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刺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刺配

刺配

在流放、充军的罪犯脸上刺字,然后发配。配,流放,充军。刺,刺字。刺上发配的地方,并涂上黑色,以防止逃跑。

☚ 度牒   火工道人 ☛

刺配

古代刑罚之一。在面部刺刻标记,押送边地服役或充军。始于五代的后晋,宋、元、明、清仿用。《宋史·刑法志三》:“ (熙宁)三年,中书上刑名未安者五: ……其三刺配之法二百馀条。”《水浒传》第八回写林冲刺配沧州。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名部 > 徒流 > 刺配
刺配  cìpèi

刑罰名。即在面部刺刻標記,押送邊疆服役或充軍,重者終身不得釋放。一般刺明所犯事由及發遣地名。始於五代後晉天福年間,達於清。《宋史·刑法志》:“〔熙寧〕二年,中書上刑名未安者五:……其三刺配之法二百餘條。”《水滸傳》第八回:“林教頭刺配滄州道。”參見“刺字”“墨刑”條。

流放

流放

流(流配;流徙;流蔡;流逐;流递;流极;流辟;配流) 放(放迁;放逐;放徙;放流;发放) 窜(窜逐;窜流;窜徙;投窜) 迁(迁流;迁放) 选 徙(徙边;徙逐;徙放) 黜(黜放) 殛 遣(遣配;发遣) 投畀 弃逐
帝王被流放:流幸
因谗毁而流放:谗逐
因罪流放:罪放
 官员因罪流放:罪谪
责其罪而流放:诛放
自求流放:自流
斥退放逐:斥放
降职和放逐:绌遣
迁逐流放:迁窜
贬谪流放:贬流 贬放 贬窜 谪放 谪逐 谪外 谪窜 谴逐 逋谪 迁谪 迁贬 窜贬 投极
罢免流放:罢逐
贬斥放逐:迁逐
免官放逐:免逐
黜退流放:退放
废黜放逐:废放 废逐
幽禁放逐:幽放
发配,流放:遣流
面部刺刻标记流放:刺配 黥隶 黥窜
沦落流放:沦放
流放到边远地区:流远 迁徙 远流
 流放边荒之地:投荒 投裔 投山窜海
 流放边地守卫:流御 谪戍
放逐诛杀:放杀 放殛
 放逐并诛杀君主:放弑
(把犯人放逐到边远地方:流放)

另见:犯人 押送 远地 劳动 服役

☚ 流放   发配 ☛

刺配cì pèi

将犯人面部臂部或他处刺刻标记,发配至边远或指定的地方服役。《水浒传》回八:“林教头~~沧州首。

刺配

一种流刑并兼刺面、决杖等附加刑,发配至边远或指定场所服劳役或军役的刑罚。汉文帝除肉刑后,黥刑废除,魏晋以后间或行之,隋唐无此制。五代时后晋天福(公元936—943年)年间始创刺配之法,宋太祖时定刺配之制,虽在于对死刑的宽贷,但与唐律加役流相比,要严酷得多。凡应配役者,傅(附)军籍,用重典者黥其面,犯盗者刺环于耳后,徒流罪方形,杖罪圆形,三犯杖移于面(《宋史、刑法志》)。刺配“既杖其脊,又配其人,而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大学衍义补》)。其配远恶州军者,无里程限制。元、明、清均沿袭未改。

刺配

中国古代将罪犯面部臂部或他处刺刻标记,发配至边远或指定地区服劳役或军役的刑罚。汉文帝除肉刑后,黥刑废除;魏晋以后虽偶有使用,但不成制度。隋唐无此制。五代时后晋天福年间始创刺配方法。宋时参用其刑,凡应配役者,傅(附)军籍,罪重者黥其面,犯盗者刺环于耳后,徒流罪则刺方形图案,杖罪刺圆形图案,三犯杖者则移刺于面 (《宋史·刑法志》)。刺配先具徒流杖之刑,而更黥刺股役终身,其配远恶州军者,无里程限制。元、明、清均沿袭未改。

刺配

刺配

刑罚名。刺字后,发配边远地服役或充军。始于五代,后历代沿用。(详见: 刺字)

☚ 刺字   刺心 ☛
刺配

刺配

古代刑罚之一。。对罪犯处以刺字,并发配到边远地区或一定场所服劳役的刑罚。始创于五代后晋天福年间(936~947年)。宋代广泛应用,成为五刑外的常用刑,是轻于死刑,重于流刑的刑罚,往往作为死刑的宽贷刑使用。凡刺配者,先决杖,再刺面,然后发配远恶军州服役,无里程限制。元、明、清大体沿袭此制。刺面又称刺字、黥面,始于秦。刺面成为流刑的附加刑。又根据罪刑轻重,分刺不同字文、图样,分刺耳后、面部、额部或臂部等不同部位。辽、金、元、明、清皆沿用。

☚ 凌迟   枷号 ☛

刺配

中国封建社会在罪犯面部、臂部或其他部位刺刻标记,遣送到边远地区或指定场所服劳役或军役的刑罚。五代时后晋天福年间始创。宋、元、明袭用。明人丘濬《大学衍义补》:“宋人承五代剌配之法,既杖其脊,又配其人,且刺其面,是一人之身,一事之犯,而兼受三刑也。”可见刺配是杖、黥、流三刑兼施的刑罚。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