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助字辨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助字辨略》训诂著作。清刘淇著。有康熙五十年(1711年)卢承琰刊本。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重注本附有笔画索引。研究汉语虚词的重要著作。收集先秦至元代经史诸子、诗词俗语中的虚词共476个,按照平水韵的顺序分部编次。共分30类: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断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实词虚用。解释方法有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和转训。卷首《自序》,论述实词与虚词的区别,以及虚词对于“构文之道”的重要意义。 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训诂书名。清刘淇著。五卷。此书采集宋元以前经史子集及俗语中的虚词四百多个,分为三十类,用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方法加以解释,是一部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专著。精审不及王引之《经传释词》,但也有超过王书的地方。如《左传·宣公十二年》:“训之于民生之不易。”此书训“于”为“以”,极为精确,而《经传释词》没有提到。杨树达于1925年为本书写了跋语,指出了本书释义中的一些缺点错误,可供参考。1954年中华书局排印出版,由章锡琛校注。 ☚ 语助 十驾斋养新录 ☛ 助字辨略研究虚词的专著。五卷。清·刘淇著。博采宋元以前旧籍中虚词476个,其中兼及众多的复音词,分为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等三十类。按四声编排,同一声调中又依平水韵顺序排列,用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方法来加以解释。取材丰富,析义细致,是研究古汉语虚词的重要资料。今有1983年中华书局重印本。 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清刘淇著。成书于康熙五十年(1711)。全书凡五卷,共收虚字470多个,按四声编排。所收虚字共分30类,即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往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例文、实字虚用。分类标准不大统一,有从形式上分的,如重言;有从意义上分的,如专辞(范围副词)、仅辞(程度副词);有从语气上分的,如断辞(语气副词、语气词)、疑辞(疑问代词、语气词);有从使用上分的,如例文(词序颠倒)、实字虚用(词类活用),等等,从而造成分类繁杂,彼此冲突。而且在行文中还有一些随机设立的类别,如计较之辞、请教之辞、商量之辞等。本书属于训诂派的虚词专著,书中采用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方法对虚词进行解释。释词方式有书证、有解释词类,在顺序上不大统一,或先出书证,后释词类,如“将”条:“《诗·周颂》:‘将予就之。’此将字,发语声。”或先释词类,后出书证,如“此”条:“此,又指物之辞。《左传·庄公二十二年》:‘陈衰,此其昌乎?’此,谓敬仲也。”所列书证,上自先秦,下迄宋元,博采经传、诸子、诗词、小说、材料十分丰富。书证以原文为主,间用旧注,例如“焉尔乎”条:“《论语》;‘女得人焉尔乎?’《朱子语类》云:‘焉、尔、乎,语助辞。圣人之言,宽缓而不急迫。’”释义采用正训(如“义者,宜也”)、反训(如“故,今也”)、通训(如“本犹根也”)、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互训(如“安,何”;“何,安”)、转训(如“容”有“许”义,“许”有“可”义,以“可”释“容”)6种方法。杨树达跋谓:“此书与王氏《释词》相较,自有逊色,然亦有精审过于王氏之处。”但有些词条解释不够准确,有些词条只有孤证,还有一些书证与所要证明的词类不合,且分虚词为30类,过于烦琐,又忽略词法与句法特点。有康熙五十年(1711)海城卢承琰初刻本、康熙五十九年(1720)海城卢承琰校刻本、乾隆四十四年(1779)长白国泰重刻本、咸丰五年(1855)聊城杨以增重刻海源阁本、1954年中华书局铅印章锡琛校注本等,章校本附有刘师培、杨树达等人批语。 ☚ 虚字说 释词 ☛ 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zhuzibianlue一部专门研究古代汉语虚词的著作。清代刘淇编撰。本书收集先秦至元代的助字(就是虚字)共476个,按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分为5卷,可以作为一部虚词词典来使用。 ☚ 经籍纂诂 经传释词 ☛ 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虚词著作。五卷。清刘淇撰。刘淇(生卒年不详),字武仲,又字龙田,号南泉。河南确山人,自称“确山老人”。他工诗古文,博闻强记,生平喜著书,性恬淡,不妄与人交。著《周易通说》、《禹贡说》、《卫国集》、《皇朝经世文编》、《爵里考同》等书。 ☚ 虚字说 经传释词 ☛ 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Zuzi bianlue书名。清刘淇著。五卷本。该书成书于清康熙五十年(1712年),是我国较早的一部专门研究文言虚词的著作。该书收录文言虚词四百七十六个,兼及众多复音词,按照一百零六韵的顺序,析上平、下平、上声、去声、入声各为一卷,计五卷,卷首列目录。所收虚词分重言、助语、发语辞、语已辞、断辞等三十类,采用正训、反训、通训、互训、转训等五种训释方法加以说明。各字之下多详列书证,书证内容有经传、诸子、诗词、小说等,上起先秦,下至宋元。书证中以原文为主,有时也引用旧注。该书对虚词的搜罗较为齐全,涉及面广,资料丰富,有些解释极其精彩。但从总体上说,该书不及后世研究深刻,全书体例不够完善统一,对虚词分类标准不划一,或先出书证、后释词类,或先释词类,后举书证,有些词条下只有孤证,有些书证与词类不符,有些解释有明显错误,但该书是汉语虚词研究的奠基著作,对汉语语法研究影响很大。该书有1954年中华书局重印开明书局本,附有笔画索引,便于检索;又将每条注释要点印于书眉,极其醒目。 ☚ 广韵 经传释词 ☛ 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清)刘淇著。5卷。收录宋、元以前经、传、子、史及俗语中的虚字476个,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部编次,用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等6种方法加以解释。今以中华书局1954年章锡琛校注本通行,32开,316页。 ☚ 经词衍释 虚助词典 ☛ 助字辨略训诂学书。清刘淇著。五卷。为研究汉语虚词的专著。取材广泛,上至周秦,下及唐宋,门类遍及经史子集,共收虚词476个,分重言、发语词、实字虚用等30类。以正训、反训、通训、借训、互训、转训6种方法释义。按4声106韵编排。为虚词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助字辨略五卷。清刘淇撰。刘淇字仲武,号南田,一号龙田,又号卫园,别号南泉山人。确山(今河北确山县)人。因父官山东按察使,故徙家济南。汉军镶白旗人。弟汶,举人,与兄同受知世宗,时有“二难”之目。尚著《周易通说》、《禹贡说》、《堂邑志》、《卫园集》等。《助字辨略》卷首有刘淇自序,述其著述目的和本书体例。他认为虚字对于表情达意十分重要,如果误解虚字,就可能误解文章内容,因此他才从群书中辑录材料成此一编。他把助字分为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实字虚用等三十类。其训释体例凡六:“曰正训,曰反训,曰通训,曰借训,曰互训,曰转训。”“正训如‘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是也。反训如‘故’训‘今’,‘方’训‘向’是也。通训如‘本犹根也’,‘命犹令也’是也。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斋之为言齐也’是也。互训如‘安’训‘何’,‘何’亦训‘安’是也。转训如‘容’有‘许’义,故训‘可’;‘犹’有‘尚’义,故训‘庶几’是也。”是书搜辑材料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先秦到元代的经传、子史,以及诗词、小说等无所不包。唯“元曲助字,纯用方言,无宜阑入。他日别为一编,以附卷尾”,然是编并未完成。《助字辨略》尚辑录少数方俗语词,如卷二“成”字条曰:“高观国《凤栖梧词》:‘不成日日春寒去’,‘不成’犹今云难道,宋人方言也。”卷五“剧”字条曰:“《说文》云:‘尤甚也’。《世说》:‘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剧’犹快也。‘一出’犹云一番,方言也。”《助字辨略》共收476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部编次,上平声卷一,下平声卷二,上声卷三,去声卷四,入声卷五,各卷复以平水韵为序。是书所收虚字数量颇多,搜集材料的范围相当广泛;对虚字意义用法的训释往往颇为精当深刻;引证亦较为丰富。清钱泰吉《曝书杂记》评价是书云:“先秦两汉旧籍,引据该洽,实为小学书之创例。……近时王伯申尚书著《经传释词》十卷,其撰著之意,略同此书,诂训益精密,然创始之功,不能不推刘君也。”是书刘毓崧跋语云:“此书所推阐引证,有较《释词》更详,可补其未备者,如‘遐不’与‘瑕不’皆系‘何不’之意;‘不遐’与‘不瑕’皆系‘得无’之意;‘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薄言采之’诸‘薄’字系发语词;‘薄言震之’、‘薄言追之’两‘薄’字亦系发语词,是其例也。有与《释词》微异,可存以俟考者,如‘汔’训为‘其’,亦可训为‘期’;‘’可训为‘且’,亦可训为‘宁’,是其例也。有其义为《释词》所未述,而犁然当于人心者,如‘其’有‘岂’义;‘固’有‘诚’义,是其例也。有其字为《释词》所未载,而凿然合于古训者,如‘方’有‘将’义,‘方今’有‘向时’之义;‘振’有‘作’义,‘振古’有‘自古’之义,是其例也。然则此书洵足与《释词》相为表里,岂非治小学之士所当宝贵者欤!”《助字辨略》刊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但传播不广,王引之并未获见,《经传释词》未曾参考《助字辨略》,然两书相合处颇多,王书成就亦高乎《助字辨略》,然《助字辨略》自有其特点和价值,刘氏跋语言之甚是。又二书内容各有侧重,所搜辑的词语亦不尽同,刘氏跋语曰:“至于《释词》所述者,上自《九经》、《三传》,下迄周秦西汉之书,而东汉以还,则概从其略。此书所述者,自经、传、诸子、《史》《汉》以外,旁涉近代史书、杂说、文字、诗词。盖《释词》以经传为主,故采录不多;此书以助字标名,故胪陈较广,缘体裁小异,斯去取有殊耳。然此书虽搜罗甚富,而断限最严,元曲之词绝不阑入,方音之字,亦不轻收。故详赡而不入于芜,博洽而不流于杂。后之人诚能循其条目,触类旁通、则东汉以后,宋元以前之书,其词气异同均能洞悉,其为功也大矣。”《助字辨略》亦存在严重缺点,如对所收词语往往不能穷源竟委;引证的材料往往并非是最早的;误释之处颇有之,其精审逊于《释词》多矣。是书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有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五年(1855年)刻本,是三本分别称为卢氏刻本、国氏刻本及高氏海源阁本。民国时有文学社据海源阁本所排印之巾箱本。杨树达之弟季常曾刊刻,时在1939年。开明书店亦印过两版。解放后,有中华书局章锡琛校注本,初版于1954年。校注本附《助字辨略索引》,读者可按笔画查字,颇为方便。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