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40年埃拉托色尼[希] 以太阳对同一子午线上两个地点的阴影长度不同,先算出两地的纬度之差,再算出地球的周长是两地之间距离的50倍,地球周长即为39600千米。并首次提出地球是椭球体的观点,制作了675颗星的星象图。 阿波罗尼乌斯提出了一种几何模型,其中只有天体的轨道,而没有实体的同心球,这在当时是一种进步。为了解释太阳和月亮与地球间的距离变化,他设计了偏心轮——地球在天体圆轨道中心的一旁;为了说明行星的逆行现象,他提出了“本轮一均轮”结构——行星沿本轮做圆周运动,本轮的中心又在另一均轮圆周上以地球为中心运行。以后为希帕恰斯(又译伊巴谷,或译希帕克)[希]所发展。阿波罗尼乌斯试图将阿利斯塔克(认为行星围绕太阳运转)和欧多克斯(认为太阳及其所带的行星围绕着地球运转)的观点折衷起来,但没有成功。 埃拉托色尼在西方最早利用“地理”一词,写成地理专著3卷,对地球的大小、形状、海陆分布作了探讨和阐述,并对前人有关自然地理和政治地理等方面的论点进行评论。首先把世界划分为欧洲、亚洲、利比亚3个主要地区,以及1个热带、2个温带和2个寒带的5个带。并给这些带划定了数字上的边界。首次测算出黄赤道交角为23°51′19″。还应用经纬网绘制地图。 埃拉托色尼测定出地球的大小。他所作的实际记录为:在夏至之日,当太阳在埃及南部塞依尼(阿斯旺)处于天顶的同时,在亚历山大太阳偏离天顶7度。这一差异只能是由于塞依尼和亚历山大之间地球表面的弯曲造成的。知道了这两地南北之间确切距离,并假设地球是一表面各处的弯曲率相等的球体,即可求出地球的直径。他求出了用古希腊距离单位(“stadia”)表示的结果。 埃拉托色尼发现大西洋和印度洋潮汐相同的现象,首次推测出两洋是相通的。他把地球周长与已知的陆地面积加以比较(前者很大,后者太小),猜想大大小小的海可能会互相连成一片汪洋。他的天方的推测或猜想对古代人是难以想象的,也为后人远航提供了依据。
前240年邹衍卒。邹衍为阴阳家,创“大九州”和“五德终始”说。著作百余篇,10余万言。
前240年荀况主张限制商业,发展农业;主张“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皆有称”;倡对外贸易,使“四海之内若一家”;提出“明主”要“节其流,开其源”,以增强国力。 韩非肯定贫富差异的合理性,公开为私有财产辩护;继承商鞅为主耕战政策,提出“农本工商末”之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