市场。西方劳动经济学理论体系复杂,有不同流派,但最基本的理论有:劳动理论、劳动需求理论、工资理论、劳资关系理论、劳动市场理论以及失业和失业保障理论等。

劳动经济学

属社会科学的范畴,是经济学的分支学科。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中的劳动关系,但同时又结合研究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中的有关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劳动关系涉及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活动。作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之一,劳动关系对于劳动者的全面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巩固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要科学地揭示劳动关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组织好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应加强劳动经济学的研究。
劳动经济学是门新兴的学科,对于它的研究内容,有几种不同的意见: (1)是研究生产关系,即着重研究经济关系,并结合研究属于生产力范围内的一些问题; (2)既研究生产力,又研究生产关系; (3)既要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方面的内容,又应包括上层建筑的内容。
关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还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看法:
一、劳动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是人们参加社会劳动方面彼此的关系,即劳动关系。这种观点把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只限于劳动关系,而忽视了对劳动力方面的研究。
二、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力投入和使用的经济科学。这种观点强调劳动力的物质、技术和经济方面的研究,却忽视如劳动报酬、劳动力的社会条件等问题。
三、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方式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而所谓劳动方式是劳动力和劳动关系的统一。这种观点既强调了劳动力研究,又强调了生产关系中与劳动有关的部分,但忽视了对于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研究。
四、劳动经济学是研究社会劳动组织的科学。这是苏联劳动经济学教科书的观点。我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也沿用过这种表述。这种表述不直观,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劳动组织的含义不够明确。
五、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中的劳动问题的科学。这种表述更为笼统、含混不清。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认识和阐明有关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劳动者和个人消费品分配方面的具体表现; 研究党和国家有关劳动人事、工资方面的方针、政策和规定;研究有关的经济措施,考察这些措施是否体现客观的经济规律,以便于指导今后的工作; 阐明有关培养和提高劳动干部的业务能力与水平的问题。

劳动经济学Labor Economics

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即研究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科。核心是如何以最少的活劳动投入费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包括微观经济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主要内容有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理论、劳动力管理理论、劳动组织理论、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理论、劳动计划理论及劳动经济史等。

劳动经济学

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的一门经济学。主要内容包括: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人力的需求与供给、人力资本投资(教育和培训)、劳动力流动、工资报酬与生产率、工会的影响、就业与失业等。对劳动经济学有关问题的研究,可追溯到18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 Adam, 1723—1790)。20世纪60年代以后,劳动经济学获得迅速发展。

劳动经济学

研究劳动关系建立、发展变化规律的经济学科。中国现行的劳动经济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社会主义劳动性质和特点; (2)社会主义劳动力资源开发和利用; (3)社会主义劳动组织和劳动制度;(4)社会主义劳动就业;(5)社会主义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市场;(6)公有制经济的劳动工资、福利; (7)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组织劳动竞赛等

劳动经济学

研究劳动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劳动关系是指人们在参加社会劳动方面的彼此关系,主要包括:(1)人们参加社会劳动的方式,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方式;(2)人们在劳动过程中的组织形式,即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形式;(3)人们参加社会劳动所得到的劳动报酬和福利待遇,即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形式。社会主义的劳动关系,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产生的。调整这种关系的过程,是揭示劳动力资源的分配、使用、管理及其再生产的物质技术条件等的客观规律的过程,是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劳动者个人三者关系的过程,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条件。
劳动经济学以属于生产关系领域内的劳动关系为研究对象。同时也研究作为生产力要素之一的劳动力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关的某些生产技术问题。如生产过程的组织、劳动定额的制定、工资等级的技术标准等。学科任务是探讨一般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在劳动经济方面的具体表现,阐明劳动与劳动力本身的具体经济规律,揭示社会劳动组织、社会产品分配、劳动力再生产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为党和国家制定劳动政策以及有关部门改善劳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劳动和劳动生产率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社会主义劳动的性质、特点,劳动生产率增长的规律,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意义,技术进步及其对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影响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途径;(2)劳动力管理理论。包括劳动力和劳动资源的关系,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形式及历史发展,劳动力管理的性质与作用,劳动就业、社会劳动力分配和职业教育的原理和措施;(3)劳动组织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劳动分工与协作的原则与形式,编制定员、劳动定额、劳动纪律和劳动竞赛的原理和措施;(4)劳动报酬和劳保福利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劳动报酬的原则及特点,工资水平、工资等级制度、工资形式、劳动保险和生活福利的原理和措施等;(5) 劳动计划理论。包括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计划的作用和编制原则,劳动生产率计划、劳动力计划、工资计划的编制程序和方法;(6)劳动经济史。
劳动关系在不同经济制度的社会有不同的性质,因而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劳动经济学。资产阶级的劳动经济学和无产阶级的劳动经济学在立场、观点、方法上根本对立,在研究对象上各不相同。前者的理论基础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后者以辩证唯物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同时也运用历史唯物论的观点和方法及数学方法。
无产阶级劳动经济学是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分离出来的。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其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劳动经济学的具体知识又为政治经济学充实了内容。劳动经济学与劳动法学、劳动保护学、劳动统计学关系密切,需充分利用它们的研究成果。
亚当·斯密在创立古典政治经济学时,也研究了劳动关系问题,但没有形成劳动经济学的完整体系。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经济著作中,对劳动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为无产阶级劳动经济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劳动经济学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才成为独立学科的。至于奠基工作则是在本世纪初开始的。1918年,我国学者朱通九就开始从事劳动经济的研究。1922年,上海大东书局印行他的 《劳动经济概论》,是我国劳动经济的较早著述。1931年推出的《劳动经济概论》辟有二十章,计20余万字。他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讲授劳动经济问题,对传播劳动经济理论有一定贡献。与此同时,西方劳动经济学著述也陆续介绍进来,如1928年泰东图书局出版朱应祺、朱应会译自日本北泽新次郎的 《劳动经济论》。五十年代以后,劳动经济学在许多工业发达国家发展迅速,各社会主义国家也相继设立教学研究机构。我国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是从苏联引入的。
1954年9月至11月,中国工会访苏代表团在全苏工会中央理事会高级训练班学习过劳动经济学;1954年9月至1955年6月,苏联学者柯斯津在中华全国总工会干部学校讲授劳动经济学; 1955年工人出版社出版了〔苏〕梁恩尼阔夫、彼得洛琴科的《劳动经济学》讲义。七十年代中期,着手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体系。1983年8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北京经济学院编写的《劳动经济学》,反映了我国学者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
阅读书目: 《劳动经济与劳动管理》赵履宽等著,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 《劳动经济学》 (《Экономикатруда》)〔苏〕伊万诺夫(Н.А.Ива-нов)、麦奇科夫斯基(Г.И.Мечков-ский) 主编,袁伦渠等译,三联书店1981年版; 《劳动经济学》 〔美〕C·A·摩尔根编著,杨炳章等译,工人出版社1984年版; 《劳工问题及劳资关系论》刘志宏著,〔台〕国立编译馆1977年第5版;《Research in La-bour Economics》 J. D. Reid,Greenwich. Jar Press Inc,1983;《Labour Economics》 W. Darith,Kluwer Nijhoff,1984; 《LabourEconomics》,Marshall and Briggs,Richard D. Irwin,1984.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研究劳动关系运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经济学科。它所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产关系中直接与劳动有关的部分,即劳动关系。劳动经济是随着人类劳动经济活动和劳动管理活动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形成于本世纪2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完整的理论和体系,並发展成为两个方向: 一是以资产阶级经济学为基础的西方劳动经济学;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在我国还处于落后状态,学科尚待完善。目前,中国劳动经济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❶劳动经济学原理,主要研究劳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范畴,揭示和阐明劳动经济学现象的基本运行规律;
❷宏观劳动力管理,包括社会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结构,社会劳动力的投入,培训和使用,着重研究劳动从业关系方面的问题;
❸微观劳动力管理,包括个别劳动力的素质和特征,个别劳动力投入和使用,劳动过程的组织、分工与协作。着重研究劳动的组织关系方面的问题;
❹劳动报酬管理,包括个人消费品分配的理论、劳动消耗计量理论、工资制度、工资水平和工资形式以及劳动保险和生活福利问题。着重研究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关系;
❺劳动保险和生活福利管理;
❻劳动计划。此外,以劳动不同侧面作研究对象的科学产生形成一个较为独立完整的劳动科学知识群。有劳动社会学、劳动法学、劳动统计学、劳动定额学、劳动保护学、劳动生理学、劳动心理学等。劳动经济学是劳动科学体系的基础,为这些学科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这些学科的发展又促进了劳动经济学的更深入发展。在我国劳动经济学还不适应四化建设,加强对它的研究,已成为迫切的任务。

☚ 劳动定额学   劳动保护学 ☛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Iabour economics

劳动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枝之一,主要是研究同劳动和劳动市场有关的经济问题,以及就业不稳定和有关的制度发展问题。
劳动一词有各种不同的含义。在有些情况下,它是指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因而包括为生产商品和提供劳务所付出的一切脑力和体力。在其他情况下,则指劳动者,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工人阶级,或劳工。它包括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的各类人:受雇于其他个人、公司或机构; 使用雇主提供的设备; 在劳动过程中遵从雇主的指令; 在国民收入等级中地位较低。在所有的行业中挣工资的生产工人都属于劳动之列。
劳动经济学的主题是,工业化和机械化引起劳动市场的革命性发展,这种发展又引起一些值得研究的演变趋势。
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如下:
随着工业化而来的是,出现了劳资关系方面的问题。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方式以个人和小团体为基础。随着资本主义关系的产生,现在则变成了日益扩大的大团体的合作的努力,因此,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等问题变得较之农业社会更为重要,必须寻求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工业化的进程通过其对劳动市场的影响,又引起了或者强化了某些劳动力无保障的问题。解决或者最大限度缓和这些问题,既是个人极为期望的,也是社会极为期望的。当一个社会逐步完成工业化时,个人就业的保障就越来越取决于他不能控制的某些力量了,他有能力工作并且渴望工作,但是却被解雇了,因为经济体系的运转齿轮没有吻合到充分就业的程度。同样,由于衰老而造成的产业工人无保障,也由于社会的工业化而加剧了。高速度的机器生产,加上提前强制退休的政策,以及期望寿命的增加,导致工业社会中个人退休期的延长。在退休期间,必须有某种赖以维持生活的经济物品来源。由工伤事故和职业病所导致的工业雇员的无保障问题,也归因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原料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则是由于技术发展而带来的。
随着工业化给劳动市场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在确定工资、工时及工作条件和最大限度缩小经济无保障问题时,出现了越来越集体化的解决方式。因此,一个工业化国家必然会出现以工会为一方、以雇主协会为一方的并列运动的发展。这两种制度最初都是为了便于在劳动市场上进行集体交涉而产生的。可是不久以后,为了从各自利益出发,采取进一步的集体行动,这两种制度又都转向了政治和立法领域。从这一切组织上的发展和随之而来的大规模的集体行动中,在行动关系领域内和对经济无保障问题的处理方面,产生了若干妥协性的解决方式。这些妥协不仅表现在劳动协议的措辞上,而且还表现在逐步积聚的劳动立法上。这样,政府就变成了国家劳动市场的第三方面。
工业化的进程尚未结束,它正在继续展开,并且继续对劳动市场产生新的影响,因此,还必然会出现新的制度发展,以对付劳动市场中不断变化的经济问题和无保障问题。

☚ 人口统计学   环境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内部劳动力市场/市场劳动力供给曲线/优等劳动力市场/次等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企业面临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劳动力/边际生产率工资论/享乐主义工资理论/员工福利/劳动力参与率/市场劳动力需求/行业劳动力需求/企业劳动力需求/长期劳动力需求/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劳动力需求的自身工资弹性/劳动力需求的交叉工资弹性/修正的劳动力需求模型/家庭生产理论/补偿性工资差别/工资率/劳动报酬/名义工资/实际工资/货币工资/均衡工资/最低工资/分享工资制/年功序列工资制/闲暇/工作时间/全日制工作与非全日制工作/弹性工作时间/工资刚性/业绩工资制度/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源/失业率/就业率/就业者/自愿失业/工作决策理论/工作决策中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工资指数化/非工资劳动成本/灰心丧气效应/附加工人/人力政策/收入政策/工资-物价指导线/工资-物价冻结/二元劳动力市场/就业不足/劳动力短缺/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歧视/隐性失业/保留工资/劳动力流动/工薪税/契约线/合约区域/希克斯谈判模型/多期劳动力需求/一般培训/特殊培训/劳动力成本/解雇/辞职/自雇佣/劳动力市场的存量-流量模型/职业隔离/双重工资结构/生产率谈判/工会/工会结构/蓝领与白领/一元论/多元论/工会密度/工会企业/产业关系/劳资关系/劳工关系/基层工会代表/产业行动/共同协商/产业民主/缴费确定制/给付确定制/产业工会/同业工会/集体谈判/劳动调解/劳动仲裁/不满处理程序/劳动纠纷/劳动合同/集体协议/白领工会化/国际劳工组织/劳联-产联/英国总工会

☚ 开罗人口大会   劳动经济学 ☛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labor economics

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如何通过发现某些特定的规则或原则来帮助社会、家庭或个人实现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问题。而作为经济学一个重要分支的劳动经济学,它所研究的就是如何对劳动力这一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进行最有效配置的问题,其中涉及到就业、失业、劳动时间、生产率、工资、职业选择、流动、歧视、工会、劳动力市场政策等与劳动者有关的各种经济方面的问题。同时,劳动经济学还研究劳动力市场的组织、运行及其结果;未来以及当前的劳动力市场参与者所需要进行的相关决策;与劳动就业以及劳动报酬等问题相关的公共政策等。
至少从马歇尔甚至亚当·斯密时期开始,经济学家们就意识到,要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就不能不考虑诸如社会生产关系、长期契约安排、努力、工作动机以及工会等方面的问题,而正是这种对劳动力市场特殊性的认识,导致经济学家们对在劳动领域应用一般经济学理论保持一种谨慎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劳动经济学的早期研究一直为制度分析方法所垄断。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工业化国家尖锐的劳资矛盾使得劳动问题成为影响经济生活的一个重大因素,劳动制度、工资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劳动条件的人道性成为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自称为“劳动经济学家”的学者,这些人与当时的主流经济学家存在很大分歧,他们不仅在研究对象上侧重于对工会、最低工资立法以及失业救济等非市场制度的分析,而不是把重心放在对劳动力市场的经济分析上,而且在研究方法上也不是遵循主流经济学家们所主张的抽象演绎方法以及个人主义的逻辑,相反,他们在坚持集体主义思维逻辑的前提下,强调对劳动组织和劳资关系的分析,注重对劳动问题的历史描述和经验分析,同时还把政治因素和伦理因素也考虑进来。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劳动经济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革命性变革,结果导致了现代劳动经济学的产生。现代劳动经济学与早期的劳动经济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上分别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重要区别:一是现代劳动经济学不仅在理论应用方面有所创造,从而使得人们对于劳动力市场的特殊性有了新的认识,而且已经开始运用计量经济学来对那些与个人行为有关的而且非常详尽的经验调查资料展开分析;二是原来的劳动经济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从劳动力需求方面即企业行为方面来进行研究的,而现代劳动经济学则对劳动力供给方面的问题颇感兴趣。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二是计算机技术所带来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
早期的劳动经济研究之所以主要以历史性、经验性和实证性的制度分析方法为主,并且侧重于对劳动力需求行为的分析,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许多劳动经济学家认为,劳动者的劳动力供给决策并不完全是依据严格的经济理性作出的,而经济学却是建立在严格的理性假设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劳动力供给是无法用严密性要求很高的经济理论来进行分析的。而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诞生和同一时期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则很好地扫除了这种分析上的障碍。从概念上来看,舒尔茨和加里·贝克尔等人所创造并阐述的“人力资本”概念甚至可以说是现代劳动经济学兴起过程中的一个最重大的发展。通过引入简单的投资概念,人力资本投资理论对于个人的劳动力供给决策以及常常是涉及社会学而不是经济学的许多个体行为进行了恰如其分的经济分析。它通过在投资体系中把劳动力供给决策与教育以及其他增进技能的方式结合起来,以及通过界定工资率、工作时间和其他各种各样行为的含义,从根本上改变了经济学家研究劳动力供给的方法。结果使得在现代劳动经济学中,各种形式的劳动力供给决策——诸如劳动力参与、工作时间、求职、职业选择以及传统领域中的劳动力供给问题等(甚至包括犯罪、婚姻、生育以及健康等方面的问题),都可以用建立在理性行为基础之上的经济学模式来成功地加以分析。
在劳动经济学家们开始运用人力资本投资概念来研究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同一时期,运用计算机来处理反映经济信息以及人口特征的数据集合的能力也被分析者们掌握了。理论和数据的结合导致了经济学家们就个人(而不是雇主)对工资形成的作用以及个人劳动力供给决策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的劳动经济学主要研究的还是地区或行业的工资及其变动,而70、80年代的研究重点则转移到了对个人劳动力供给行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以来的劳动经济学也一反劳动问题研究注重实例研究的特点,逐渐成为运用计量经济学和通过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的杰出领域。可以说,现代劳动经济学已经在保持其经验特点的情况下,逐渐走上一条对制度分析方法与主流经济分析加以融合的道路,成为详细的微观数据和经济分析相互作用的产物。
80年代以来的劳动经济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与人力资本投资问题紧密相关的一些问题的研究;二是地区或行业之间的劳动力流动、失业以及相应的工资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三是不同国家或一国不同地区之间的工资、就业、失业等方面的长期宏观变化情况分析;四是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主要是工会)所产生的宏观经济影响或后果;五是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市场问题。

☚ 劳动经济学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 ☛
劳动经济学

劳动经济学

研究活劳动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经济效益以及与此有关的社会经济问题的学科。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1) 劳动及劳动力理论,包括劳动力的性质、地位、作用,劳动力的简单再生产与扩大再生产,劳动力结构,劳动力供求关系等; (2)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劳动力资源的形成,劳动力素质的培养、教育,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途径等;(3) 劳动力管理,包括劳动力管理体制、管理原则,劳动力合理流动与劳务市场,劳动力的分工与协作,劳动定额与劳动计量等; (4) 劳动工资与劳动报酬,包括工资形式、工资水平、工资职能和工资差别、工资利用效益等,以及劳动报酬的最佳分配问题; (5) 劳动保险,包括劳动者的疾病、工伤、年老退休等社会保险中的经济问题。从19世纪中叶起,经济学者便开始探讨劳工政策、劳动工资、劳动条件等劳动经济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 《资本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工问题和劳动关系作了深刻剖析。20世纪初,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著作陆续问世。较早的有美国S·布卢姆于1925年出版的《劳动经济学》。日本北泽新次郎所著《劳动经济学》 中译本于1928年在中国出版。这个时期,在中国较有影响的著述,当推朱通九在1929年出版的《劳动经济》。50年代后,社会主义劳动经济学从苏联传入中国。此后的较长时间里,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经济学日趋完善。

☚ 非生产领域经济学   消费经济学 ☛
0000002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7: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