较常见者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肉瘤。前者较少见,多发生于前列腺后叶或两侧叶的边缘。早期多无症状;晚期则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尿流变细等。直肠指诊前列腺区可触及坚硬肿块。有转移者酸性磷酸酶增高。治疗方法主要是前列腺全切除术。后者极少见,主要症状是排尿困难和急性尿潴留。直肠指诊可触及软如囊性前列腺。生长迅速,可经血转移到肺、肝、骨骼,预后不良。早期可手术切除。
前列腺肿瘤
前列腺肿瘤大多为恶性,来自上皮的前列腺癌较多见,来自中胚层的前列腺肉瘤较少见; 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低。
前列腺癌 在我国少见,在欧美则极常见。据统计,在北欧各国,前列腺癌占男性癌肿的第一位;在美国仅次于肺癌。我国据几个医院的综合统计,在35,947名泌尿外科住院病人中,前列腺癌仅243例,占0.68%。可见在我国前列腺癌确属少见。发病年龄愈轻,病变发展愈快。病因中以类固醇激素与前列腺癌的关系密切,如阉割者不发生前列腺癌,降低体内雄激素水平可抑制部分前列腺癌。但长期给人类或动物雄激素并不导致前列腺癌。
病理证实在前列腺肿瘤中95%为腺癌。前列腺癌大小不一,质硬,境界不清,切面呈白色或灰白色,间有黄色细条或小点。
另有一种癌肉瘤由恶性上皮及中胚层组织组成,两种组织可单独或同时发生转移。发病年龄轻,病变发展快,多在肺中形成结节性转移,血清酸性磷酸酶不高,内分泌治疗无效。
前列腺癌可分三型。潜伏型,小而无症状,不转移,常于病理检查中发现。临床型,有局部症状及体征。隐匿型,病灶小但有早期广泛转移。三型间组织学上可完全相似,但生物学特征不同。
可行手术切除的前列腺癌,组织学上病变局限于被膜内的前列腺癌,仅少数有盆腔淋巴结转移。在临床上认为癌仍局限于前列腺内者,1/4已发生淋巴结转移; 如癌超出前列腺被膜,淋巴结转移可高达1/4~3/4。如已浸润膀胱周围筋膜,淋巴结转移超过4/5。淋巴结转移多在闭孔、髂内、髂外淋巴结;盆腔淋巴结有转移时,主动脉旁淋巴结亦有转移。癌愈大、分化愈差,淋巴结转移率愈高。骨胳转移部位依次为盆骨、腰椎、股骨、胸椎、肋骨。有时可产生脊髓压迫。癌分化差者,骨转移率高。内脏转移主要为肺、和肝肾上腺。1/4的晚期前列腺癌有肺转移,但临床上多无肺部症状。
腺体内不同部位的癌组织改变很不相同。结合临床及病理可分为四期。第一期。病变局限于前列腺组织中,临床上未发现,约1/10前列腺良性病变(主要为前列腺增生)中有癌变。腺体内癌可呈局灶性或弥散性,血清酸性磷酸酶不高。如病变弥散,分化不良或在年轻人,其恶性度增高。第二期。病变局限于前列腺中,直肠指诊可查出,约占前列腺癌的1/10,血清酸性磷酸酶一般不高。病变可为单个结节,直径小于1.5cm,周围腺组织正常; 或波及整个腺体。波及范围愈广,预后愈差。第三期。癌已超出被膜但无远处转移,占前列腺癌的2/5,血清酸性磷酸酶一般正常,少数可升高。第四期。临床或病理证明已有远处转移,约占前列腺癌的2/5。2/3的病人血清酸性磷酸酶升高,多数病人的癌分化不良。此期包括:临床属第一、二、三期,但手术证实淋巴结已有转移;以及临床证实已有转移者。前列腺癌并不按上述各期依次发展,第一期癌可长期停留于该期,亦可直接转为第三期或第四期,第二、三期癌发展亦可如此。
早期无症状,当癌肿引起膀胱颈及后尿道梗阻时可出现症状,血尿较少。部分病人以转移症状就诊,表现为腰背痛,坐骨神经痛,神经瘫痪等。对男性原发灶不明的转移癌,应排除前列腺癌。
直肠指诊为唯一早期诊断方法。病理证明,直肠指诊对局限于前列腺被膜内的癌正确性为1/4,对已浸润被膜者,正确性在3/4以上。对45岁以上男性定期行直肠指诊,能使更多病人得到根治手术的机会。鉴别诊断应注意前列腺结核、结石、肉芽肿性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及前列腺的手术后改变。
结节活体组织检查,有抽吸,穿刺,经尿道切除及经会阴切开等活检方法,以经会阴切开活检准确性高。
生化检查中的血清酸性磷酸酶在前列腺癌有转移时升高,但此值正常并不能排除前列腺癌转移。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多发性骨髓瘤,其值亦高。直肠指诊后48小时内测定酸性磷酸酶,可暂时升高。骨髓酸性磷酸酶测定较骨X线片及骨扫描准确,可作为骨转移的第一个诊断依据。在非前列腺疾病及女性病人中,其值有时亦可增高。酸性磷酸酶具有免疫特异性,应用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及放射免疫等测定法,在转移病人中阳性率高,假阳性低。在有骨转移时碱性磷酸酶也增高,但无特异性,即其他癌转移时亦同样升高。
骨X线片可显出转移病灶,多为成骨性改变,亦可呈溶骨性或混合型。骨组织被破坏2/5以上,X线片方能表现出病变,故有假阴性。放射性核素99锝磷酸盐骨扫描比骨X线片更有价值。骨扫描阳性而骨X线片正常者为1/10~5/10,X线片有转移改变而骨扫描正常者则很少见。骨扫描特异性差,有代谢病变的骨胳在扫描时亦出现异常。必要时可作穿刺活检。
计算机X线体层摄影及超声波扫描可作为辅助诊断方法。
在治疗方面1904年Young首先将经会阴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列为标准治疗方法。1947年Millin倡用耻骨后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前者便于先行活体组织检查,后者可同时行淋巴结切除。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可作为解除梗阻的姑息性手术。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适用于第二期病人。第一期之老年人采用非手术疗法,寿命与同年龄的正常人相同。有人主张对第三期病人亦不应放弃根治性切除或盆腔清除术,但总的疗效差。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死亡率为1~3%,并发症以尿道狭窄、尿失禁、直肠受损等为常见。
内分泌治疗于1941年由Huggins提出,前列腺癌的细胞对雄激素有所依赖。正常人血清雄激素95%来自睾丸,受垂体黄体生成素调节,肾上腺雄激素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
后来以内分泌治疗前列腺癌的方法被应用于临床。前列腺癌的内分泌治疗有4种方式。
❶去除雄激素来源。主要为双侧睾丸切除,术后体内雄激素立即下降并长期维持低于正常水平。对复发的病人可行肾上腺切除或垂体破坏性手术,体外放射等。
❷抑制黄体生成素的释放。己烯雌酚每日3mg可将睾丸酮水平抑制在睾丸切除后相似的程度。小于此量抑制不全,大于此量并无进一步抑制,反对心血管不利,其他如己烯雌酚双磷酸酯100mg,结合雌激素,乙炔雌二醇,溴乙酸己烷雌酚均有相似作用。
❸抑制类固醇合成。临床上已有使用氨基导眠能,螺旋内酯以及黄体酮类药物环次甲基氯地孕酮等取得一定疗效的报告。
❹在靶器官内抑制雄激素的作用。抗雄激素药物与前列腺细胞内受体结合,阻断雄激素的作用。Fluta-mide(SCH13521)及环次甲基氯地孕酮具有这一作用。
1950年证明内分泌治疗可以延长前列腺癌病人的寿命。但1967年以后又发现,内分泌治疗并不能延长病人的寿命,反而增加了心血管并发症,故应作为晚期控制症状的治疗措施。为了减少雌激素的副作用,可同时使用安体舒通或速尿以减少体内水、钠潴留,乙酰水杨酸制剂以减少血小板凝集。内分泌治疗后如血清酸性磷酸酶不降,预后不良。
化学药物治疗中环磷酰胺、5-氟尿嘧啶、氮芥等可使癌肿暂时缓解,多种药物联合使用较单一药物疗效为好。雌二醇氮芥(estramustine)系雌激素与烷化剂的化学结合物,能使烷化剂集中于前列腺内以破坏癌细胞,部分病人的转移灶可消退。近年有人应用顺式二氨二氯铂Ⅱ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报道。化疗多与其他治疗配合使用。
放射治疗已有60余年历史。近十余年来体外放射多采用60Co或直线加速器。局部剂量用7,000~7,500rad。盆淋巴结活检阴性者,照射前列腺局部及盆淋巴结,阳性者加照主动脉旁淋巴结。按临床分期,第二期照射前列腺局部,第三期加照盆淋巴结至第4、5腰椎平面。对骨转移灶亦可照射以减轻症状及并发症。组织内放射常用198Au及125I,与前列腺切除或盆淋巴结切除术结合进行。静脉注射或口服32P,能被骨转移灶大量摄取,如利用甲状旁腺激素先减低肾阈值增加尿磷排出,然后撤去以便在反跳现象时使32P更多聚集于骨转移灶。32P治疗对缓解症状有一定疗效。静脉注射89Sr后大部分集中于骨,转移灶中摄取量更高,临床有用以治疗晚期前列腺癌的报告。对分化不好的前列腺癌,放射治疗更为重要。
冷冻治疗,可经尿道或会阴进行。在破坏癌组织的同时,尚可因冷冻损伤使前列腺癌特异抗原释入血中导致抗体形成,部分病人经治疗后骨转移灶消失。
各期前列腺癌的治疗可归纳为:第一期病人年龄在70岁以上,病变为局灶性者不作治疗。年龄在70岁以下或癌在腺体内弥散,分化不良者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及盆淋巴结切除。如不宜手术则行放射及内分泌治疗。第二期病人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及盆淋巴结切除,辅以环磷酰胺及5-氟尿嘧啶,如不宜手术可行内分泌及放射治疗。第三期病人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及盆淋巴结切除或放射及内分泌治疗。第四期病人如无症状可暂时观察,在发现症状时行内分泌治疗。先行睾丸切除。如用雌激素,每日以3mg为宜。
前列腺肉瘤 来自中胚层。前列腺肉瘤中主要为横纹肌肉瘤、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其中又以横纹肌肉瘤为多。前列腺肉瘤发病率以青年人较高,1/3发生于10岁以下小儿。横纹肌肉瘤多见于小儿,发展快; 平滑肌肉瘤、纤维肉瘤多见于成人,发展较慢。肉瘤常早期转移至骨、肺及淋巴结。
肉瘤发展快,出现症状时多已难切除。症状为排尿困难、尿痛、血尿、上尿路梗阻及感染、神经痛等。直肠指检前列腺呈卵圆形肿大,质地柔韧,应与前列腺囊肿或脓肿鉴别。尿道膀胱造影可显出后尿道移位,膀胱底部抬高,容量减少。
治疗应争取根治切除,如不能手术或术后肿瘤残留可行放射治疗。化疗可用更生霉素、长春新碱、环磷酰胺,以多种药物联合使用为宜。但其预后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