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工资统计
对劳动力资源和利用以及职工工资总额的统计。中国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由国家统计局制定,布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统计局和国务院各部门执行。劳动力资源及利用统计范围包括全社会;职工工资总额统计范围包括全部全民所有制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各种合营单位和个体劳动者。
劳动力资源利用状况是社会劳动者人数与劳动力资源总数的对比。社会劳动者指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力。它包括全民所有制单位、各种合营单位、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的全部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农村集体和个体劳动者。从事家庭副业,其收入相当于当地一个劳动者最低收入水平或参加社会劳动累计3个月以上的乡村劳动者以及保留“三招权”(即招工、参军、入学)临时安排工作,工资收入达到当地一级工工资水平的城镇青年,也包括在社会劳动者人数中。劳动力资源总数指在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中,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和不足或超过劳动年龄但实际经常参加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口数。包括社会劳动者、城镇待业人员和其他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数,不包括现役军人、在劳动年龄内的在押犯人和因病残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口数。
职工工资总额指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支付给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全部职工,指在全民所有制、城镇集体所有制、全民与集体合营、全民与私人合营、集体与私人合营、中外合营、华侨或港澳工商业者经营、外资经营企业、事业、机关及其附属机构中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各种人员。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职工包括在各级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及其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工作的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临时职工、计划外用工等;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职工指在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事业及其管理部门中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固定职工、临时职工、季节工、轮换工等;其他所有制单位职工指在非全民、非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工作并由其支付工资的人员。工资总额,指凡是各单位根据职工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国家法令、政策规定支付的工资和津贴,不论是由工资科目开支的,还是工资科目以外的其他各项经费科目开支的,也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或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包括在工资总额内。工资总额包括计时工资、基础工资、职务工资、计件工资、各种奖金、工资性津贴、加班工资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工资。其中基础工资和职务工资指1985年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中规定的“大体维持工作人员本人的基本生活费”和“按照工作人员的职务高低、责任大小、工作繁简和业务技术水平确定”的工资;其他工资指保留工资、附加工资、调整工资补发上年工资等。
劳动工资统计还包括职工保险福利费用统计。保险福利费用指各单位在工资以外实际支付给职工个人和用于集体的劳动保险和福利的费用,不包括用于职工的劳动保护费用。从企业来讲,保险福利费不仅包括由职工福利基金支出的部分,而且还包括由企业营业外支出、企业基金或利润留成、工会文教费、企业管理费支出的部分。预算单位包括由职工福利费、公务费、差额补助费等支出的部分。具体包括范围有:职工退休离休退职费、职工死亡丧葬及抚恤费、医疗卫生费、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文娱体育宣传费、集体福利事业补贴费、集体福利设施费等。
根据现行国家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可以具体掌握以下统计资料:
❶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职工的年末人数、平均人数和工资总额(按国民经济行业、按领导关系分组),各行业按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分组,各行业年末人数中列出女姓人数。
❷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建筑业的全部职工按工人、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和其他人员分类的各类人数,工业企业职工并分别列出按中央、地方、轻重工业和主要工业行业分组的人数。
❸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职工和合同制职工增加来源和减少去向的分类变动情况。
❹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职工工资总额按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各种奖金、各种津贴、加班工资、其他工资分列的构成情况。
❺全民所有制单位全部职工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的劳保福利费用构成情况,按上述保险福利细目分列。
❻各种合营企业、事业单位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劳保福利费用。
❼按国民经济行业分组的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全部职工人数、工资总额和个体劳动者人数。
❽城镇县(区)级及其以上集体所有制单位全部职工增加来源和减少去向分类变动情况。
❾城乡劳动力资源按社会劳动者总数、待业人员及其他劳动力分组,社会劳动者按经济类型、按国民经济行业、按物质生产部门与非物质生产部门、按三次产业分组分配平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