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与英联邦Canada and Commonwealth英联邦是英国与已经独立的其前殖民地或附属国之间自愿组成的松散联盟。成员包括49个独立国家,占世界人口的1/4。旨在保证在有关世界和平、相互间的理解、种族平等和经济发展方面进行协商和合作。英联邦秘书处负责施行合作计划、组织会议,并对其成员国提供特殊服务。英国君主是联邦的最高统治者,但只有象征意义。 在1867年前,北美各省的英国殖民地和纽芬兰岛、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的英属殖民地虽然是自治政府,但都同英国的内部事务互相联系。1867年,加拿大首先以联邦政府之名加入英联邦。在扩大英属殖民地的自治权和促使大英帝国变成由平等政府组成的英联邦等方面,加拿大因其辽阔疆域、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1899年~1902年的南非战争中,各联邦政府,包括加拿大都自愿派遣部队参战。在1902年、1907年和1911年的殖民地暨帝国会议上,加拿大申明将参加帝国防卫战。1914年,英王代表整个帝国宣战,但自治领自主决定参战的有关问题。在战争中,自治领在人力、粮食、财力和军火上都给予慷慨的援助。加拿大国内虽有少数人反对,但也积极加入了战争。 尽管各自治领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承担了义务,却无权参与最高策略的制定。1916年,英国召集帝国会议,建立帝国战时内阁,从而使各自治领和印度有机会进入高层决策圈。在巴黎和会上成立了英帝国代表团,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成功地使英国同意各自治领以独立代表的资格参加会议,并各自在《凡尔赛和约》签字。虽然各自治领成了国际联盟的成员国,其地位仍然模棱两可,既是独立国家,又是殖民地,还是帝国链条的一环。 战争使各自治领出现明显的分化倾向。企图继续维持帝国统一与强烈的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越来越难以调和。加拿大总理博登是民族主义者,然而他希望通过成立一个大英帝国联邦来缓和冲突,并借此提高加拿大的国际地位。1920年,麦肯齐·金出任总理,采取与博登完全不同的态度,他继承了劳里埃的“无义务”政策,并在1923年的帝国会议上取得胜利。各自治领要求脱离帝国统一的外交模式,建立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麦肯齐·金坚信,只有帝国允许加拿大集中力量发展成为一个强大国家,才能继续维系与英帝国的关系。南非和爱尔兰自治领甚至采取比麦肯齐·金更激进的行动。1926年的帝国会议通过《巴佛尔报告》,最终促成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案》,正式承认各自治领拥有完全独立的立法权。 30年代,英联邦的任务是调解各成员国与帝国及英联邦以外国家之间的矛盾。英联邦各国独立处理国是,有自己的国防力量,但仍保留共同的国家元首、法规以及对联邦共同的义务。与强大的帝国之间的联盟也给各自治领带来了声誉、繁荣和安全。各自治领并非因对帝国的依赖和尊重而必须履行义务。但在和平时期,对欧洲的纷争表示关注。1939年英国对德宣战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立刻随之加入战争;加拿大在一周后由议会批准麦肯齐·金政府参战。这次战争削弱了英国的实力,各自治领增强了信心,与英国的传统关系也随之减弱,英联邦发生变化: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以共和国的形式留在英联邦;1947年~1948年,斯里兰卡和缅甸宣布独立;1948年,爱尔兰脱离英联邦。英联邦不再由英国和白人起主导作用。 联邦各国一致希望建立一个多种族的英联邦,这样可以促进各国的相互了解。然而,这样的联邦难于保持步调一致,各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越来越大。在“冷战”期间,英联邦开始分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跟随英国加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而印度成为不结盟国家。1956年苏伊士危机使英联邦进一步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多种族构成的联邦对英国的国内政治和政策影响巨大。迫于联邦成员国,尤其是加拿大总理J.迪芬贝克的压力,英国1961年从南非撤军。在1971年的联邦成员国政府首脑会议上,由于英国向南非出售武器,英联邦前途出现危机,加拿大总理特鲁多发挥了重要作用。加拿大在英联邦的整个历史上做出了杰出贡献(阿诺德·史密斯就曾任英联邦首任秘书长),不仅与成员国共建了一套国际惯例,更重要的是,在联邦出现困难时能极力维持联邦的凝聚力。英联邦是成员国阐述自己政策、立场的论坛,也为成员国在经济、社会、教育方面提供帮助。1971年成立的英联邦技术合作基金会给予发展中国家极大的援助,加拿大在基金预算中的比例超过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