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从事 劝学从事官名。南北朝时期的南梁置。州学官员。《南史·梁本纪下》: “州学宣尼庙尝置儒林参军1人,劝学从事1人,生30人。” ☚ 劝学总董 榷酤官 ☛ 劝学从事quàn xué cóng shì 官名,汉置,为州刺史(牧)的属员,掌文教,不常置。其后,三国蜀、晋置。南朝宋、齐也置。 劝学从事州学官名。始置于汉末,《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劝先主刘备称尊号的诸臣中有劝学从事张爽、尹默、谯周三人,序次祭酒、议曹之后。三国时蜀于益州置典学从事,主持州学,其下又置劝学从事。至晋代,益州仍沿此制。晋代又于江州置劝学从事,位次儒林祭酒。南朝宋大明七年(公元463年)立左学,招生徒,置劝学从事二人,位比祭酒从事,而在儒林祭酒、文学祭酒之下。南齐时豫章王在南蛮园东南立学,置劝学从事,位在儒林参军、文学祭酒之下。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时,立州学,亦置劝学从事一人,位在儒林参军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