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版本 > 别本1 别本1 biéběn 指同書的另一版本或來源不同的另一本子,内容多有出入。如《别本十六國春秋》、《别本周易本義》等。宋·董逌《廣川書跋》卷六:“《黄庭經》别本,此當時唐人得舊本摹人石者,時見筆意與常見二本及今秘閣所存異甚。”清·朱彝尊《詞綜·發凡》:“甚有别本以朱三十五《樵歌》爲秋娘作者,良可大噱。”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書籍部 > 版本 > 副本 > 别本2 别本2 biéběn 即副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初,注《莊子》者數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於舊注外爲解義……未竟而秀卒。秀子幼,義遂零落,然猶有别本。”《南史·劉孝綽傳》:“又寫别本封至東宫,昭明太子命焚之。” 别本、副本;正本○别本bié běn(名)照原本复制出来的文书、文件或书:这是嘉靖、隆庆年间,照《永乐大典》的正本摹写的~。 ○副本fù běn(名)著作原稿以外的誊录本;文件正本以外的其他本:《永乐大典》~为八国联军焚毁|他把作品的~寄到出版社|照会的~。 ●正本zhèng běn(名)文书、文件或图书的正式的一份:两国交换了文件的~|《永乐大典》的~大约在明亡时全部被毁。 别本(一)亦称“副本”。一书同一版本的另一本子,与“正本”相对。(二)亦称“异本”。一书另一版本的另一本子,与“原本”相对。版本不同的各种本子,在文字、内容上往往有差异,故可作为校勘时比较的依据。校勘过程中发现原本字句有讹误,则可据异本指出和修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