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劝学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劝学篇 书名。张之洞撰。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刊行。共二卷,四万余言。上卷为内篇,分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九篇;下卷为外篇,分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十五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本”指封建纲常名教,不可动摇;“通”指西方生产技术和坚船利炮,可变通仿行。全书系统阐述和发挥“旧学为体,新学为用”思想,主张借西方科学技术之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之体。猛烈攻击“开议院,兴民权”的政治主张,污蔑“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反对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戊戌变法运动。深得清廷赏识,广为刊布,“不胫而遍于海内”。先后译成英、法文版。1900年曾易名《中国唯一的希望》,在纽约出版英文本。 《劝学篇》
荀子 君子曰(1): 学不可以已(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4),輮以为轮(5),其曲中规(6)。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7)。故木受绳则直(8),金就砺则利(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0),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1)。…… 吾尝终日而思矣(12),不如须臾之所学也(13); 吾尝跂而望矣(14),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15);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16),而闻者彰(17)。假舆马者(18),非利足也(19),而致千里(20);假舟楫者(21),非能水也(22),而绝江河(23)。君子生非异也(24),善假于物也(2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26);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27)。故不积跬步(28),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29),不能十步; 驽马十驾,功在不舍(30)。锲而舍之,朽木不折(31);锲而不舍,金石可镂(3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33),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34)。…… 〔注释〕(1)君子: 指有道德有知识的人。(2)学不可以已: 求学不可以让它停止,即学习是无止境的。已: 停止。(3)青: 靛(dian)青,一种染料。取: 提取。前一个 “青” 字是名词,后一个 “青” 字是形容词。于: 前一个“于”字当 “从”讲,后一个“于”字表差比(即此胜于彼),相当于“比……还(更)……”。蓝: 蓝草,也叫蓼蓝,叶子可制染料。(4)中(zhong)绳: 合乎墨线取直的要求。中:符合。绳: 木工取直用的墨线。(5)輮(rou)以为轮: (把它)弯曲成车轮。輮: 使直的东西弯曲。为: 成为。(6)其曲中规: 它弯曲的程度符合圆规取圆的要求。规: 圆规。(7)有: 又。槁: 枯干。曝(pu):晒。挺: 直。然:这样。(8)受绳: 用墨线量过。(9)金: 金属,这里指金属制成的刀剑。就: 靠近,这里指磨。砺(li): 磨刀石。利:锋利。(10)博学而日参(san)省(xing)乎己: 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再三地对照检查自己。参: 同“三” ,再三,多次。省: 反省,检查。乎: 于。(11)知: 同“智”。知明: 明白道理的意思。(12)吾尝终日而思: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思考。尝: 曾经。(13)须臾(yu): 片刻。(14)跂(qi)而望: 踮起脚尖来望。(15)见者远: 距离很远的人都能看见。(16)加疾: 加强。疾:这里指声音激扬。(17)彰: 清楚明白。(18)假: 凭借,利用。舆: 车。(19)利足: 脚走得快。(20)致:达到。(21)舟: 船。楫(ji): 桨。(22)能水: 会游泳。(23)绝:横渡。(24)生(xing): 同 “性” ,指人的禀性、能力。(25)善假于物:善于利用外物。这里指善于学习。(2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yuan ),蛟龙生焉: 积土成为高山,(能使气候变化)风雨就会从山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深潭里生长。这是古人对自然现象的幼稚理解。焉: (在)这里。(27)神明: 精神和智慧。圣心:圣人的思想。备: 具备。(28)跬(kui)步: 半步。古人以跨出一脚为跬,再跨出一脚为步。(29)骐(qi)骥(ji): 骏马。(30)驽马: 劣马。十驾: 马拉着车走一天的路程叫一驾。功: 成功,效果。不舍:不止。(31)锲(qie):用刀刻。舍: 停止。(32)镂(lou): 雕刻。(33)跪: 足。螯(ao): 第一对足,形如钳。(34)蟮: 黄蟮。躁: 浮躁不安定。 〔鉴赏〕荀子的《劝学》是历来为人们所传诵的名篇,其中有些警句,已成为勉励学习常用的成语。这里节选三段,其在原文中本不相连,但是意脉一贯,可以独立成篇。 文章开篇就郑重地写道: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这不但是《劝学》篇的第一句,也是整个《荀子》著作的第一句。为什么首先提出学习问题呢?因为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因为他十分重视这个问题,所以他把自己的见解,通过“君子”之口提出来,以示郑重。在措辞上,他不说应该不断学习,而说学习不可以停止,这对纠正人们学习上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针对性。从学派传统来说,儒家一向劝导人们好好学习,如《论语》的第一句就说: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 ”荀子自称是孔子的继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说: “学不可以已。”这从表面上看,只是继承了儒家的“劝学”传统,其实他强调的程度显然不同。因为在孔子看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 (《论语·季氏》)而荀子则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认识论基础上,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行文来说,开头就提出了中心论点,语言简劲,命意深广,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阐述。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比喻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这两个比喻,使学习的人受到很大的启发和鼓舞。不过,要能“青于蓝”、“寒于水”,决不是“今日学,明日辍”所能办到的,必须不断地学,也就是说: “学不可以已”。所以,这两个比喻深刻有力地说明了中心论点,催人奋进。接着,文章进一步设喻,从根本上阐明道理: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曝,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这正如梁启超所说,意思是“喻人之才质,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 (见《荀子柬释》引)。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 的,但学习可以使人由 “恶”变“善” ,因此,他强调“輮”的作用。通过这个比喻,说明即使原来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经过学习,也可以“改变”成完全合乎道德规范的人。这显然是对学习者更大的鼓励。在强调了学习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设喻引出论断:“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木材经过墨线量过就会取直,金属制成的刀剑之类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会锋利,这就好比君子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知识通达,行为没有过错。这样以设喻引出论断,显得更有说服力。论断句中的“日” 字,与起句“学不可以已”的 “已” 字,紧密呼应,突出了要“知明而行无过” ,就必须不断学习,从而有力地阐明了中心论点。开篇至此为第一段。这一段说明了学习在改变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义。学习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学呢?荀子认为,学习不能单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须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因此,第二段首先说明: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以亲身的体验,通过“终日思” 与 “须臾学” 的对比,强调空想不如学习。而这个与空想相对的“学”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实际学习。这种对于学习的见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认识论提出来的。荀子否认孟子所说的人有天生的 “良知” “良能” ,因此他强调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他在这里提出的“学”的概念,就具有唯物主义因素。接着,连设五喻,展开论证。荀子先从生活经验说起: 站在高处望,比踮起脚见得广阔; 登高招手,顺风呼喊,手臂并非更长了,声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却能远远地看到,清楚地听到; 可见利用高处、利用顺风的作用之大。推而广之,“假舆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长游泳,可是他们却能“致千里”、“绝江河”,足见利用交通工具的重要意义。这些都喻示学习要善于利用外物。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此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随着不断设喻,阐明的道理越来越深入读者心灵,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结论: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就是说,君子之所以会有超过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为他们善于利用外物来好好学习。推论起来,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学习,也就可以变为有才德的君子。这与第一段所说的青出于蓝、冰寒于水、直木可以“輮”为车轮,意脉是一贯的,结构上也是暗相呼应的。此外,荀子把“所学”与“善假于物”联系起来,“这意味着学习的目的是要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性知识去改造客观世界。” (引自严北溟关于《劝学》的说明)这与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联系着的。至此,第二段结束。这一段说明学习必须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从外界实际事物中学习的时候,还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进一步的说明。文章先设两喻引出论点: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这说明学习要注意积累。荀子根本不承认“天生圣人” 的说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学习,“积善成德” ,就可以具备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断学习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恶》篇中所说的: “积善不息” ,“涂之人可以为禹” 。他充分强调“积善” 的作用,这与开头提出的 “学不可以已” 也是一脉相承、遥相呼应的。在笔法上,以设喻引出论点,更加强了论点的语势,使论点一出现就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接着,文章又进行申述:“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这是从反面设喻来说明积累的重要。经过一正一反的设喻,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已初步阐明,但是为了深入说明,文章又反复设喻对比: 先以“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与“驽马十驾,功在不舍”相比,再以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与“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相比,从而充分显示出“不舍”的重大意义,而学习要注意积累的道理,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证明。当然,学习要做到“不舍” ,要不断积累,那就必须专一,不能浮躁。因此,文章再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能够“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与 “蟹八跪而二螯” ,却“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进行对比,说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气。这两个比喻,强调了学习必须坚持不懈,并照应了上文的层层论述。第三段至此结束。通过这一段的层层比喻,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学习必须持之以恒。至此,开篇提出的“学不可以已”的中心论点,已得到了深入的阐发和充分的证明。《劝学》的这三段,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指出了学习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方法。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 ,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 ,把不符合的叫做“恶” 。他劝学的目的,实际上是要培养合乎封建统治阶级伦理道德规范的人才,这与我们今天的学习目的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在那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全国走向统一的历史时期,是有进步意义的。至于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 、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就是在今天,对我们来说,也还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文中除少数地方直接说明道理外,几乎都是比喻。通过比喻阐述道理、证明论点,这是本文在写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创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这些比喻精警动人。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脱化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以及“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等,都被人们当作指导学习的格言来称引。同时,运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灵活多样,阐述一层意思,有的单独设喻,有的连续设喻;有的从正面设喻,有的从反面设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衬,有的以比喻进行对比。如此层层推进,上下呼应,使本身表现力很强的比喻,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因而把道理阐述得十分透彻。再说,由于运用比喻,文章的语言显得具体形象、精练有味。而且,随着用比的连续和手法的变换,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因此,这不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论文,而且可以当作一篇文学作品来欣赏。 字数:4958 陈玉麟,苏来琪 吴功正 执行主编.古文鉴赏辞典.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第144-149页. 劝学篇 教学著作。二十四篇。近人张之洞撰。成书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三月。一说为张之幕僚起草,张本人定稿。“书成镂刻,风行海内。五月,袁忠节(袁昶)重刻于芜湖,”张之洞“续有改正,以为定本。”(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撰者事迹参见“《顺天府志》”条) 《劝学篇》是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集大成的著作,它集中体现了张之洞的思想方法,理论纲领及施政要略,是对其前期事业的概括和总结、后期事业的规划和蓝图。全书共四万余字,分上、下两卷,计二十四篇,书前有一篇自序,意在交待撰写宗旨、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并提纲挈领地表述了书中每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上卷(即内篇)共九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下卷(即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共十五篇。 张之洞认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他强调指出:“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他批评守旧者是“因咽而食废”,维新派是“歧多而羊亡”,并认为,“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菲薄名教之心。”“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所言皆求仁之事”;“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最后实现“规时势、综本末”、“教士化民”的目的并改变“海内士大夫狃于晏安而不知祸之将及”的局面。张之洞在序言中指出,“二十四篇之义括之以五知”,一知耻,耻不如日本、土耳其、暹罗、古巴;二知惧,惧为印度、越南、缅甸、朝鲜、埃及、波兰;三知变,变习才能变法,变法才能变器;四知要,中学考古非要,致用为要,西学之中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五知本,做到在海外不忘国、见异俗不忘亲、多智巧不忘圣。 本书内篇着重阐述“中学为体”,主旨是教育人们要恪守孔孟之道,尊奉三纲五常,维护清朝封建统治秩序。作者用调和新旧的方法,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的主张,并从儒经中寻找学习西方的历史依据,主张用中国封建君主政体、传统道德加上西方科学技术作为求强致富的途径。他反对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并批评“贵洋贱华之徒,于泰西政治学术风俗之善者懵然不知,知亦不学,独援其秕政敝俗,欲弃吾教吾政以从之,饮食服玩、闺门习尚,无不摹仿西人。”作者对丧失民族自尊自信“甚至诋中国不足有为,”“日夜冀天下有变,”“以待合西伙、为西商、徙西地、入西籍”,“以求庇于他人”的崇洋媚外思想深恶痛绝。本书的这些见解特别是倡导“保国、保种、保教”,在鼓吹封建纲常名教的同时也宣扬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明和悠久的历史,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全盘西化”的倾向,有其独到之处。但另一方面,该书却从“求稳怕乱”的社会理想出发,对资产阶级维新派倡导民权学说大力攻击,认为是异端邪说,进而认为,“民权之说一倡,愚民必喜,乱民必作,纲纪不行,大乱四起,”“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得出了反民主、民权、逆历史潮流而行的结论。 本书外篇重在阐发“西学为用”,主旨是号召人们努力学习“西政”和“西艺”,并在不妨害三纲五常、四维八德的前提下仿照西方先进体制改革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外交、国防等,实现变法维新、富国强兵和救亡图存。作者指出,“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西政也;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西艺也。”张氏在外篇中提出了一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以发展“西政”、“西艺”,(一)除普通教育外,农、工、商、路、矿、兵、师等皆设学,或先育才以兴业,或兴业设学并举相促进;(二)省、道、府、县层层设学,形成层次分明的全国教育网;(三)仿照西方,变革笼统的教育,创设新学制,划分“专门之学”和“公共之学”,确立大、中、小学堂上下一贯的层次,使生有专习、师有专教、读有定书、习有定事、知有定理、课有定程,学成有定期,业满有考试。等等。(四)变革科举考试制度,采“三场分试、随场而去”的淘汰制,中西经济实学分别放在一、二场,经学放在末场;(五)通西语、识西文、译西书、阅报纸,做到:“官报宣国是,民报达民情,”以宣传西洋文明(“博闻”)、揭露中国行政弊习(“知病”);(六)派留学生、考察团出国学习考察,迅速学习西洋科学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及管理经验,并认为,“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留学西洋不如留学东洋。 《劝学篇》是对洋务派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思想的系统总结。独尊传统儒学、固守封建礼教、否定民主民权,是本书思想保守、落后、错误甚至反动的一面;高度重视教育、大力倡导新学,积极鼓吹变法图强则是本书思想开明、进步、正确的一面。本书一问世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七月张之洞的门生、翰林院侍讲黄绍箕将该书进呈,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十分赏识,认为“持论平正通达”,“于学术人心大有裨益”,遂谕令军机处将所备副本颁发各省督抚、学政各一部,要求他们“广为刊布、实力劝导,以重正教而杜危言”,又令总署排印三百部。遂作为钦定维新教科书,借助朝廷之力很快刊行全国,十日之间,三易版本,印数不下三百万册。美国南长老会教士吴板桥(Woodbridge)迅速将《劝学篇》译成英文,从光绪二十四年十一月起在英文《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上按月刊载约一年之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不久在华耶稣会士又把它译成法文出版。但是由于该书顽固维护封建统治和礼教,攻击自由平等和民主民权,所以又受到维新人士的尖锐批评。 本书较重要的版本有光绪二十四年两湖书院刊本、中江书院重刊本并被收入桐庐袁氏《渐西村舍丛刊》、《慎始基斋丛书》及戊辰本《张文襄公全集》,又被苏舆选录入《翼教丛编》。近人何启、胡礼垣有《〈劝学篇〉书后》、陈山榜有《张之洞劝学篇评注》。 古代名物 > 教育類 > 教材部 > 專類教材 > 勸學篇 勸學篇 quànxuépiān 相傳爲宋真宗作,舊時在社會上特别是讀書人中有廣泛影響。文云:“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男兒欲遂平生志,五經勤向窗前讀。”清·蒲松齡《聊齋志異·書癡》:“父在時,曾書《勸學篇》黏其座右,郎日諷誦;又幛以素紗,惟恐磨滅……[有父同年,觀察是道]贈金三百、馬二匹。郎喜,以爲‘金屋’、‘車馬’皆有驗,因益刻苦。” 劝学篇书名。近代张之洞著。1898年刊行。为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共二十四篇。主张以“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以中学纲常名教之本。维系世道人心。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观点,主张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用之。提倡立学堂,修铁路等,采用西技西艺。反对维新派“开议院”,“兴民权”的主张。先后译成英、法文出版。1900年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有湖北两湖书院、桐庐袁氏等刻本,并收入《张文襄公全集》。 劝学篇近代张之洞著。1898年刊行。为阐述“中体西用”,宣传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共24篇。主张以“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以中学纲常名教之本,维系世道人心。提出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观点,主张先明内学,然后择西学以用之。提倡立学堂、修铁路等,采用西技西艺。反对维新派 “开议院”、“兴民权”的主张。先后译成英、法文出版。1900年纽约出版的英文本,易名为《中国的唯一的希望》。有湖北两湖书院、桐庐袁氏等刻本,并收入《张文襄公全集》。 劝学篇书名。清张之洞撰。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行。分内外两篇。内篇共九节,重在务“本”而正人心;外篇共十五节,包括游学、设学、学制、变法、变科举等,重在务“通”而开风气。指导思想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书稿由张氏门生黄绍箕进呈。光绪帝与西太后极为称道,命各省广为刊布。十日之内,凡三易版本。维新派曾予以严厉抨击。二十六年纽约出版英文本,更名《中国唯一的希望》,旋又译成法文本。 劝学篇中国近代张之洞著。1898年先后发表于《湘学报》和《国闻报》,后收入《张文襄公全集》。书分内外篇,内篇九,外篇十五。在自序中阐述该书主旨说:“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所谓“务本”,就是推崇儒家的封建道德,强调“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礼政之原本”,用“三纲五常”来“正人心”,即鼓吹“旧学为体”(或“中学为体”)。所谓“务通”,学习一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不触动封建制度根基和伦常原则前提下实行些“变通”。也就是“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用西学之“用”来补中学这个旧“体”之缺。这一观点代表了洋务派基本思想。该书发表后受到光绪帝和慈禧太后嘉奖、顽固派的赞扬。 劝学篇佟玉泉整理,锡伯文、汉文对照。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年出版。本书是满族古籍,由俗谚、格言、歇后语、三四字箴言、民歌和民间故事组成。 《劝学篇》著作名。晚清张之洞著。1898年刊行。曾被译成英、法文。共2卷,24篇,40000余字。上卷为内篇,下卷为外篇。主张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基本原则下接受西方资本主义的技术,是清末广泛流传的“中体西用”论的集大成者。 劝学篇 劝学篇清末洋务派代表作。二卷。清末张之洞著。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晚号抱冰,又自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人(今河北南皮)。此书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成书,同年刊行出版。全书二十四篇,分为《内篇》和《外篇》。内九篇是《同心》、《教宗》、《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和《去毒》;外十五篇是《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学商》、《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内九篇“务本,以正人心”,阐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外十五篇“务通,以开风气”,多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具体措施。 ☚ 翼教丛编 警世钟 ☛ 劝学篇近代张之洞著。共二十四篇。内篇九,外篇十五。自称“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提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的中体西用之说。传播颇广。后收入《张文襄公文集》。 劝学篇书名。张之洞著。1898年出版。分“务本”内篇九、“务通”外篇十五两部分,共24篇。宣扬“旧学为体,西学为用”,提倡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变通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技术,攻击维新派及其学说。被清廷作为宣扬洋务思想的代表作,颁行全国。英译本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China’sOnly Hope)。 劝学篇一卷。汉蔡邕撰。清任大椿辑。参见《圣皇篇》。此书见于《隋书·经籍志》,而《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皆不录,盖唐时已亡佚。按《世说新语·纰漏篇》载:“蔡司徒渡江,见彭蜞大喜曰: ‘蟹有八足,加以二螯。’令烹之。既食,吐下委顿,方知非蟹。后向谢仁祖说此事,谢曰: ‘卿读《尔雅》不熟,几为《劝学》死。’”刘峻 (字孝标) 注云:“《大戴礼·劝学篇》:‘蟹有八足二螯,非蛇蟺之穴,无所寄托者,用心躁也。’故蔡邕《劝学章》取义焉。”此则“蟹有八足,加以二螯”,即出自蔡邕《劝学篇》,其断四字为句,亦正相似。今诸书所引,皆四字句韵文,如《御览》四百九十引云:“瞻彼顽薄,执性不固。心游目荡,意与手互。”《艺文类聚》九十七引云:“无爪牙,煗弱不便。穿穴洞地,食尘黄泉。”又按《佛本行集经》卷十二音义引云:“储,副君也。”《妙法莲华经》卷二音义引云:“傭,卖力也。”此与《劝学》文例不同, 当是注文。考《经典释文·尔雅音义下》: “鼫,言石,孙云: ‘五技鼠也。’《字林》同。案:蔡伯喈云:‘五技者,能飞不能上屋,能缘不能穷木,能泅不能渡渎,能走不能绝人,能藏不能覆身是也。” 显然这是“鼫鼠五能,不成一技”二句的注文,是蔡邕自注的。故此任氏并注文辑为一卷。末附王念孙案语一则,殊为精审。见于《小学钩沉》中。其所未尽,顾震福补之,凡三则,见于《小学钩沉续编》 中。 劝学篇二篇。清张之洞(1837—1909)撰。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南皮(今属河北)人。同治进士。曾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等职。光绪十年(1884),任两广总督。光绪十五年(1889),任湖广总督,开办汉阳铁厂。官至军机大臣。著有《张文襄公全集》等。光绪二十四年(1898),发表此篇。提出“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以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反对戊戌变法。内篇包括《同心》、《教忠》、《明纲》、《知类》、《宗经》、《正权》、《循序》、《守约》、《去毒》等九类。外篇分《益智》、《游学》、《设学》、《学制》、《广译》、《阅报》、《变法》、《变科举》、《农工商学》、《兵学》、《矿学》、《铁路》、《会通》、《非弭兵》、《非攻教》等十五类。作者在《序》中谓,内篇务本,以正人心,所言皆求仁之事;外篇务通,以开风气,所言皆求智勇之事。终括全篇之义。为五知,即知耻、知惧、知变、知要、知本,合于《中庸》。强调以中学的纲常名教之本,以维系世道人心。主张先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提倡明时势,扩见闻,增才智,立学堂,改课程,广译书,尽地利,修铁路,采用西技西艺,以图富强。主张以中学治心,以西学应世事。反对 “开议会”、“兴民权”,认为“兴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此书颇得慈禧太后的赏识,下令颁行各省、曾三易其版。亦遭到维新派的批驳,斥责此书不但无益于时,而且大累于世。曾被译成英文、法文,题名为《中国唯一的希望》。有湖北两湖书院刻本、袁氏《浙西村舍汇刊》本,光绪二十四年 (1898)江宁电局重刻本、石印本,《张文襄公全集》本,台北文海出版社《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本。 劝学篇 劝学篇哲学论文。近代杨昌济著。发表于1914年《公言》杂志第1卷第1期。文章回顾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即开始“师其铁船、巨炮”,“既乃学其制造”,“终乃师其政治、法律”。作者认为还要学习西方的精神科学,特别是哲学。文章特别强调学习外国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夫一国有一国之民族精神,犹一人有一人之个性也。一国之文明,不能全体移植于他国……吾人求学海外,欲归国而致之于用,不可不就吾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了然于心,确有把握而后可以适合本国之情形,而善应宇宙之大势。” ( 《杨昌济文集》第199页) 这一思想曾给青年毛泽东以深刻影响。毛泽东在1920年3月14日致周世钊的信中,谈到他为什么不急于出国留学的原因时,其一即对本国情形了解还不够,而只有了解了中国的情形,才“可携带些经验到西洋去,考察时可以借资比较。” ( 《毛泽东早期文稿》第474页) 收入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杨昌济文集》。 ☚ 讲堂录 述墨 ☛ 劝学篇又作“劝学章”。字书。东汉蔡邕撰。始载于《隋书·经籍志》。久佚。据残存资料、本书的取名,源于《大戴礼记·劝学》。意在劝人用人于学,如此才可安身立命。其内容亦由此出发,主要叙述古人学习之事、讲述学习之益,编撰形式为四字韵文,如“周之师氏,居虎门左。敷陈六艺,以教国子”(《魏书·刘芳传》引);又如“木以绳直,金以淬刚。必须砥砺,就其锋芒”(《太平御览》卷七百六十七引)。由于内容如此,作者又是著名学者,故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作用,有过一定影响。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黄奭《黄氏逸书考》、任大椿《小学钩沉》、顾震福《小学钩沉续编》等均有辑本传世。 劝学篇书名。张之洞著。光绪二十四年(1898)出版。共24篇,4万余言,分“内篇”(包括《同心》、《教忠》、 《明纲》等九篇)和外篇(包括《益智》、《游学》、《设学》等15篇)。序言谓: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实际是以封建伦理来“正人心”;又以“旧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口号,对抗维新派“开议院,兴民权”的政治主张。是集中反映洋务派思想体系的代表作,曾被清政府颁行全国,受到帝国主义的赞赏,遭到维新派的严厉批判。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