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别头试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别头试 唐宋科举制度中为避免嫌疑和防止考官作弊而采取的措施。唐朝时,礼部试的应试者与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有亲戚故旧关系的,另由考功员外郎对他们进行考试。不过,不是常制,乡试也没有实行别头试。宋朝时成为定制。凡礼部试、乡试等考官和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应试时必须另外设场派考官考试。 别头试唐宋科举考试中为避免嫌疑而采取的措施。《新唐书·选举志上》:“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宋史·选举志一》:“士有亲戚仕本州,或为发解官,及侍亲远宦距本州二千里,令转运司类试,以十率之,取三人,于是诸路始有别头试。” 别头试唐宋科举考试中为回避亲嫌而采取的一种考试方式。简称“别试”、“别头”。唐开元二十四年(736),贡举由吏部移归礼部主持后规定,如有负责主考的礼部侍郎之亲戚故旧参加省试,则另设考场,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考试,称为别头试。旨在防止考官舞弊。德宗时曾罢此法,宪宗时又恢复,然终未成定制。北宋雍熙二年(985),始命省试考官亲戚移试别处。咸平元年(998),始派官别试国子监、开封府发解官亲戚。景祐四年(1037),各路亦实行别头试。解试或省试时,考官及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均须回避,另派考官,专门设立考场考试,并单独规定录取名额。惟有殿试无别头试,因殿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无须避亲。 别头试 别头试简称“别试”。唐、宋科举考试中为回避亲嫌而采取的一种考试方式。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贡举由吏部移归礼部主持后,即规定,如有负责主考的礼部侍郎之亲戚故旧参加省试,则另设考场,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考试,称为“别头试”。其目的在于防止考官作弊。德宗时曾罢此法,宪宗时又恢复。时行时废,未成定制。宋雍熙二年 (985年),始命省试考官亲戚移试别处。咸平元年(998年),始派官别试国子监、开封府发解官亲戚。景祐四年(1037年),各路亦实行别头试。解试或省试时,考官及有关官员的子弟、亲戚、门客,均须回避,另派考官,专门设立考场考试,并单独规定录取名额,成为一种回避亲嫌的科举考试制度。惟有殿试无别头试,因为殿试系由皇帝亲自主持,皇帝即是主考官,无须避亲。显然,别头试对于防止考试官作弊是有一定作用的。 ☚ 匿丧 科场回避 ☛ 别头试宋代科举考试的方式之一。指考官的子弟、亲戚、门客应试时须实行回避另设场屋别派试官以试之。简称“别试”。唐代省试已有考官迴避亲属的措施,然非定制。至宋雍熙二年(公元985年)始命礼部试考官亲戚移试别处。咸平元年(公元998年)对于国子监、开封府发解官的亲戚派官另行考试。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命各路解试亦行别试之制。此后除殿试外,各级考试多另设场院另行派官进行别头考试。 别头试科举试之一。唐始有“别头”之试,试主考官之亲戚,以避嫌(《新唐书·选举志》1)。宋朝于太宗雍熙二年正月二十四日,始令礼部考试官亲戚别试。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四月,诏举人与试官有亲嫌者“皆移试别头”。别头试之名源于此。真宗咸平元年九月,开封府、国子监发解官亲戚选官别试。仁宗景祐四年二月诸路转运司所在州置别头试,正称“类试”。此后,除殿试外,省试、发解试均设别头试(《长编》卷26己巳、卷68己未、卷43丁丑、卷120甲寅,《事物纪原》卷3《别试》)。 简称❶别头。沿唐之古称。《长编》卷98丁丑:“(陈)从易坐荐送别头进士失实。”《新唐书·选举志》1:“(贞元)六年,诏宜据式考试,假代者论如法。初,礼部侍郎亲故移试考功,谓之‘别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