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劳动价值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劳动价值论láo dòng jià zhí lùnтеóрия трудовóй стóимости

劳动价值论

论述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决定的理论。是由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英国的W·配第和法国的P·布阿吉尔贝尔所草创,后经英国的A·斯密和D·李嘉图等人发展的。马克思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造了完整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从研究商品开始,阐明了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同时存在于商品之中,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第一次把价值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来。他首创了劳动二重性的理论,指出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同时又是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具体劳动实现了原有物化劳动(包括生产资料和原材料)的价值向新产品的转移,抽象劳动则创造新的价值。这就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看作与劳动一起创造价值的论点。他从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者关系的研究中导引出必要劳动的决定性问题,提出私人劳动要表现为社会劳动,首先要表现为社会必要劳动;社会必要劳动不是最劣条件下的必要劳动,而是在现有社会生产技术条件下,以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生产的商品所需要的劳动。在商品交换中,私人劳动必须与社会必要劳动量做比较,以此作为衡量的尺度,取得社会的承认。这一理论揭示了在商品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掩盖着。他还阐明了价值形式和货币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就是以价值转化的理论完成了他的劳动价值论,又用这一理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从而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起,武装了世界上几代工人阶级,为实现自己的解放而英勇奋斗。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劳动价值论对社会主义经济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它是研究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研究商品成本、利润和价格等经济范畴和实际工作的理论基础。

劳动价值论

论证商品价值由劳动创造的科学理论。由英国配第和法国布阿吉尔贝尔始创,英国斯密和李嘉图加以发展,马克思予以完成。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发现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及与之相应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证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量决定于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并由此论证了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第一次揭示了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阐明了价值形式和货币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为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及完成政治经济学的体系奠定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Axiology of Labor

论证商品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科学理论。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法国经济学家布阿吉尔贝尔创始,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加以发展,马克思批判地吸收前人的观点,更加科学全面地予以完成。马克思从分析商品入手发现了商品二因素(价值和使用价值)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并证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价值量决定于生产该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科学理论论证了支配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价值规律,第一次揭示了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人与人的关系,阐明了价值形式和货币的全部历史发展过程,为发现剩余价值规律及完成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奠定了基础。

劳动价值论

关于商品价值是由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所创造的理论。最早提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配第(Petty, William,1623—1687)。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Smith,Adam,1723—1790)和李嘉图(Ricardo,David,1772—1823)也对劳动价值论的形成作出过贡献。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由马克思(Marx, Karl,1818—1883)创立并完成的,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商品具有二重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不可比较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构成商品交换的基础。(2) 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即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的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是一般意义上的人类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价值。(3)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由于生产条件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生产者生产同一种商品所耗费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决定商品价值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4) 价值规律。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On the Value of Labour

阐明商品价值决定于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的科学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出发点。首先提出劳动决定价值这一思想的是威廉·配第 (William Petty),他把价格区分为“自然价格” (价值) 和 “政治价格”(市场价格),认为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亚当·斯密 (Adam Smith) 和大卫·李嘉图 (David Ricardo) 对劳动价值论都作过研究。斯密指出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含义: 有时指物品的效用,即使用价值; 有时又指一种物品购买另一种物品的能力,即交换价值。他论述了劳动是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起初尺度,劳动是价值的真实源泉。但是,斯密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李嘉图认为商品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劳动决定的观点是正确的,但他未能对价值的本质进行研究。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是由马克思创立并完成的,内容十分丰富。
(1)商品两因素原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由商品能满足人类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属性等)决定的。一种商品具有多种不同的使用价值。任何社会财富,从物质内容上看,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使用价值构成的。使用价值本身不反映社会生产关系。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的目的是为了同别人交换,因而商品还具有同别的商品相交换的属性,即交换价值。它“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马克思,1972,P. 49)。由于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能用来交换的,所以,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马克思指出,两种使用价值完全不同的商品,之所以能按照一定的比例相交换,说明存在着一种可以相互比较的共同属性。事实上,任何商品在被生产出来的时候,都耗费了人类劳动,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物。这种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一切商品之所以能够交换,就是因为商品里面各自凝结了等量的人类劳动,或者说具有等量的价值。商品的价值通过交换得到体现。所以,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就没有交换的价值。商品按价值交换,从本质上看,是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它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生产关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一方面,二者是统一的,是互相依存、互为条件的。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另一方面,二者又是对立的。是互相排斥、互相矛盾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商品是为了取得价值,而商品购买者则是为了取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卖者必须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买者必须支付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不能兼得,要得到一方,必须以放弃另一方为前提。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是商品的内在矛盾,只有通过交换,才能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得到解决。
(2) 劳动二重性原理。商品的两因素是由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在一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它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条件,它体现着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虽然具体劳动千差万别,但只要撇开劳动的具体形态,就可以认识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存在,即抽象劳动。正是由于商品中所凝结的都是没有质的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才使各种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在价值上可以比较,并能按一定比例相互交换。可见,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是价值的实体或价值的惟一源泉,反映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只是从不同角度去观察而已。
(3)商品价值量原理。马克思在用劳动二重性原理阐明了价值的本质之后,进而考察了价值量的规定性。商品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来决定,而劳动量又是以劳动时间来计算的,因而商品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劳动时间就决定了商品价值量。诚然,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马克思,1972,P. 52)。考察商品的价值量,必须注意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区别。在同一劳动时间内,复杂劳动要比简单劳动能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在马克思看来,确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是凝固不变的,它是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越高,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由于所形成的总价值量不变,因而包含在单位产品中的价值量相应减少。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 (马克思,1972,P. 53~54)。
(4) 价值形式原理。价值形式就是指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马克思通过对价值形式发展的分析,揭示了货币的产生、本质和职能。商品价值作为一定的社会关系,只能在交换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交换价值就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在商品经济中,一切商品的价值都以货币来表现,这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终结果。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表现为四种形式: (1)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2) 扩大的价值形式; (3) 一般价值形式;(4) 货币价值形式。
自从货币出现以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具体商品,代表各种不同的使用价值; 另一极是货币,代表商品价值。由于货币的出现,使商品内在的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发展为商品与货币的外部对立,从而使一切商品都必须转为货币,它的价值才能实现。货币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不能消除商品的内在矛盾。
(5)价值规律原理。在研究商品价值的质与量的规定性和价值形式发展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考察商品经济运动的规律。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动的基本规律。凡是有商品经济的地方,必然会存在价值规律并发生作用。它的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它的表现形式是价格背离价值,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是: (1) 自发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及其他生产要素在各部门的分配; (2) 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和加强管理; (3) 引起商品生产经营者的分化。

☚ 萨伊定律   剩余价值理论 ☛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labour theory of value

认为商品价值决定于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理论。劳动价值论,作为对商品交换关系的基础的认识早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思想家著作中已有若干萌芽和粗浅看法。但在15世纪末到17世纪中叶重商主义思想居支配地位时期,由于这些看法只注意流通领域中的商品价格差价,忽略对价格基础的探讨而遭到湮没。17世纪中叶以后,当英法古典经济学随工业资本兴起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时,才又使长期湮没的劳动价值论得以发扬光大,构成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在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过程中,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科学成就,克服了其中的缺陷和矛盾,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剩余价值论,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
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1623~1687)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者。他认为商品的“自然价格”(实即商品价值)决定于生产商品所需人手的数量,并指出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量成反比例关系。法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者布阿吉尔贝尔(Pierre Boisguillebert,1646~1714)以个人劳动时间在各个生产部门的分配的正确比例来说明商品“真正价值”的决定,实际上也把商品价值归结为生产商品所需劳动量。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他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他首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未能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而在交换价值形式上考察了价值。他提出了价值尺度和真实价格两个概念;他以购买或支配的劳动作为价值的尺度,认为这适用于任何社会阶段;而对商品真实价格的决定,他则采取了两种看法:在“初期野蛮社会”决定于生产所需劳动,在有土地私有和资本积累社会则决定于工资、利润和地租等三种收入,从而构成了二元价值论。斯密的长处在于觉察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价值的分配发生了变化,其短处在于以此价值分配的变化而错误地断定是价值决定的变化,这表明他根本不理解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化及其意义。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在批判继承亚当·斯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将劳动价值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并以之贯穿全部学说,成为其全部学说体系的理论基础。李嘉图排除了斯密价值论的二元论,坚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原理;明确指出商品价值量和耗费劳动量成正比,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把复杂劳动归结为倍加的简单劳动;指出商品价值不仅包括耗费的活劳动,而且包括从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物化劳动;但由于没有劳动二重性学说,他不能说明价值的创造和价值的转移如何在同一劳动过程中得以实现;他认识到商品价值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量,但又不适当地把适用于农业产品价值决定的法则即由最不利条件的土地产品耗费劳动决定价值的法则视为普遍法则。李嘉图价值论的根本缺陷仍然是不了解商品生产从而价值规律是一种历史范畴,不了解随着商品生产从简单商品生产条件向资本主义生产条件的转化,价值规律必然转化为生产价格规律。他看到个别商品价格同其中耗费劳动量的背离,但不能在坚持劳动价值论基础上加以解说,从而为论敌留下了攻击劳动价值论的缺口。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价值学说发展中的革命变革。他确立了商品价值这一根本范畴;他首创了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地阐明了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确立了社会必要劳动决定价值量的法则;科学地论述了价值形式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最后,他以其生产价格理论阐明了价值规律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条件下的转化;以其对劳动力和劳动的区分阐明了价值规律在劳动和资本交换关系中的作用,从而完成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揭示资本剥削劳动以及各剥削阶级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和瓜分的历史性任务,也完成了劳动价值论。参见“斯密的价值学说”、“李嘉图的价值论”。

☚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劳动价值论

劳动价值论

商品价值决定于体现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理论。由英、法两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W·配第和P·布阿吉尔贝尔首创,他们分别在《赋税论》、《法国详情》等著述中论述了自己的见解。后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中,从分工引出交换,再从交换引出价值,第一次明确提出“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概念,较系统地阐述了劳动价值论,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以劳动价值学说贯穿其全部理论体系,作为一切经济范畴的基础,探讨各经济范畴在什么程度上与之矛盾或一致。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成为马克思经济学说的重要理论。其基本内容是: 私有制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两重性质,即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另一方面同时又是具体劳动; 劳动两重性又决定了商品具有两重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抽象劳动创造新的价值,具体劳动则实现包含在生产资料和原料中原有价值到新商品的转移; 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一科学理论,揭示了被物品外壳掩盖下的商品生产者的关系,阐明了价值形式及货币发展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根据劳动价值论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产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因而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论,是理解全部政治经济学问题的一把钥匙。

☚ 边沁的功利主义   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 ☛
0001001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