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力报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力报 《力报》民国25年(1936)创刊于长沙,为对开日报,日出两大张。创刊之初,除版面新颖外,更以特写和副刊吸引读者,特别多由严怪愚执笔,着重反映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真实情况; 副刊以宣传新文学为主,由严怪愚主编,有些文章记述湖南的风土人情,颇有史料价值。“七·七事变”发生后,力主抗战,对蒋介石的言论,加以驳斥。《力报》对湖南地方政治的黑暗,也大加揭露。它的进步立场和在湖南的影响,受到周恩来、徐特立的赞赏。抗日战争时期,《力报》衍变为邵阳、桂林、衡阳、沅陵4家,衡阳《力报》还曾在抗战末期迁贵阳出版。这些报纸,总方向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的。民国35年 (1946),沅陵《力报》迁回长沙,民国37年 (1948) 冬停刊。贵阳《力报》迁回衡阳,出至1949年10月停刊。 ☚ 晚晚报 湖南中央日报 ☛ 力报 力报民国二十五年(1936)9月在长沙创刊。由康德、严怪愚等任主编,日出一大张或两大张。该报吸取上海报纸优点,立意创新,在湖南新闻界影响较大。严怪愚的特写和“长沙版”,反映了长沙社会的多方面,颇受读者欢迎。同年11月,与贬低鲁迅的《国民日报》 (湖南省政府机关报) 展开论战,将该报副刊主编壶公(罗尔瞻)驳得体无完肤。抗日战争中,《力报》 由长沙一家衍变为邵阳、衡阳、桂林、沅陵四家,后来衡阳 《力报》又迁至贵阳出版,成为南方各省中影响较大的进步报纸。其中邵阳《力报》于1940年5月被湖南省主席薛岳封闭。抗日战争胜利后,沅陵《力报》迁回长沙出版,1948年底停刊。贵阳《力报》迁回衡阳出版,1949年10月停刊。柳亚子曾赋长诗赞扬《力报》“主持舆论功勋茂”。 ☚ 湖南戏报 观察日报 ☛ 力报 《力报》抗日战争时期湖南以及桂林、贵阳很有影响的报纸群。它由长沙一家《力报》演变为邵阳《力报》、桂林《力报》、衡阳《力报》、沅陵《力报》4家。在抗战末期,衡阳《力报》又迁到贵阳出版。1945年湖南的新晃和辰溪出版的《中国晨报》也与《力报》有密切关系。这些报纸总的方向是坚持抗战,坚持团结,坚持进步。在风格上,彼此有共同的特色,还影响到其他的报纸。1939年,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这样评价:“《力报》在今天,对于湖南文化的贡献,是非常大的。”长沙《力报》创刊于1936年9月15日。办报的成员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黄埔系的蒋肇周、雷锡龄、刘腴深等,分别担任董事、社长等职,编辑中起初也有他们的人。创刊初期,曾连续发表《唯力哲学》、《力的人生观》等,宣传法西斯主义。另一部分则是具有进步倾向的知识分子,如总编辑康德、记者兼副刊编辑严怪愚、新闻编辑陈楚等。地下党员李仲融、刘乐扬等即通过这些人,使《力报》逐渐发挥进步作用。初期的《力报》常同时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立场。例如,一方面,它热烈为蒋介石祝寿,在西安事变中力主“讨伐”张学良、杨虎城;另一方面,它又沉痛追悼鲁迅,甚至为此发展到一场激烈的论战。后期进步方面逐渐占了主导地位。 ☚ 九澧共和报》及《九澧民报 于右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