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稱“牙刷”。醫療保健用具名。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已有漱口習俗;東漢出現了楊枝牙刷;遼代發明了以馬尾製作之植毛牙刷,北宋稱其爲“刷牙子”,南宋始有“牙刷”之名。被廣泛用於潔齒防病。而國外直到公元十七世紀始有牙刷出現。1954年,熱河省赤峰大營子村發掘的遼國駙馬衛國王墓,已有象牙質植毛牙刷柄出土。全長十九厘米,植毛部長二·四厘米,寬一·一厘米,刷柄圓形,植毛部扁平長方形,植毛孔分爲兩排,每排四孔,孔與背面相通,植毛部孔略大,背孔稍小。背面凶旁還可看到金屬線結扎過的銹痕,其製作與現代牙刷相似。北宋·周守中《養生類纂·人事部·早起》引《瑣碎録》:“早起不可用刷牙子,恐根浮兼齒疎易摇,久之患牙痛。蓋刷牙子皆是馬尾爲之,……”南宋·嚴用和《嚴氏濟生方》:“每日清晨以牙刷刷牙,皂角濃汁揩牙,旬日數更,無一切齒疾。”參見本部“揩齒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