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刻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刻漏kè lòu计时器,即铜壶滴漏。杜甫《冬未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陈羽《长安卧病秋夜言怀》:风清刻漏传三殿,甲第歌钟乐王侯。 刻漏 刻漏kèlòu┃┃ 古代计时器。唐·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因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醉歌》诗:“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 ☚ 净君 宝鸭 ☛ 刻漏古代计时的器具。亦称“漏刻”、“铜壶滴漏”。用铜铸成壶,壶底穿孔,壶内竖一支刻有度数的箭形浮标。应用时往壶中注入适量的水; 水从孔漏出而逐渐减少,箭上的度数即依次显露,以此测定时间。《全唐诗》二一七唐杜甫《湖城东遇孟云卿复归刘颢宅宿宴饮散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刻漏随更箭。” 古代名物 > 科技類 > 測算部 > 計時用具 > 刻漏 刻漏 kèlòu 亦稱“漏”、“漏刻”、“銅漏”、“更漏”等。右代滴水計時之器。相傳爲黄帝所造,通行於周,後世沿用,至機械計時器發明後漸廢。其制以銅爲壺,分播水、受水兩部分,播水壺置於架上,壺底有孔滴水,流入受水壺中。受水壺中置箭形浮標,上有刻度。浮標隨蓄水而上升,露出刻度,據此可以知道時辰。其形制歷代略有變化,古代晝夜百刻,漢代曾增爲一百二十刻,其後或有增減,自唐以降,一遵古制。《說文·水部》:“漏,以銅受水,刻節,晝夜百節。”《六韜·分兵》:“明告戰日,漏刻有時。”《史記·司馬穰苴列傳》:“穰苴先馳至軍,立表下漏待賈。”司馬貞索隱:“下漏謂下漏水以知刻數也。”《漢書·哀帝紀》:“漏刻以百二十爲度。”顏師古注:“舊漏晝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唐·杜甫《奉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五夜漏聲催曉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唐·李肇《國史補中》:“惠遠以山中不知更漏,乃取銅葉製器,狀如蓮花,置盆水之上,底孔漏水,半之則沉,每晝夜十二沉爲行道之節,雖冬夏短長,雲陰月黑,亦無差也。”參閱唐·吕才《漏刻圖》、宋·高承《事物紀原·刻漏》、《三才圖會·器用·刻漏制度》、《續通志·天文·刻漏》、《清會典·欽天監·漏刻》。參見本類“壺”。 刻漏 刻漏kè lòu古代计时漏壶。杜甫《冬末以事之东都湖城东因为醉歌》:“岂知驱车复同轨,可惜~~随更箭。” 刻漏中国古代计时器。又称漏刻、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年)时期的,共3件,均为泄水型,其中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种,均为受水型,一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的,另一是清代制造的。 刻漏 125 刻漏即漏壶。见35124条。 ☚ 漏壶 壶漏 ☛ 刻漏 037 刻漏见41035古代计时器。 ☚ 日晷 漏壶 ☛ 刻漏 刻漏也叫铜壶、漏刻,是古代一种重要的计时器。包括漏壶和刻箭两部分。漏壶底部有漏孔,壶内插一根箭,箭上有刻度。随壶水漏出,箭逐渐下沉,根据露出壶水外的箭上刻度读出时刻来。古齐鲁文化典籍中有最早的记载。《周礼·夏官·挈(qie,提的意思)壶氏》: “悬壶……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表明我国周代已用刻漏来记时间。古人利用刻漏将一昼夜分成均匀的一百刻。汉武帝时齐人甘忠可提议改革百刻制为百二十刻制,以使刻与十二时辰换算方便。汉哀帝接受他的建议,在建平二年(公元前5年)实行过两个月。至清代正式定为96刻制。 ☚ 周如砥 刻漏经 ☛ 刻漏ke louwater clock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