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到敌人后方去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到敌人后方去 到敌人后方去冼星海作曲,赵启海作词,1938年9月写于武汉。这是一首稍快速度的进行曲,音乐主题短促有力,富有冲击性,利用模进手法,不断变化,刻画了机智勇敢、充满必胜信念、出没于敌人后方的游击队员的英雄形象。歌曲为回旋曲式结构,在主段3次出现之间,插入了两个形象不同的对比性插段。第一个节奏轻快、灵巧,歌唱游击队员“不怕雨,不怕风,抄后路,出奇兵”的灵活机动战术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二个插段曲调高昂,节奏扩展,高唱“两路夹攻才能打得赢”的战歌,充满必胜信心。作者巧妙地运用主段和插段的对比,使整个歌曲旋律进行抑扬顿挫,高昂低回,在鲜明的进行节奏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人民的队伍势不可挡的伟大力量。这首歌曲原是二部合唱,1964年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曾改编为四声部混声合唱。词作者赵启海1935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现侨居美国。 ☚ 在太行山上 南泥湾 ☛ 到敌人后方去抗战歌曲。赵启海词,冼星海曲。1938年9月作于武汉。作品表现了抗日将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游击战争神出鬼没、威武雄壮的情景。 到敌人后方去 《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1938年9月作于武汉。歌曲的旋律挺拔矫健,节奏富于弹性而灵活多变,材料集中,手法精练。以一个具有冲击特点的短促音型为主导动机,通过模进行反向进行,发展成开放性的主段,描绘游击健儿神速出击的形象。在主段三次出现的先后,插入了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形成回旋曲式的结构。第一个插段采用类似数快板的节奏; 第二个插段节奏拉宽,音调变得高昂,又象是充满必胜信念的游击战士在引吭高歌。主段和插段穿插循环,起着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现人民战争壮观景象的作用,使游击战士乐观豪迈、机智勇敢的性格得到鲜明简洁的刻划。 ☚ 在太行山上 延安颂 ☛ 到敌人后方去 《到敌人后方去》赵启海词,冼星海曲。1938年9月作于武汉。歌曲的旋律挺拔矫健,节奏富于弹性而灵活多变,材料集中,手法精练。以一个具有冲击特点的短促音型为主导动机,通过模进行反向进行,发展成开放性的主段,描绘游击健儿神速出击的形象。在主段三次出现的先后,插入了两个对比性的插段,形成回旋曲式的结构。第一个插段采用类似数快板的节奏;第二个插段节奏拉宽,音调变得高昂,又像是充满必胜信念的游击战士在引吭高歌。主段和插段穿插循环,起着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现人民战争壮观景象的作用,使游击战士乐观豪迈、机智勇敢的性格得到鲜明简洁的刻画。 ☚ 在太行山上 延安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