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凡月经不正常、经诊查无妊娠、肿瘤、炎症、外伤或全身出血性疾病等,而是由于内分泌失调致子宫内膜异常而发生的出血,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本病与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有关。病人主要表现为不规则子宫出血、月经过频、月经过多、月经中间期出血、绝经后子宫出血以及由于出血而引起贫血、全身衰弱等表现。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凡月经不正常,经检查内外生殖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如妊娠、肿瘤、炎症、外伤或全身出血性疾病),而由内分泌失调所引起的异常性子宫出血。分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类:前者发生于青春期与更年期,后者发生在育龄妇女。主要表现月经周期不正常,出血量增多,经期延长。治疗应用激素及中西药止血,调整月经周期,有的须行刮宫及手术。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dysfunctional uterine bleeding是月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指因内分泌调节系统功能失常所致的月经紊乱和异常出血。可分两型: ❶无排卵型:多发生于青春期或更年期,子宫内膜为增生期形态,基础体温单相; ❷有排卵型:多发生于生育年龄,虽有排卵,但黄体功能异常,可分为黄体功能不全和黄体萎缩过程延长。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凡由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不正常子宫出血,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是妇科较常见的疾患。可发生在青春期、育龄期、绝经期各时期任何年龄的妇女。但必须排除因生殖器器质性病变,以及全身出血性疾病所致的子宫出血。 中医古籍中无此病名,按其主要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不规则的阴道出血,以及大出血等症,分别散见于“崩漏”、“月经过多”、“月经先期”、“月经先后无定期”等病证中。究其病机,主要在肾,因“经本于肾”。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阐明了肾气在产生月经的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与肝脾也密切相关。肝主藏血,冲为血海,冲脉附于肝,血海蓄溢正常与否,主要由肝之疏泄功能来调节,而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主中气,脾虚则生化之源不足,统摄无权,皆可导致。对本病治疗,自六十年代以来,有不少医家根据“肾为生命之源”,“肾主生殖之本”的论点,并用现代医学的检查方法,如基础体温测定,阴道涂片,子宫内膜及其他内分泌检查等,判明对功血患者采取调补肾阴肾阳的方法,有部分功血病人能使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而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因此,目前对功血的治疗多以治“肾”为主,兼顾肝脾两脏。然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出血和月经周期不规则,故止血和调整月经周期又是治疗过程中的主要方面。若暴崩下血,出血量多时,则以止血为先,血止以后,则宜澄清本源,调正周期为主。临床常见的证型有: 肝肾阴虚功血:证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断,色鲜红或紫红,质稠,偶有血块,腰酸肢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或有盗汗,烦躁易怒,口干不欲饮,大便干结,舌红无苔或薄黄,脉细数。出血者,则以凉血止血为治。方用止血一方(全国功血协作方)。俟血止则宜滋养肝肾为主。方用左归饮(《景岳全书》),酌加女贞子、旱莲草以滋肾养阴,俾精充血足,则经自调。 脾肾阳虚功血: 证见出血量多或淋沥不断,色淡红,质稀无块,面色㿠白,形寒肢冷,神疲纳差,腰酸体软,面浮肢肿,小便清长,夜尿频数,大便溏薄,舌体胖嫩,苔薄白,脉沉弱或虚数。血出多者,首宜温肾固涩,益气止血。方用止血二方(全国功血协作方)。血止,则宜温肾健脾以固其本。方用右归丸(《景岳全书》)去肉桂、附子耗血动血之品,酌加补骨脂、赤石脂以固肾涩血,党参、白术益气健脾。 淤阻脉络功血: 证见月经周期尚准,经行量多,或淋漓不净,色紫有块,少腹疼痛,拒按,甚或皮肤有淤斑出现。舌质黯,或舌尖边有淤点,脉弦涩。治宜活血化淤止血。淤去则新血自能归经。方用功血方(上海第一医学院妇产科医院经验方)。若兼头晕目眩,心烦少寐,渴不引饮,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则加生地、白芍以育阴清热。若兼头昏肢软,少气懒言,二阴坠胀,舌淡苔薄,脉细缓者,则加党参、升麻以益气升提。 此外,也有些单位在补肾为主的基础上,用“中药人工周期”,模仿妇女月经周期的生理改变而用药,使其达到调整月经周期的目的。 ☚ 盆腔炎 中医儿科学 ☛ 000190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