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前向联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参见“联系效应”。 前向联系“后向联系”的对称。一个部门和吸收它的产出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具有前向联系的产业部门以其产品供应给其他产业部门。如钢铁工业的前向联系部门是汽车、机械等工业。一个部门的前向联系部门通常是制造业产品的生产部门。后向联系则指一个部门与向其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即从别的产业部门购买本部门在生产中所需的投入要素。如钢铁工业的后向联系部门是采矿业等。一般来说,一个部门的后向联系部门通常是农产品、初级产品、原材料、半成品等的生产部门。有些部门既是后向联系部门,又是前向联系部门,如机械制造业,既为钢铁工业提供其设备等资本品而成为后向联系部门,又是吸收钢铁工业产品的前向联系部门。部门联系效应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Hirschman,Albert O.,1915— )在论述不平衡增长战略时提出的概念。赫希曼认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两者都会产生压力,导致新工业部门的创建,而这反过来又产生新的压力,如此循环不断。这些压力能够使企业获得新的盈利机会,也可促使政府采取积极的政策。一个产业部门的前向、后向联系效应越大,引致其他产业发展的力量就越强。因此,必须集中力量,把资本投入前向、后向联系效应大的部门。由于部门联系效应的存在,联系效应大的少数部门可带动更多部门,可使市场容量不足和投入品供给不足的问题得到解决。赫希曼认为,与前向联系相比,后向联系更为重要。 前向联系 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A·O·赫希曼 (A.O.Hirschman)在论述“不平衡增长” 战略时首先提出了这一概念。根据他的定义,“产品利用或前向联系效应,即任何在性质上并非惟一满足最终需求的活动,将导致利用其产品作为某种新生产活动投入的意图。”赫希曼认为,“如果某种产品由国内生产,可能会使生产者致力于开拓产品的新用途,并从事这方面的风险投资。某一产品的国内可获性,可以产生一种积极的作用,使其产品能作为适应新的 ‘牵引欲望’ 的经济活动投入品。”(1991,P.90)。对前向联系投资的压力,主要来自现有生产者扩大产品市场并使产品市场多样化的努力,官方的发展政策一般不会特别关注前向联系投资。前向联系一般不能看作一种独立的诱发机制,因为它一般伴随着需求压力所造成的后向联系而发生。或者说,现有或预期的需求是前向联系作用表现出来的一项条件。但是,通过“钳形附带反馈效应”,前向联系可以加强后向联系的作用。根据前向联系的概念,赫希曼批判了当时占主导地位的哈罗德—多马 (Harrod—Domar) 增长模型。该模型认为,经济增长仅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率和可获取的资本量。他认为对投资决策的评价不仅依据决策对产出的直接贡献,而且还依据决策可能推动的进一步投资的多少,即决策的联系。 ☚ 经济模型 后向联系 ☛ 前向联系 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参见“联系效应”。 ☚ 后向联系 发展援助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