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别林斯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别林斯基1811—1848Belinsky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生于波罗的海附近斯威阿堡的军医家庭。1829年进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因组织进步文学团体和撰写反对农奴制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而被开除学籍。1833年受聘为《望远镜》杂志编辑,并为该杂志及其副刊《杂谈》撰稿。1838年担任《莫斯科观察家》杂志编辑。1839年起主持《祖国纪事》杂志七年。1847年1月主持《现代人》杂志文学评论栏。以文学评论为武器反对沙皇制度。1847年发表的《给果戈里的信》,集中表达了他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在美学观点方面,认为艺术就是“再现现实”,而“典型性是创作的基本法则之一”,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主张艺术为社会利益服务,反映人民的思想、愿望和要求。哲学思想上早期受黑格尔唯心主义影响,四十年代逐渐转向唯物主义。主要著作还有《乞乞科夫的游历或死魂灵》、《亚历山大·普希金的作品》、《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等。 别林斯基1811——1848Вuссaрuон Грu орбенuс Беluнскuu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文学批评家和政论家、唯物主义哲学家。出身军医家庭。1929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文学系,因撰写《季米特里·加里宁》反农奴制的剧本被开除学籍。1833——1836年为《望远镜》杂志撰稿。1838主编《莫斯科观察家》杂志一年。1839——1846年主持《祖国纪事》杂志的文学批评栏。1847年成为《同时代人》杂志的撰稿人和思想领袖。别林斯基的著作有《给果戈理的信》、《记普希金的作品》、《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等。死后出版《别林斯基全集》。别林斯基的思想经历了一条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启蒙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复杂而矛盾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他年轻生命的最后时刻,通过巴·瓦·安年柯夫(AHHeHkot,1812—1887)接触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学说,其理论观点得到了新的提高。别林斯基的政治法律思想具有革命的战斗性与批判性,不仅勇猛地抨击俄国农奴制度,而且对于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以来的诸学派的观点都严格地予以审查,指出其局限性;即使对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潮,也能指出它的某些重大缺点和幼稚性。别林斯基认为人类历史是按照“发展与进步”的规律向前运行的,因此社会革命是不可避免的。他指出,资产阶级在“摒弃”封建制度这一点上确实有过“片刻的好处”,起到了进步作用。但是它向人民约许的权利则始终只有虚伪性即纯粹形式上的权利,没有物质保证的权利。资产阶级认为“人民有了这些权利不要面包也会感到满意”。在它掌权以后,它“有意识地用饥饿和资本来奴役人民。”别林斯基曾经以法国大革命后的情况为例,揭露资产阶级国家私法的本质。他指出,在那里,始终是资本家主这个最有教养的投机分子阶层,是“支配全局者”和“法律的制造者”。还说,“法国的无产阶级在法律面前同最豪富的私有主以及资本家平等;他们在同一法院受审判,对犯罪者处以同样的刑罚;但是,不幸的是,无产者并不因此而轻松一些。终身给私有主和资本家做工的无产者,整个被他们控在手里,完全是他们的奴隶,因为他们给他工作,任意支给他几个工钱。”资本主义制度是生活无保障、贫穷、卖淫、犯罪等现象的渊薮。至于农奴制度的俄国,更是“一个景色可怕的国家,在这个国家里,当人们贩卖人口的时候,用不着象美国农场主那样狡猾地利用这种和那种理由,硬说黑人不是人。”在俄国,“不仅个性、荣誉和财产没有任何保障,而且连警察维持的秩序也不存在。”别林斯基断言,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的个性才会得到全面、自由地发展,才能实现个性的真正独立。他说:“社会主义思想对我来说,是思想中的思想,生活中的生活,问题中的问题,信仰和知识的始与终。一切都来自这一思想,一切都为着这一思想,一切都包含在这一思想里面。社会主义是一个问题,同时又是问题的解决办法。”关于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别林斯基与多数空想社会主义者不同,主张走革命的道路。他写道:“因为时间会使社会主义从天而降,不要暴力革命,不要流血牺牲,那未免太可笑了。”所以,他很重视教育、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开展斗争。但别林斯基的社会主义主要是代表农民的自发愿望,还没有认识到无产阶级应当成为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这样仍然具有空想成份。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1811~1848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哲学家和美学家,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奠基人。 ☚ 果戈理 莱蒙托夫 ☛ 别林斯基1811—1848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ъевич Белинский俄国文学批评家、革命民主主义者。出身军医家庭。曾先后担任《祖国纪事》、《现代人》杂志编辑。反对农奴制度。列宁称他为“解放运动中完全代替贵族的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著有1000多篇文学批评文章。首次提出艺术是“寓于形象的思维”的论断。认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再现。强调创作的典型化法则,主张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一文奠定了现实主义理论基础。《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提出了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战斗纲领,也是他一生革命活动的总结。其他论著有《诗的分类》、《乞乞科夫的经历和死魂灵》、《论普希金的创作》、《1846年俄国文学一瞥》、《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等。他的文学批评把高度的原则性和精确的艺术分析融为一体。不仅推动了俄国文学的发展,而且在世界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见“美学”中的“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的奠基人。前期受黑格尔美学影响,后期转向现实主义美学。主张美在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艺术是现实的再现,要把现实的内容“熔化在优美的形式里”。认为现实美高于艺术美,但艺术经过典型化,可以比现实本身更真实。最早提出并阐释艺术的人民性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形象思维是艺术创作的本质和特征。参见“文学”中的“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1811-1848Белинский,Виссарион Γригоръевич俄国19世纪革命民主主义者,唯物主义哲学家,文艺批评家。出身于医生家庭,从小喜爱文艺。1834年发表《文学的幻想》,成为有名的文艺批评家。主编过《祖国纪事》杂志。是俄国“平民知识分子的先驱”。 ☚ 车尔尼雪夫斯基 杜勃罗留波夫 ☛ 别林斯基 别林斯基1811—1848Ъелинский Виссарион Григоръсвич俄国文学批评家、哲学家、革命民主主义者。1829年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学习,因参与进步社团活动于1832年被校方开除。1834年发表第一篇长篇论文《文学的幻想》,受谢林哲学影响,提出文学的民族性原则。1838年主持《祖国纪事》杂志文学评论栏。1847年转到涅克拉索夫主办的《现代人》杂志。毕生致力于文学评论工作。家境贫寒,积劳成疾,加上政治气候的影响,1848年病逝于彼得堡。 ☚ 果戈理 赫尔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