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靛花
民间曲调名。又名“剪甸花”、“姐姐花”、“剪剪花儿”。清乾隆年间始流行。正格为四句二十四字,第三、第四句可全叠,亦可只叠最后两三个字。常来回翻三五遍为一曲。另有变体,如〔剪靛花便音〕、〔剪靛花带戏〕、〔满州剪靛花〕等。〔剪靛花带戏〕是在本曲之中插入其他曲调,像〔驻云飞〕、〔南词〕等,然后再回到本曲,回归部分标作〔剪靛花尾〕。〔满州剪靛花〕则加“阿拉拉”的虚声。牌子曲中亦常用此调。《霓裳续谱》卷八有“姐儿无事”一首:“弹的是琵琶筝,弦子共月琴,唱的是〔寄生草〕、〔劈破玉〕、〔万年青〕、〔剪剪花儿〕甚是精。”略可反映本曲的演唱法和流行情况。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讲到,原本流传在扬州的《剪靛花》,乾隆中为人“以下河土腔唱”之,名为“网调”,可见〔网调〕与〔剪靛花〕有承袭关系,〔网调〕是对〔剪靛花〕的地方性改造。《霓裳续谱》选录有近四十首〔剪靛花〕,其中卷八的“送郎送在大路西”堪称佳构。另外,嘉、道间的《北京小曲钞》、《白雪遗音》、《曲里梅花》中也录有多首。收录在小曲谱集《借云馆小唱》的〔京翦靛花〕,也是〔剪靛花〕曲的一种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