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劝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劝学

劝学

《荀子》篇名。战国荀况作。论述为学意义、目的及方法,强调勤学专一,礼法贤师益友。文章说理周详,见解精辟,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比喻贴切丰富,而且多用排比、对偶,气魄宏伟,显示出荀子文章的特色。

☚ 逍遥游   五蠹 ☛

学海/知无涯/大器晚成/开卷有益/幼学壮行/好问则裕/青出于蓝/苦学力文/探骊得珠/学不可以已/人禀天地气,乃物中最灵。性虽有五常,不学无由明。轮曲輮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所利,玉琢器乃成。仁义不远躬,勤勤入至诚。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尔曹宜勉勉,无以吾言轻。/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轮曲輮而就,木直在中绳。坚金砺使利,玉琢器乃成。/孜孜日求益,犹恐业未博;况我性顽蒙,复不勤修学?/非志无以成学/非学无以广才/学者贵于行之/学然后知不足/读书万卷始通神/物须见少方为贵 诗到能迟转是才/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头方悔读书迟/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人无贤愚,非学曷成;理无精粗,惟学乃明。/人而不好学,伥伥如行尸。/人有知学,则有力矣。/人果不好学,方寸如废田。/人家不必论贫富,惟有读书声最佳。/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日计不足,岁计有余。/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心知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多财只益愚,读书可希贤。/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扶危持颠,皆出于学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若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虽然大器晚年成,卓荦全凭弱冠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弩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理无专在,学无止境。/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角弓之驰,/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洼池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而尝极东方,出沧海,以娱其意于山水之间,岂有徜徉肆恣,而又尝自休于此邪?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则学固岂可以少哉!况欲深造道德者邪?墨池之上,今为州学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彰也,书“晋王右军墨池”之六字于楹间以揭之,又告于巩曰:“愿有记。”推王君之心,岂爱人之善,虽一能不以废,而因以及乎其迹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学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壮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曾巩记。

☚ 古之教者,莫难严师。师严道尊,教乃可施。严师维何?庄敬自持,外内若一,匪徒威仪。施教之道,在胜己私,孰义孰利,辨析毫厘。源之弗洁,厥流孔而。毋忽其细,慎独谨微。毋事于言,以身先之。教不由诚,曰惟自欺。施不以序,孰云匪愚?庶予知新,患在好为。凡我师士,宜鉴于兹。   学海 ☛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11)槁暴(12),不复挺(13)者,𫐓使之(14)(15)也。 故木受绳(16)则直,金(17)(18)(19)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0),则知(21)(22)而行无过矣。

吾尝(23)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24)之所学(25)也;吾尝跂(26)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27)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28);顺风而呼,声非加疾(29)也,而闻者彰(30)。假(31)(32)马者,非利足(33)也,而致(34)千里;假舟楫(35)者,非能水(36)也,而绝(37)江河。君子生(38)非异也,善假于物(39)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40)(41);积水成渊(42),蛟(43)龙生焉;积善(44)成德,而神明(45)自得(46),圣心(47)备焉。故(48)不积跬(49)步,无以(50)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51)一跃,不能十步;驽(52)马十驾(53),功在不舍(54)。锲(55)而舍(56)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57)。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8),上食埃土(59),下饮黄泉(60),用(61)心一(62)也。蟹六跪(63)而二螯(6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65)也。

【注释】①君子: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②已:动词,停止。

③青:靛(diàn)青,一种染料。

④蓝:草名,也叫蓼(liǎo)蓝,叶子可制成染料。

⑤于:前者表处所,意为“从”;后者表比较,意为“比”。

⑥为:动词,形成,凝结。

⑦中(zhòng)绳: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线。木工用拉直的墨线来取直。

⑧𫐓(róu):通“煣”,使……弯曲。

⑨规:测圆之器。

⑩虽:即使。

(11)有:通“又”。

(12)槁暴(gǎo pù):枯干。槁,枯。暴,同“曝”,晒。

(13)挺:直。

(14)之:代直木。

(15)然:代词,这样,代“曲”。

(16)受绳:经墨线量过。

(17)金:指金属制的刀剑等。

(18)就:动词,接近,靠近。

(19)砺:磨刀石。

(20)参省(cān xǐng)乎己:对自己检查、省察。参,验,检查。省,省察。乎,相当于“于”。

(21)知:同“智”,智慧。

(22)明:明达。

(23)尝:曾经。

(24)须臾(yú):片刻。

(25)所学:所字结构,指学习的收获。

(26)跂(qì):踮起脚后跟站着。

(27)博见:见得广。

(28)见者远:人在远处也能看见。

(29)疾:强,这里指声音洪大。

(30)彰:明显,显著。

(31)假:借助,利用。

(32)舆(yú):车。

(33)利足:脚步快。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

(34)致:达到。

(35)舟楫(jí):船只。楫,船桨。

(36)水:名词作动词,游水,游泳。

(37)绝:动词,横渡。

(38)生(xìng)非异: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生,通“性”,资质,禀赋。

(39)物:外物,指各种客观条件。

(40)兴:起。

(41)焉:兼词,相当于“于此”,在这里。

(42)渊:深水。

(43)蛟:一种龙。

(44)善:善行,好的行为。

(45)神明:像神灵一样的智慧。

(46)得:获得,发展。

(47)圣心:像圣人一样的心怀。

(48)故:所以。

(49)跬(kuǐ):古代的半步。迈出一脚为“跬”,迈出两脚为“步”。

(50)无以:没有用来……的。

(51)骐骥:骏马。

(52)驽(nú)马:劣马。

(53)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叫“一驾”。

(54)功在不舍:成功在于不停地走。

(55)锲(qiè):刻。

(56)舍:放弃。

(57)镂(lòu):雕刻。

(58)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均为定语后置,即“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59)埃土:尘土。

(60)黄泉:地下水。

(61)用:以,因为。

(62)一:专一。

(63)六跪:六条腿。蟹实际上是八条腿。

(64)螯(áo):蟹钳。

(65)躁:浮躁,不专心。

【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还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笔直,合乎拉直的墨线,如果用火烤使它弯曲做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再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火烤,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量过就能取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多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

我曾整天空想,还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我曾踮起脚跟远望,还不如登上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是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但是能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会游泳,但是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什么差别,但是他们善于借助外物进行学习啊。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潭,蛟龙就会在那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良好的品德,于是精神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智慧就能获得发展,圣人的心怀也就具备了。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用来远达千里的办法;不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骏马跳跃一次,不能有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在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掉它不刻,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尘土,下饮地下水,这是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两只蟹钳,可是没有蛇和鳝鱼洞就没有地方可以寄托身体,这是用心浮躁、不专一的缘故。

字数:2531

李支舜 编著.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219-222页.

“劝学”全文、注释、翻译和点评赏析 - 先秦散文 - 可可诗词网

劝学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干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13)。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14),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15):“嗟尔君子(16),无恒安息(17)。靖共尔位(18),好是正直(19)。神之听之,介尔景福(20)。”神莫大干化道(21),福莫长于无祸(22)
 吾尝终日而思矣(2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24);吾尝跂而望矣(2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26),而闻者彰(27)。假舆马者(28),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2 9 ) , 非能水也(30),而绝江河(31)。君子生非异也(32),善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茗(33),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听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34),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35)。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36),不扶而直;白沙在涅(37),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38),其渐之滫(39),君子不近,庶人不服(40)。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41),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42);荣辱之来,必象其德(43)。肉腐出虫,鱼枯生蠹(44)。怠慢忘身,祸灾乃作(45)。强自取柱(46),柔自取束(47)。邪秽在身,怨之所构(48)。施薪若一(49),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50),禽兽群焉(51),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52),林木茂而斧斤至焉(53),树成荫而众鸟息焉(54),醯酸而蜹聚焉(55)。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56),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57),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58),不能十步;驾马十驾(59),功在不舍。锲而舍之(60),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61)。蚓无爪牙之利(62),筋骨之强,上食埃土(63),下饮黄泉,用心一也(64);蟹六跪而二螯(65),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66),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67),无昭昭之明(68);无惛惛之事者(60),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70),事两君者不容(71), 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72)。螣蛇无足而飞(73),梧鼠五技而穷(74)。《诗》曰(75):“尸鸩在桑(76),其子七兮。淑人君子(77),其仪一兮(78)。其仪一兮,心如结兮(79)。”故君子结于一也。

 
 【注释】 ①君子:指有知识有道德的人。 ②已:停止。 ③青:青色。蓝,草名,可用来染青色。 ④中:(zhong,音重)符合。绳,工匠用来取直线的绳墨。 ⑤鞣(rou,音揉)通“糅”,用微火熨木使木弯曲。轮,车轮。 ⑥规:圆规,工匠用来取圆的工具。 ⑦槁暴(pu,音瀑),枯干。 ⑧复:再。挺,直。 ⑨然:这样。 ⑩受:指经过加工。 (11)金: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砺,磨刀石。 (12)日:每天。参省,检验考察。 (13)知:通“智”、智慧。行,行为。过,过失。 (14)干:国名。越,国名。干,越是南方的小国。夷,东方少数民族。貉,北方的少数民族。 (15)《诗》:指,《诗经》,这篇是《小雅·小明》。(16)嗟:感叹词。尔,你们。 (17)无:通“毋”,不要。恒,常。安息,安逸歇息。 (18)靖:安。共,通“供”,供职。 (19)好:(hao)喜欢。是,这个。 (20)介:助。景,大。 (21)神:指精神修养。化,变化。道,指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22)长:大的意思。 (23)尝:曾经。 (24)须臾:片刻。 (25)跂:(qi,音齐)踮起脚后跟。 (26)疾:指声音高急。 (27)彰:清楚。 (28)假:凭借。舆,车。 (29)楫:船桨。 (30)能水:指会泅水。 (31)绝:横渡。 (32)生:通“性”。 (33)苕:(tiao,音条)芦苇的穗。 (34)射(yue,音夜)干:植物名,白花,长茎,长在高地。 (35)仞:七尺或八尺。 (36)蓬:草名。 (37)涅:黑泥。 (38)兰槐:香草名。芷,(zhi,音止)即白芷,此指白芷之根,有香气。 (39)渐:(jian) 浸泡。滫, (xiu,音朽)臭水。 (40)服:佩带。 (41)就:接近。士,指贤士。(42)所始:开始的原因。 (43)象:依照。 (44)蠹:(du,音杜)蛀虫。 (45)作:兴起。 (46)柱:通“祝”,折断。 (47)束:约束。 (48)构:结集。 (49)施:摆放。薪,柴。 (50)畴:(cho,仇)同类。 (51)群:同类为群。 (52)质:箭靶。的,箭靶正中的圆心。张,张挂。 (53)斤:斧子。 (54)荫:树阴。 (55)醯:(xi音西)。醋。蚋,(rui,音瑞)蚊子一类的虫。 (56)神明:指人的智慧。 (57)跬:(kui,音傀)半步。 (58)骐骥:良马。 (59)十驾,十天的路程。 (60)锲:雕刻。舍,停止。(61)镂:(lou,音漏)。雕刻。 (62)蚓:蚯蚓。 (63)埃:尘土。 (64)一,专一。 (65)跪:蟹脚。螯,螃蟹等动物前面的夹钳。 (66)蟺,鳝鱼。 (67)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形容专心致志。 (68)昭昭:显著。(69)惛惛:同冥冥。 (70)衢道:歧路。 (71)容:宽容。 (72)聪:听得清楚。 (73)螣(teng,音腾)蛇:传说为龙的一类。 (74)梧:梧鼠是一种形状像免子的鼠,据说有五种技能:能飞、能爬树、能游水、能打洞、能走,但五技都不精。穷,困窘。 (75)见《诗经·曹风·尸鸠》。 (76)尸鸠:布谷鸟。 (77)淑人:善人。 (78)仪:仪态。 (79)结:束结,比喻坚定。
 
 【今译】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青颜色是从蓝草中提取出来的,却比蓝草更青;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冷得多。木材的直度象用绳墨加工过一样,把它燥成车轮,它的圆弧就象圆规画的一样,即使经过火烤日晒,也不会再挺直了,是由于煣使它这样的。所以,木料经过绳墨的比量,就可以取直;刀剑经过磨石的磨砺,就可以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而且每天检察自己,就能智慧精明,而且做事不会犯错误。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道天的高度;不站到深溪之上,就不知道地的厚度;没有听到过先王的遗训,就不知道学问有多博大。不同国度、民族的孩子,刚生下来时声音都是一样的,长大以后习俗却各不相同,是教化使他们这样。
 《诗经》说:“你们这些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要安心地供职;喜欢那些正直的人们。神明知道了这些,会保佑你们享受洪福。”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到圣贤之道熏陶更大的了,福没有比没有灾祸更大的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考,可是不如学习一会儿的收获大;我曾经提起脚后跟来远望,可是不如站在高处视野开阔。爬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够看得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大,但听到的人却觉得更清楚。凭借车马的人,不一定特别会走路,但能到达千里之外;凭借船舶的人,不一定会泅水,可是能渡过江河。君子的天性并无奇异之处,他只是善于利用外物啊。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用羽毛搭窝,用毛发来编织羽毛,把窝系在芦苇的穗上,风一吹。芦苇穗被吹断了,鸟蛋打破了,雏鸟也摔死了。这不是因为鸟窝不完善,而是由于鸟窝系挂的芦苇穗造成这样的结果。西方有一种植物,名字叫射干,它的茎杆只有四寸长,生长在高山之长,下临百丈深渊。它的茎杆并不长,但它所站立的位置使它显得特别高。蓬蒿生长在大麻中间,不用扶就能挺直;把白沙放在黑泥之中,它就和黑泥变得一样黑。兰槐的根,这就是白芷,如果把它浸泡在臭水里,君子就不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带它。白芷的本质并不是不美好,而是臭水使它变成这样。所以君子居住一定要选择乡里,出游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用来防止邪僻接近中正的办法。
 物类的兴起,必有开始的原因;荣辱的到来,必然依照人的德行。肉腐烂了就要长蛆,鱼干枯了就要生蠹虫。行事怠慢忘了自己,就要引来灾祸。强硬的东西总要被折断,柔弱的东西总要受约束。身上有了邪僻肮脏的东西,这是招致怨恨的原因。柴草摆放得一样,火总是首先向干燥的地方烧;地面一样的平整,水总是向湿的地方流。花草树木总是同类的长在一起,飞禽走兽总是成群的栖息,世间万物总是同类的相互依存。所以箭靶子一张挂起来,弓箭就射来了;树木一长茂盛,人们就拿着斧头来砍伐;大树成荫,百鸟都来栖息;醋一酸,就会聚集许多蚋虫。所以,说话有时会招惹灾祸,行事有时会招致凌犀,君子立身处事应该谨慎啊!
 积土成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积水成渊,蛟龙就会在这里出现;积聚善心成为德行,自然就会有智慧,具备圣人之心。所以,不一步一步地积聚,就到不了千里万里;不积聚小沟壑,就不能汇成江海,骏马跳一下,超不过十步之远;弩马完成十天的路程,成功就在于坚持不懈。雕刻时如果半途而废,朽木也弄不断,不停地雕刻,金属和石头都是可以雕刻的。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劲的筋骨,在地里向上吃土壤,向下喝泉水,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有八(六)只脚,两个大钳子,但如果没有蛇和鳝鱼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用心浮燥。所以没有专一的志向,就没有光明的智慧;没有默默的工作,就没有显赫的功劳,走在歧路上到不了目的地;事奉两个君主的行为得不到宽容。眼睛同时看两个地方就看不清楚。耳朵同时听两个声音就听不明白。蛇没有脚,可是能够飞,梧鼠有五种技能却处境窘困。《诗经》说:“布谷鸟在桑树上,喂养它的七个雏儿。善人君子,他的仪态始终如一。他的仪态始终一致,他的心志就象打了结一样坚定。”所以君子之心要始终坚定地结着。
 
 【集评】 明·陈仁锡《诸子奇赏·荀子》:“比喻杂出,语平沓,荀子多坐此。”
 明·王凤洲:“佳言格论层见叠出,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令荀子无性恶之说,无以尧舜为伪,无以子思孟轲为乱天下,其劝学之功岂终外于名教哉!”(见明·归有光《诸子汇函·荀子》)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荀子》:“大学自天子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其功用至于平治,故此篇引诗亦广言其效。……引诗作结,余味曲包,笔妙得之左氏。”
 
 【总案】 荀子在这一节中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说明了对学习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品德和才能不是天生具有的,而是后天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而形成的,因而学习是重要的。他运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从不同角度来说明这个道理,他强调学习要不断积累,“锲而不舍”,反对用心浮躁和朝三暮四。并且提出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著名论断。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并通篇运用排比的手法,使文章具有宏大的气势,富于感染力。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晋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经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11),类之纲纪也(12),故学至乎札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13),《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14),在天地之间者毕矣(15)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16),布乎四体(17),形乎动静;端而言(18),蠕而动(19)。一可以为法则(20)。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21)。故不问而告谓之傲(22),问一而告二谓之囋(23)。傲,非也;囋 ,非也;君子如向矣(24)
 学莫便乎近其人(25)。《礼》、《乐》法而不说(26),《诗》、《书》故而不切(27),《春秋》约而不速(28)。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29),则尊以遍矣(30),周于世矣(31)。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32),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33),顺《诗》、《书》而己耳,则末世穷年(34),不免为陋儒而己。将原先王(35),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36)。若挈裘领(37),诎五指而顿之(38),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39),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40),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土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41)
 问楛者(42),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43)。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普(44)。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45):“匪交匪舒(46),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47),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48);伦类不通(49),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50);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51)。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52),思索以通之(53),为其人以处之(53),除其害者以持养之(54);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55),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56)。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57)。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58)。天见其明(59),地见其光(60),君子贵其全也。

 
 【注释】 ①瓠巴:传说古代善弹瑟的人。鼓,弹。沈,同“沉”,字本作“流”。 ②伯牙:传说古代善弹琴的人。六马,古代天子驾车用六马。仰秣,马被琴声吸引,仰头不吃饲料。 ③形显露出来。④邪:语气词,无义。 ⑤恶:哪里。 ⑥数:各类课程的门数,指顺序。 ⑦真:诚心。 ⑧没:通“殁”,死亡。 ⑨《书》、《尚书》。 ⑩中声:中和之乐律。止,存。 (11)《礼》:《仪礼》。大分指总纲。 (12)类:指在礼法条文之外可以类推的律条。 (13)《乐》:《乐经》。 (14)《春秋》: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书,相传孔子删改过《春秋》。微,隐微。 (15)毕:完备。 (16)箸:通“著”,著明。 (17)布,分布。(18)端:通“喘”,意为小声说话。 (19)蠕:(ru音儒),微动。 (20)一:都,皆。 (21)禽犊:古代多以禽兽为馈赠之礼,这里指小人用来炫耀的学识。 (22)傲:躁。 (23)囋(za音杂):多言,唠叨。 (24)向:通“响”,应声。 (25)其人:指贤师。 (26)说:详细说明。 (27)故:指前代旧事。切,切近现实。 (28)约:词意简约。速,迅速了解。 (29)方:通“傍”,靠近。前一个“之”与“而”通。 (30)遍:普遍。 (31)周,周知。 (32)经:通“径”,途径。 (33)安:则。特,只。杂识志:杂记之书。 (34)末世穷年:毕生。 (35)原:以……为原。 (36)经纬蹊径:指途径。 (37)挈(qie,音窃):提,拎。 (38)诎(qu,音区):屈。顿,抖动。 (39)道:遵循。宪,法。 (40)壶:古代盛食物的器皿。以锥餐壶意为用锥子代替筷子吃饭。 (41)散:不奉法,行为不检点。 (42)楛(ku,音苦):恶劣,此指不合礼义之事。 (43)致:极,指最高境界。 (44)瞽(gu,音古):盲人。 (45)见《诗经·小雅》。 (46)交:通“绞”,急。匪,不。今本《诗经》该句作“彼交匪纾”。 (47)发:射箭。 (48)御:驾车。 (49)伦:理。类,法。 (50)涂:通“途”。 (51)桀:夏朝最后一个君王,暴君。纣,商朝最后一个君王,暴君。盗跖(zhi,音直),相传为春秋末年的著名大盗。 (52)诵数:诵读。贯,贯穿。 (53)为其人:指效法贤师。处,立身处世。 (55)持养:保持。 (55)致:极。(56)荡:动摇。 (57)操,操行。 (58)成人:有成就的人。 (59)见读xuan,现。 (60)光:通“广”。
 
 【今译】 古时候,瓠巴弹瑟,水底下的鱼都浮上水面来听;伯牙弹琴,驾车的马都停止吃草料,仰起头来听。所以,声音再微小也会被人听见,行为再隐密也会被人发现。山里埋藏着玉石,草木就显得润泽。渊谷中有珍珠,崖岸就不干枯。是没有积累起善行吧,哪里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回答说:它的顺序是从读经开始,到学礼结束;按意义来说,是从做学士开始,到成为圣人结束。诚心积累,努力持久,就学得进去;学习到死然后才停止。所以从学习的顺序上来说是有终结的,至于从学习的意义上看,那是不能停止片刻的。这样做了,就是人;不这样做,就是禽兽。所以,《尚书》是政事的记载;《诗经》是中和之乐律的存记;《礼经》是法制的总纲,据以类推的规范,所以学习到礼就到尽头了。这就叫做道德的极点。《礼经》的肃敬而有节文,《乐经》的中正和谐,《诗经》、《尚书》的博大,《春秋》的微妙,天地间的一切事理都完全具备了。
 君子的学习,进入到耳朵,明通到内心,分布到全身,体现在一举一动;小声的说话,轻微的动作,都可以作为别人的表率。小人的学习,从耳朵里进去,从口里出来;口和耳朵之间只有四寸,怎么能够美化人的七尺身躯呢?古代的学者为自己学习,现在的学者为别人学习。君子的学习用来美化自身,小人的学习用来向别人炫耀。所以,人家没问就告诉人家,叫做急躁;人家问一个问题,却告诉人家两个问题,叫做唠叨。急躁不对,唠叨也不对,君子回答问题应该象回声应和一样。
 学习,最便利的是接近贤师。《礼经》和《乐经》有法度却没有详细说明,《诗经》和《尚书》记载古代的事不切实用,《春秋》词义简约而不能迅速了解。靠近贤师学习君子的学说,就能受到尊重和普及,被众人周知了。所以说,学习,最便利的是接近贤师。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爱好贤师更迅捷的了,尊崇礼法是其次。上不能爱好贤师,下不能尊崇礼法,那只能学一点杂记之类的知识、读通《尚书》、《诗经》而己,那末一辈子也不免作一个陋儒罢了。如果要推原先王,以仁义为本,那么礼就是必由之径。就象提起皮衣的领子,屈着五指抖顺它的毳毛,顺过来的毳毛就数不清了。不遵循礼法,只搬用《尚书》、《诗经》的记载,打比方说就如同用手指头测量河的深度,用戈来舂黍谷,用锥子代替筷子吃饭,是不能取得功效的。所以,尊崇礼法,虽然还不明通,也是品行端正的学士;如果不尊崇礼法,虽然精审察辨,也只是懒散的儒者。
 问不正当问题的人,不要告诉他;告诉不正当事的人,不要去问他;说不正当话的人,不要听他的;有争强意气的人,不要跟他辩论。所以,必须是顺着一定的理性而来的,才接近他;不顺着道义而来的就躲避他。所以,礼节恭敬,然后才跟他谈论道义的方向;言辞和顺,然后才跟他谈论道义的条理,面色顺从,然后才跟他谈论道义的精义。所以,不可以跟他谈论而跟他谈论,叫做浮躁;可以跟他谈论而不跟他谈论,叫做隐晦;不察颜观色,就跟他交谈,叫做瞎眼。所以君子不浮躁、不隐晦、不瞎眼,谨慎地顺着对方的表现。《诗经》说:“不急不缓,这是天子赞许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射一百支箭,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够算善于射箭;赶了一千里路,还剩下半步没到目的地,不能够算善于驾车;理法不通达,仁义不能贯穿始终,不能够算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是要学贯穿始终。一半出,一半进,这是街巷里的普通人;他的好行为少,坏行为多,是桀、纣、盗跖一类的人。全面地学习并坚持到底,然后才算是一个真正的学者。
 君子知道知识不完备不精粹不足以算是美好,所以诵读(诗书)来贯穿知识,思考和探索来明通道理,效法贤师来立身处世,除去有害的东西来保持学问的精粹,使眼睛除了正确的东西都不想看,使耳朵除了正确的东西都不想听,使嘴巴除了正确的东西都不想说,使心除了正确的东西都不想考虑。至于极其爱好的东西,眼睛爱好五色,耳朵爱好五声,嘴巴爱好五味,心志有利于保有天下。所以,权利不能压倒他,人多不能变化他,天下不能动摇他。活着这样做,死了也这样做,这就叫做德行操守。有了德行操守然后才能坚定,坚定才能应付变故。能坚定能应付,这就叫做有成就的人。天表现它的光明,地表现它的广博,君子的高贵在于具备各种美德。
 
 【集评】 明·申时行:“佳言格论层出叠见,如太牢之悦口夜明之夺目,不当以文论也。”(见《二十九子品汇释评·荀子》)
 明·蔡汝楠(白石):“圣门一贯之学为千圣传心之要,即十六字之授受不外此,云全之尽之则知一之义大矣。”(见明·归有光《诸子汇函·荀子》
 
 【总案】 这一部分,荀子着重强调了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他区分了君子和小人对学习的不同态度。“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认为那些把学到的知识作为炫耀的资本,以提高自己身价的人,君子是不齿的。在对学习的方法上,他除说明了学习要有步骤外,还强调接近贤师是最迅捷的途径。最后,荀子还强调了要全面地学习和追求所学知识的精粹,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权力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

劝学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劝学

 题解
 本文选自《荀子》。是荀子的代表作之一,比较全面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原文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呏,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蟥聚焉。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蟺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腾蛇无足而飞,鼫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沈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何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先王,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契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而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之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为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为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乃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译文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譬如青颜料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更冷。木材很直,符合墨线的标准,经过加工可以做成车轮,它的弯曲程度能和圆规相合,即使经过曝晒,它也不能再伸直了,这是由于加工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头用墨线量过就能削得笔直,刀剑在磨石上磨过就会锋利。君子有了渊博的学识,并且每天多次检查自己,那么他就会变得聪明,行动也不会有过失了。
 所以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有多高,不临近深谷,就不知地有多厚,没听到过先王的遗言,就不知道学问有多么博大。干、越、夷、貉等不同地方的人,出生时的哭声一样,长大后风俗习惯却不同了,这是后天教养不同的结果。《诗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老是想着安逸,安于你的职位吧,爱好正直的品行。神会了解你啊,给你极大的幸福。”接受道的教化是精神的最高境界,没有祸患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我曾经整天冥思苦想,却不如学习片刻收获大,我曾经踮着脚往远处看,却不如登高看得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都能看到;顺着风呼喊,声音没有增大,但别人却能听得清楚。乘车马的人,并不是他善于走路,却能行至千里;坐船的人,并不是他善于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本性和一般人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南方有种鸟名叫蒙鸠,他拿羽毛作巢,又用毛发把巢编系在嫩苇条上。一阵风吹来,苇条断了,结果鸟蛋摔破,鸟也摔死了。鸟巢并不是不完善,而是因为悬系的地方不合适。西方有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只有四寸,生在高山顶上,下临百丈深渊。草茎没有变长,而是所处的位置使它显得高了。蓬草生在麻中,不用扶持就自然挺直;白沙落在黑泥里,就有黑泥一样黑了。兰槐的根就是有香气的白芷,把它浸在臭水里,君子就不接近它,老百姓也不佩戴它了。它的本质并不是不美,而是被臭水泡坏了。所以君子居住必定要选择乡里,游学必定要结交贤人,为的是防止沾染上邪恶的品行而能够接近正道。
 事物的发生,必定有它的起因;荣辱的到来,必定和人的德行相称。肉腐烂就会生蛆,鱼坏了就会生虫。懒惰轻率,忘乎所以,灾祸就会发生,刚强的东西自然容易断折,柔弱的东西自然容易受约束。一个人行为邪恶污秽,怨恨就会聚集到他身上。柴草同样放着,火总是从干柴烧起;地面一样平整,水总是流向低湿处。草木喜欢丛生,禽兽愿意群居,万物都是各归其本类的。所以箭靶子摆出来,弓箭就会射向那里;林木茂盛,斧头就会砍向那里;绿树成荫,鸟雀就会栖息在那里,醋酸了,蚊子就会聚集到那里。所以说话有时会召来祸患,做事有时会招来耻辱,君子应该谨慎自己的言行啊!
 积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从那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就在那里长成;一个人积累善行、养成高尚品德,就能达到高度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志。所以不是一步一步地积累起来,就不能达到千里之远,不聚积起小的水流,就设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超过十步,劣马跑上十天,也能跑得很远,它的功效在于坚持不懈。用刀刻东西,刻一会就停下,就是朽木也不能刻断。如果不停地刻,就是金石也可以刻透。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劲的筋骨,却能上吃地面上尘土,下饮地底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螃蟹虽有八条腿两只螯,但如果没有水蛇和鳝鱼的洞穴,它就无处寄居,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所以没有深沉的心志,就没有显著的成就;没有埋头苦干的行动,就没有伟大的功绩。人若走入岔道,就到达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就不会被任何一方所容纳。眼睛不能同时看两处而看得分明,耳朵不能同时听两处而听得清楚。腾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一筹莫展。《诗经》上说:“布谷鸟住在桑树上,一心哺养七只小鸟。美好的君子啊,仪表举止总是很专一。举止仪表专一啊,意志才能坚定不移。”所以君要把心志集中在一点上。
 古时候,瓠巴弹瑟,游鱼都浮到水面来听;伯牙弹琴,驾车的马都仰头停食来听。所以声音无论多么微小,也没有不被听见的;行为无论多么隐蔽,也没有不显露出来的。宝玉藏在山上,草木就滋润,珍珠生在深渊里,崖岸就不会枯干。大概是没有不断地积累善行吧,如果积累了哪有不被人知道的呢?
 


 学习从哪里开始、到哪里结束?回答是:它的步骤是从读《诗》、《书》开始,到读《礼经》结束;它的目的和意义是从作学士开始,最后成为圣人。诚心积累,功夫持久,就能深入,学习应该到死才为止啊!所以从学习的步骤说有停止,而从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讲,则不能停止片刻。这样做了,就称其为人;不这样做,就如同禽兽了。所以《尚书》是记载政事的,《诗经》是汇集和谐音乐的;《礼经》是记载法律的规范和纲领的。所以学到《礼经》就达到了目的,这就是道德的顶锋。《礼经》的笃守规范,《乐经》的和谐动听,《诗经》、《尚书》的博大丰富,《春秋》的寓意隐微,天地间的一切道理都具备其中了。
 君子对于学习,听进耳朵里,记在心里,表现在姿态上,反映在行动上;即使是细微的一言一行,也都可以作为别人学习的榜样。小人对于学习,听进耳朵里,说在嘴巴上。口耳之间不过四寸罢了,怎能美化这七尺之躯呢?古代学者为自己而学,现在学者为给别人看而学。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己,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讨好别人。所以别人没有发问就去告诉他,这叫做急躁;别人问一个问题却告诉他两个问题,这叫做罗嗦。急躁不对,罗嗦也不对,君子对答问题就象声音和回响相应一样。
 学习的方法没有比接近好的老师更合适的了。《礼经》、《乐经》讲法度而不作详细说明,《诗经》、《尚书》记载久远之事而不切近现实,《春秋》词旨简约而不容易立即了解。仿效良师而学习君子的学说,就可以达到品格尊贵,知识全面而且通达事理的境地了。所以说,学习的方法没有比接近好的老师更合适的了。
 学习的途径没有比心悦诚服良师收效更快的了,其次是尊崇礼法。上不能悦服良师,下不能尊崇礼法,那就只会学些杂乱的知识,读通《诗经》、《尚书》的文字罢了,一辈子也只能是一个浅陋儒生而已。想要效法先王,探求仁义,那么学习礼义正是必由之路,就象拎着皮衣的领子,弯曲五指加以整理,无数的皮毛就都顺了。不实践礼法,却专门空谈《诗经》、《尚书》,就象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用戈去捣米,用锥子代替筷子吃饭一样,是什么也得不到的。所以,尊崇礼义,虽然心里还不明晰,仍不失为礼法之士;不尊重礼义,虽然明察善辩,也只是个不受检束的儒生。
 有人问到不合礼法的事,不要告诉他。有人告诉不合礼法的事,不要追问他。有人说到不合礼法的事,不要去听他。有人凭意气来争论,不要同他辩论。一定是合乎礼法而来的,才接待他,不合礼法的就回避他。所以礼节恭敬然后可以同他谈论道的准则;言辞和顺然后才可以用他谈论道的原理;态度谦逊然后才可以同他谈论道的精华。所以不该同他谈话而谈的叫作浮躁,该同他谈论而不谈的叫作隐瞒,不看对方神情而谈的叫做盲目。所以君子不浮躁、不隐瞒、不盲目,谨慎对待自己的言行。《诗经》上说:“不急躁不怠慢,这是天子所称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射一百支箭,有一次失败,就称不上好射手;千里行程只差一步没有达到,就称不上驾车能手;礼法不明白,仁义不贯通,就称不上善于学习。学习嘛,固然要学得持久专心,一会儿学习,一会儿又不学习了,这只是普通的人。好的品行少,坏的品行多,这是桀纣、盗跖一类人。学习能既全面而又彻底,这才称得上是学者。
 君子懂得学得不全面不精粹就不能算作完善,所以反复诵读使之前后联系,用心思考使之融会贯通,效法老师以达到身体力行,除掉有害的东西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使眼睛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看,使耳朵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听,使嘴巴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说,使心里除此之外什么也不想考虑。等到对学问的爱好到了极点时,就像眼睛爱看五色,耳朵爱听五音,口爱吃五味,心追求占有天下一样,出于自然。这样就权势利禄不能动摇他,人多势众不能改变他,天下一切不能打动他。活着如此,到死时也是如此,这就叫做有德行操守。有德操然后才能坚定不移,坚定不移然后才能应付自如。既能坚定不移,又能应会自如,这就叫做完美的人。天显示它的光明,地显示它的广阔,君子的可贵在于他学识的精粹和完备。
 赏读
 本文主要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性、态度、方法、内容和目的,较全面地阐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反映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点,是先秦诸子哲理散文中的佳作。其体现的基本观点是:人的认识和才干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环境影响取得的,是“善假于物”的结果,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他主张积少成多、持之以恒、精诚专一;还提出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后来居上的观点等等。这些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直到今天仍是值得借鉴的。大量运用比喻说明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文中的比喻简明贴切,形象具体,发人深思,说服力很强。但在形式上又不拘一格,有正反用喻、并列用喻和对比用喻,灵活多变。句式较多地用了排偶句,读起来整齐流畅,琅琅上口。语言准确形象,有些警句,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等一直传诵到今天。这篇关于学习的文章,其要旨也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理解、领会并掌握的。

劝学quànxué

劝勉人求学。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是荀卿劝学时告诫我们的。

鼓励

鼓励

勉 劝 奖 风厉 提倡
鼓励农民努力耕作:劝农 劝耕 劝稼 劭农 鼓励农耕
鼓励人努力学习:劝学
用来予以鼓励:以资鼓励
互相鼓励:共勉
劝勉,鼓励:勉力 勉厉 劝奖
抚慰鼓励:慰励
赞同鼓励:支持
引导扶持,褒奖鼓励:诱掖奖劝
奖励一人而鼓励众多人:赏一劝百 赏一劝众
通过鼓励激发干劲:鼓劲
(激发,勉励:鼓励)

另见:鼓动 振作 奖励 奋发 奋起

☚ 鼓励   激励 ☛
劝学

《劝学》

战国后期赵国荀况所作的《荀子》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专论教育问题的名篇。《学记》重视环境的作用,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肯定教育对人发展的决定作用,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人和人的区别决定于教育,人的成就在于“善假于物”,能够利用已有的知识。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士、君子、圣人,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做圣人。强调以“五经”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说教育“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学习礼义法规是做人所必要的,“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学记》主张学思结合,提出“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认为教学过程应是学——思——行的过程,特别重视行,反对“学杂志,顺(记诵)诗书”,反对教条主义的学习。强调教学要遵循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说:“不积蹞步,不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是一个不断积累过程,道德性操是一个不断培养、提高的过程,学习要“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善成德”,教学要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和知识易难程度,逐步深入进行。提出学习要有恒心,要“锲而不舍”,象雕刻一样,“锲而舍之,朽木不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要虚心求实,埋头钻研,专心致志。《劝学》注重道德情操的培养训练,认为道德教育是为了培养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德操,达到“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认为道德修养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要择善而从。《学记》中有一句名言:“君子日: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讲的既是教育的作用,教育与发展的关系,也是讲学习无止境,学生可以超过老师的道理。

☚ 千字文   师说 ☛

劝学

《吕氏春秋》篇名。阐述了疾学和尊师的思想。认为人之不能忠、孝,“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不学”,而“疾学在于尊师”,童蒙没有尊师重道的内在要求,就不会学到理义, “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要求童蒙“事师犹事父”,认为只有这样师才会“尽智竭道以教”。

劝学

《荀子》篇名。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善假于物”的结果,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知识和道德修养是长期积累的结果。


劝学

散文篇名。战国末期荀子作。主要论述了学习的意义、目的和方法,强调了勤学、专一、礼法、贤师、益友的作用。条理井然,论证有力,较多运用了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是一篇有影响的论说文。

劝学

《劝学》

节录于《荀子·劝学》,战国荀子撰。该文从各个方面论述了后天加强学习、修养的必要性以及应持的用心专一、锲而不舍的学习态度。文章在论述中运用了一连串比喻、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喻后学居上;“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喻环境易人,比比皆是,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形象生动性。该文语言形式也极富特色,通篇使用对仗、排比,语句十分整齐有力,象“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对仗已十分工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排比也极有气势。总之,这是一篇规整而充满形象的议论散文。

☚ 儒以诗礼发冢   邹忌讽齐威王纳谏 ☛

劝学

《荀子》篇名。本篇畅论为学的重要,它充分说明了为学必须亲近贤师益友、“隆礼次之”的道理,使人在融汇贯通的过程中,达到“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的目的。在论述这一中心思想时,本篇大量使用譬喻,是其突出特点。开头一段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一连用了6个譬喻,使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而加强了议论文的形象性、生动性和亲切感。其次,通篇运用对称性的排偶句式,于整齐中又富有变化。如“吾尝终日而思矣”至“善假于物也”一段,以及“积土成山”至“鼫鼠五技而穷”一段,体物喻理,文意明畅,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理论的说服力。全篇词藻丰美,气势雄劲。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3: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