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加缪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存在主义代表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农工家庭,祖籍为阿尔萨斯。早年生活贫困,作过气象工作者、股票经纪人等。1933年参加法国名作家巴比塞等创导的反法西斯运动,1934年参加法国共产党。1935年起从事戏剧活动,组织过“文化之家”和“劳动剧团”。1937年退出法国共产党,后迁居巴黎。1942年参加法国人民抵抗运动,主编地下报纸《战斗报》,并曾担任抵抗运动领导工作。1942年出版第一部中篇小说《局外人》。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原有颓废主义、虚无主义倾向,后逐步发展为反对社会主义,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受到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另一支系的萨特等人批判。后因车祸去世。其他著作有小说《瘟疫》、《堕落》,剧本《加里古拉》、《误》等。 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和存在主义的代表之一。早年因家境贫困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后进入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参加法国的抵抗运动,担任过《战斗报》主编。1957年曾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著作有《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致德国友人的信》、《鼠疫》和《反抗者》等。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孤独的,人的存在缺乏理性,人处于苦闷和朦胧之中。而在荒谬中存在且缺乏理性的人,却总是想追求绝对可靠的知识,企图说明世界,但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导致了人的理性欲望与世界的无理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人本能地留恋和追求生活,但生活的世界对人却表现出非理性的格格不入。人认识到世界的荒谬和自身的处境,是走向创造和快乐的途径,但面对荒谬的一切,人只应作自杀或反抗的选择。只有反抗才有人的存在,才能创造价值,达到所有人之间的互助友爱。但他反对革命,强调反抗只应是个人在精神方面的反抗。 加缪法国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完成学业。哲学学士。在大学时,深受导师哲学家让·格勒尼埃的怀疑论影响。1933年希特勒上台使他投身反法西斯运动,193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1935年退出。1937年他任《阿尔及尔共和报》新闻记者,同时发表散文集《反与正》(1937)、《婚礼集》(1938)。二战投身抵抗运动,成为《战斗报》的主编之一;同时相继发表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神话》(1942),小说《局外人》(1942),剧本《卡利古拉》(1944)和《误会》。1940年因中篇小说《局外人》成名,1947年以长篇小说《鼠疫》震动文坛。战后先后发表小说《鼠疫》(1947),剧本《戒严》(1948)和《正义者》(1949),哲学随笔《反抗者》(1951),中篇小说《堕落》(1956);1953~1959年,又相继把卡尔德隆的《十字架的崇拜》、福克纳的《修女安魂曲》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这三部文学名著改编成戏剧上演。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1月4日因车祸遇难。1993年遗作自传体小说《第一个人》在法国出版,引起轰动。评论家认为“他第一次让他的感情讲了话”。 加缪 加缪1913~1960法国戏剧家、小说家、评论家。1916年生于阿尔及利亚。他在贫民区长大,靠奖学金和半工半读进了中学和大学。在大学里,他主修哲学。1933年,投身反法西斯运动,曾加入法国共产党,后又退出。这期间,他组建劳动剧团,免费为劳动群众演出。他写了大量小说、剧本。这些活动一直延续至二战结束后。加缪的剧作中充满了哲理的思维,同时又是通过人物的描写加以体现。他的主题常常以自由、诚实、死亡等人类基本问题为出发点,代表着人文主义发展到当代个人化倾向突出后的种种思考。他和萨特都成为存在主义的旗帜。他创作的《卡利古拉》、《误会》、《正义者》、《反抗者》,都是存在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后与萨特发生矛盾,加缪极度苦闷孤独。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死于车祸。 ☚ 萨特 贝克特 ☛ 加缪1913—1960Albert Camus法国存在主义小说家、戏剧家。生于阿尔及利亚。早年丧父,生活贫困。1942年发表小说《局外人》一举成名,奠定了他作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地位。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鼠疫》、《堕落》,短篇小说集《流放与王国》,剧本《误会》、《卡里古拉》、《正义者》,论文集《席西佛斯神话》等。宣传存在主义思想。侧重强调存在的荒诞,个人在荒诞的世界面前无能为力。艺术上用白描手法客观表现人物的言行,语言明朗、纯净、质朴。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 加缪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一法籍农业工人家庭。早年写作戏剧与散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参加抵抗运动。40年代和50年代是其创作丰产时期,主要作品有成名作小说《局外人》(1942)、《鼠疫》 (1947)、《堕落》 (1956)和戏剧《误会》、《卡利古拉》、《戒严》等,散文作品有《西叙福斯的神话》、《反抗的人》等。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长篇小说《局外人》是早期代表作,写巴黎一名律师的堕落,他见死不救,后在自省中认识到自己的卑怯,然而他的忏悔只是为了诱发别人去忏悔,从而使自己重新获得审判的权力,这其实是更深的堕落。他来到阿姆斯特丹下等酒吧间又充当起“公正的”法官来。加缪是著名的存在主义作家,他认为人生就像希腊神话中白费力气推石上山的西叙福斯一样荒谬,但又认为人生意义就在这种徒劳的努力中。在艺术上他善于使用白描手法客观地描绘人的行动与心灵斗争,揭示出一定的“形象的哲学”来。 ☚ 尤内斯库 西蒙 ☛ 加缪 加缪1913—1960Camus, Albert法国小说家、戏剧家、评论家。生于阿尔及利亚蒙陀维。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西班牙人。童年同母亲一起度过艰苦的生活。后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但因病辍学从事戏剧活动,创办剧团、编写剧本,演过许多角色。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他积极参加抵抗运动。战后担任《战斗报》主编,并从事文学创作。1957年“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我们同时代人的意识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60年死于车祸。加缪是存在主义作家,他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的存在与周围社会的关系也是不可理解的。他的中篇小说《局外人》就是反映荒谬感情的典范之作。作者通过主人公默尔索的一生经历,证明人的存在是荒谬的,想摆脱人生的荒谬,也只能作无望的牺牲。这部小说在战后成为畅销书。加缪其他重要作品有《鼠疫》、短篇小说集《流放和王国》等;剧本有《误会》、《卡利吉拉》、《戒严》和《正义者》;散文和论文集有《西叙福斯的神话》、《致一位德国朋友的信》和《反抗的人》等。总起来讲,加缪的作品有三个主题:一是人生的偶然性;二是对一切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三是对一切无能为力。尽管他在作品中宣扬人生的荒谬,但目的在于唤起人们的觉醒,团结起来向荒谬世界进行挑战。他的小说和戏剧在人物塑造、情节的安排上独具匠心;语言纯净、明朗、质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 萨特 罗伯一格里耶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