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制钱制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制钱制度中国封建时期的一种货币制度。钱在中国流通已有二千余年、至明、清始形成较为完备的货币制度——制钱制度。其主要内容:以铜为币材,按本朝定制,由官炉所铸的圆形方孔的铜钱,称制钱。每朝有统一的镌文,以别于前朝的旧钱和本朝的私炉钱,以重量确定币值,按个数计算;为无限法偿货币;政府垄断铸币权,禁止私铸,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广东首先开铸铜元,是代替制钱的货币单位,后沿江沿海各省奉令仿铸。制钱制度虽未明令取消,但至此实际上已告废除。 制钱制度 制钱制度明清两朝实行的货币制度。制钱是按本朝定制由官方铸造的方孔圆形铜币。明时,由于制钱数量不足,流通中往往是本朝制钱与前朝各种铜铸币以及私铸铜铸币并行。清代沿袭明制,亦称本朝官铸铜铸币为制钱。制钱制度的主要内容为:以铜为币材;圆型方孔;手工铸造;每朝皇帝都按其年号铸行有统一镌文的铸币;以重量确定币值;按个数计算;为无限法偿货币;政府垄断铸币权,严禁私铸。清乾隆以前币制相对稳定时,制钱基本上具有作为货币应有的职能。制钱和当时流通的白银并行,两者按一定比价兑换。清道光、咸丰后,制钱实值跌落,清初每银一两合制钱一千文,到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已合一千五六百文。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广东首先以机器铸造铜元,后各省奉令仿铸。至此,制钱逐渐被铜元挤出货币流通领域,制钱制度已名存实亡。 ☚ 银两制度 倒钞法 ☛ 制钱制度 制钱制度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一种铸币制度。铜铸币在中国流通已有二千余年,至明清时形成较为完备的货币制度——制钱制度。即明清两代按其本朝定判由官炉所铸的铜铸币。明代称本朝所铸铜钱为制钱。明时, 由于制钱数量不足,流通中向以本朝制钱、前朝各种铜铸币以及私铸铜铸币并行。清代沿袭明制,亦称本朝官铸铜铸币为制钱。制钱制度主要内容为:以铜为币材;圆型方孔;手工铸造;每朝皇帝都按其年号铸行有统一镌文的铸币;以重量确定币值;按个数计算;为无限法偿货币;政府垄断铸币权,严禁私铸。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广东省首先开铸铜元,以机器铸制,后沿海沿江各省奉令仿铸。制钱制度虽未明令取消,但至此实际上已告废除。 ☚ 钱帛兼行 白金币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