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lìrùn工商企业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和税金后的余额。 利润(反)成本 利润lì rùn从事生产、交易等的赢利。1902年梁启超《生计学学说沿革小史》:“积聚者出其母财,以饬材焉,以饩廪焉,及其成货也,又不得不分其劳力所得之若干以为偿。若是者,谓之息(日本谓之利润)。”1921年孙中山《建国方略》之二《物质建设(实业计划)》:“从利益问题论之,开发广州以为一世界商港,实为此国际共同发展计划内三大港中最有利润之企业。” 利润lì rùnпр т本金、本钱、本钿、成本、工本、资本、资金;利润、落头、赢利[盈利]、赚头○本金běn jīn(名)经营工商业的本钱;营业的资本:~充足|开厂得先筹到一大笔~|~越多,生意做得越大。 ○本钱běn qián(名)用于经营工商业,以期增值的钱财:起码捞回~|没~不能做买卖。 ○本钿běn tián(名)〈方〉本钱:他们是小本经营,~不大。 ○成本chéng běn(名)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计算单位|~会计|~很低|~核算|总~|单位~| 降低~。 ○工本gōng běn(名)制造物品所用的成本:~费|不惜~|连~也收不回。 ○资本zī běn(名)经营工商业的本钱:不变~|可变~|~积累|~输出。 ○资金zī jīn(名)指经营工商业的本钱:~雄厚|有限的~|流动~|筹措~。 ●利润lì rùn(名)商品生产销售中除去成本、税金后的余钱:~率|~总额|平均~|高额~|追求~|企业的~原则。 ●落头lào·tou(名)〈口〉额外利润:账面之外还有~|~不小|开小饭店,~不大。 ●赢利yíng lì(名)企业单位的利润:~颇丰 |~很少 | 明年争取~。也作【盈利】。 ●赚头zhuàn·tou(名)〈口〉利润:~小,可以薄利多销么 |跑这趟生意说不定有上万的~|没~的生意我不做。 利润←→成本lì rùn ← → chéng běn利润:经营工商业等赚的钱。 成本:生产一种产品所需的全部费用。 【例】 她们每天的工资就是老板的利润,所以即使在她们生病的时候,老板也会很可靠地替厂家服务,用拳头、棍棒或者冷水来强制她们去做工。(夏衍:《包身工》) 生产商品所耗掉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于光远 苏星主编: 《政治经济学》) ☚ 银币 利润 ☛
利益 利益利(利得;利筭;利福;名~;资~;兴~) 润(利~;分~) 赖好处 便宜 好处,利益:甜头(尝到~) 利益和权利:利权 权益 利益小:利小 所得的利益少:味如鸡肋 没有利益:无益 无利 无补(~于事) 无裨 不利 (好处:利益)
另见:好处 谋利 得益 ☚ 利益 各种利益 ☛
利润 利润利(盈利;溢利;毛~;重~;厚~;创~;一本万~) 赚头 利润和税收:利税 股份的利润:红(红利;分~) 经营所获之利:赢金 商业所得的利润:余利 经商的利润:商利 商人所获的利润:奇赢 收支相抵后有余的财物:奇羡 赢余 古指商人获得的利润:十一之利 什一之利 挣得的利润:赚头 扣除消耗所剩的利润:净利 纯利 小的利润:蝇头之利 微薄的利润:薄利 微利 锥刀 锥刃 丰厚之利润:饶利 很高的利润:重利 用不正当的手段在短时间内获得的巨额利润:暴利 淫利 大利,暴利:裕利 利润和本钱相等:顶对 对本 (经营工商业的纯收入:利润)
另见:利益 ☚ 利润 利息 ☛ 利润profits企业在一定时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和支出相抵后的余额。是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中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企业的利润总额由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三部分组成。营业利润(即销售利润)为营业收入减去营业成本、期间费用(指进货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与各种流转税和附加税费后的余额;投资净收益为企业对外投资收益减去投资损失后的余额;营业外收支净额为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余额。企业的利润按照国家规定做相应的调整后,依法缴纳所得税,然后按下列顺序进行分配:被没收的财物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弥补企业以前年度亏损;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提取公益金;向投资者分配利润。 利润商品价值W扣除C、V及流转税金并加减营业外收支后的余额,它是剩余产品价值的部分转化形式。1998年中国国有工业生产企业利润总额1994年706.05亿元,1995年630.48亿元,1996年368.51亿元,1997年295.72亿元,1998年342.53亿元。净利润1994年440.40亿元,1995年361.77亿元,1996年132.95亿元,1997年53.63亿元,1998年61.23亿元。 利润 利润lirun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是资本家出售商品后得到的价格总额超过其预付资本量的余额。这个余额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 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过程中耗费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构成,即c+v+m。c+v是资本家的所费资本,是商品的成本价格。如果用k表示成本价格,商品价值就是k+m。剩余价值本来是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但这时它表现为价格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因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在资本家看来,这个价值增加额不仅是由所费资本带来的,而且是由全部预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在观念上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这时,商品的价值表现为成本价格加利润,即k+p。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使资本各个部分的不同作用,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被掩盖了。 在剩余价值和利润二者的关系中,前者是本质,后者是现象,但它们在量上是相等的。到平均利润率形成之后,利润的多少仅仅同资本的多少成比例关系,而同劳动量的多少不发生比例关系。这样,就造成利润是资本的产物,与劳动无关的假象,进一步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关系。 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利润包括产业资本家获得的产业利润和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随着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除了使用自有资本之外,还大量使用借入资本。借贷资本对职能资本所起的作用在日益增大。由于使用借入资本要支付利息,所以产业利润或商业利润又会在量上分割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在农业中,由于存在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农业中的超额利润转化为大土地所有者占有的地租。所以,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 国民收入的分配 平均利润 ☛ 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在出售商品后所得到的超过预付资本的余额。是可变资本的产物。由于在形式上表现为是垫支的全部资本产生的,故在资本家的观念上被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而转化为利润。
利润见“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利润”。 利润 ☚ 投标书 利润分配表 ☛ 利润在社会主义社会,是指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成本、销售税金后的纯收入,是劳动者提供给社会支配的那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利润属于商品经济范畴,是剩余产品的转化形式。利润的多少,取决于劳动者提供剩余劳动的多少和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企业生产所得的产品在价值上超过生产中所消耗物品和劳务的那部分,构成剩余产品,用货币表现就是利润。在实际工作中,我国社会主义企业利润通常指利润总额。利润是衡量和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最终成果的综合性指标,它反映了所得和所费、产出和投入的全部成果,用利润指标考核企业,可以总括地了解企业经营活动情况,促使企业改善经营管理。社会主义企业利润是社会主义劳动者为满足全社会共同需要所创造的纯收入的一部分。它反映的是劳动人民内部的互助合作关系,反映的是生产劳动者对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利益的贡献。 在资本主义社会,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来源于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从而掩盖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利润Profit❶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其实质是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剩余价值被看做全部资本的产物时,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❷社会主义企业出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成本和缴纳税金后的纯收入,是社会主义积累的主要来源。与资本主义的利润不同,它与企业交纳的税金一起构成企业的盈利,即劳动者为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反映的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利润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利润是指剩余价值的一种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利润的来源本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但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看做是他所预付的全部资本(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带来的。在数量上,利润表现为商品销售收入超过其成本的余额。利润概念掩盖了其真实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利润率,又称“资本利润率”、“资金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或利润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在现代经济学和人们日常活动中,从数量关系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也使用“利润”这一概念,同样也使用“利润率”(“资本利润率”或“资金利润率”)这一概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也必须不断提高企业全部预付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强自身的盈利能力。在微观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中,利润被区分为“经济利润”和“会计利润”。参见“经济利润”。 利润(1)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之一,资本家在销售商品后所获得的超过成本价格的余额。这个余额来源于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资本的产物时,它就转化为利润。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2)社会主义企业按照国家规定的价格出售商品的收入,扣除成本和缴纳税金后的纯收入,通常也称为利润。是社会主义积累的主要来源。与资本主义的利润根本不同,它是劳动者提供给社会支配的那部分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反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企业的利润是衡量企业活动成果的综合性指标。 利润 利润对利润定义有多种:(1)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只是: 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的,而利润则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正因为利润本质上是剩余价值,只是在观念上表现为整个预付资本的产儿,所以马克思便把利润称之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2) 利润被定义为一个厂商(或一种经济)的总收入和它的总成本之间的差额,因而从总销售额中去掉全部开支(工资、薪金、租金、原料和燃料、利息、货物税以及其他费用),剩下来的被称之为利润。 ☚ 利息 利润率 ☛ 利润 利润会计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它是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实现的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企业利润包括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和支出、所得税等。营业利润加上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减去营业外支出后的数额又称利润总额;利润总额减去所得税后的数额即为企业的净利润。 ☚ 利润总额 本年利润 ☛ 利润 利润Profit经济学中关于利润来源和意义的争论涉及到对市场经济或资本主义经济的性质的不同看法和理论的基本假设。经济学中关于利润理论的两种主要的、相互对立的观点是古典学派的剩余理论和新古典学派的边际生产力论。 1.新古典理论 新古典理论对利润的解释是基于生产函数的技术关系。在马歇尔 (1965) 的理论中,利润 (利息) 是一笔固定设备或资本品的租金(准租金)。克拉克 (1959) 则把马歇尔的理论一般化,得出利润来自于资本 (资本品) 的边际生产力。根据新古典的生产函数所得到的资源配置定理,作为资本边际生产率的利润所表示的资本的稀缺性价格将是资源最有效配置的指数。值得提到的是庞巴维克采用生产时期来解释利润的产生,即利润来自于迂回生产的报酬,假设生产时期越长,生产率越高,从而利润是推迟消费的报酬或时间的贴现率。这种对利润的时际均衡的解释是新古典储蓄、投资理论或资本积累理论的基础。 新古典的利润和资本积累理论在解释现实时遇到了困难。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程式化事实表明,随着稳定的经济增长,资本劳动比率一直以稳定的比率提高,而资本产出比率却保持不变,利润率和收入在工资与利润之间分配的比率也保持不变 (Kaldor,1978)。这些事实与作为新古典利润的主要命题的资本劳动比率和资本产出比率的正相关是对立的。新古典理论对这些事实的解释不得不求助于中性技术进步的假设,而现实中的技术进步不可能是中性的,而是极不规则的,并且并不存在线性的恩格尔曲线使异质的产品得以加总。 2.古典理论 与新古典理论相对立,在古典学派理论中,利润是总产出减去工资后的一种剩余,利润由为工人垫付工资和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获得。斯密 (1972)认为,除非得到利润,资本家决不会为工人垫付工资和生产资料。马克思(1975) 的剩余价值理论更明确地表明了这一利润理论的逻辑推论,即,经济中的全部产出是由劳动所生产的,那么,资本家的利润来自于对工人劳动产品的扣除,即剩余价值。虽然在讨论利润率和生产价格时涉及到存量与流量的关系这一复杂问题,但马克思的基本定理,即利润总量将等于剩余价值总量突出地表明了利润的性质。斯拉法 (1962) 重新表述了古典剩余理论的命题: 假定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关系和各部门存在统一的利润率,给定生产中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可以采用外生给定的利润率 (或工资率) 来决定相对价格,而采用新古典的技术分析则会导致“技术再转辙” 的逻辑矛盾。在这一推论中,如果存在一种“自然利润率”,则生产条件的变动或技术变动只是使相对价格、特别是资本的价值发生变动,相对价格是受利润率所支配的,而不是技术关系所决定的。 3.利润与资本积累和有效需求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利润来自于垄断竞争,资本家(或企业家)基于他的信息或对新技术的垄断,使用一笔货币按照现行的市场价格雇用劳动和购买生产资料,然后使用新的技术生产产品,如果他的产品价格超过了生产成本或他的生产率比以前更高,他将获得利润。这里的货币或资本仅仅是一种信用关系,如果长期的合同关系能够被保持,货币是不必要的,资本的意义就在于,它是资本家(企业家) 为获取利润而组织生产的一种抵押。因此,企业家的投资并不被“实物”的储蓄所限制,而只是受到以资本存量的抵押为基础的银行的信用 (货币) 创造的限制。另一方面,投资的含义将只是雇用劳动,只要我们延长生产时期,资本存量将被转化为劳动流量。因此,如果假设充分就业,投资将只是提高工资率。假定存在一个自然利润率,当预期的利润率高于自然利润率,投资将增加,当预期的利润率低于自然利润率,投资将减少。如果把上述假设或对现实的描述与资本积累或社会再生产联系起来,将能够解释卡尔多 (Kaldor,1978) 的程式化事实。 这里的关键是,如马克思 (1975) 所表明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并不是为了消费,而是为了利润,竞争将迫使资本家把他的利润用于资本积累。这种利润和积累起来的资本财富可以表示人们的成功和社会地位。从这一点可以得到不同于新古典的时间偏好的消费函数,而是古典经济学家讨论资本积累的假设,即假设利润全部用于积累。这一假设与凯恩斯 (1963)表述的消费函数的假设和现实经验中消费函数的稳定性是相近的。 当假设资本家并不消费,这里将缺少一笔收入来购买代表资本家利润的产品,从而资本家的利润将不能实现。马尔萨斯提出了这个问题,认为只有地主的非生产性消费才能使资本家的利润得以实现或保持有效需求 (马尔萨斯,1962)。像今天所认识到的,马尔萨斯的问题能够通过投资来解决,总需求由消费和投资两部分组成。然而,是否在给定的投资条件下能够保持一定的利润率呢?使用李嘉图的谷物模型,即这里只有一种产品,资本家的投资只是使用谷物资本雇用劳动。如果资本家并不消费,所有的利润都用于投资,假设经济处于充分就业,投资将意味着提高工资率。这里,供给和需求的原理是有用的,投资的增加将提高对劳动的需求,从而竞争将提高工资率,因此,如果没有技术进步,利润率将下降到零。在这个模型中,利润率将被技术进步的速度所决定。当技术发明或技术进步的速度是不规则的时候,稳定的增长率和利润率是不可能保持的。问题在于,给定消费倾向或使用全部利润用于储蓄和工人的工资用于消费的假设,如何保持稳定的利润率以与卡尔多的程式化事实相一致。这个问题在单一产品模型中是难以解决的,理由是不规则的技术变动。 4.利润率、有效需求与相对价格 让我们在模型中引入另一种产品,称为机器,这里将存在机器对谷物的相对价格。机器的生产可能是按照新古典的迂回生产和时间偏好或古典学派的剩余和统一的利润率来进行的,但这些与我们的问题无关。这里,重要的问题是加入的机器如何影响有效需求。一旦机器被引入,资本家的投资不仅能够用于雇用劳动,而且可以用于购买和生产机器。为了简化,我们只考虑一个生产时期,这里只有机器的生产而没有机器的使用。资本家雇用劳动生产机器,总产出由谷物和机器两部分构成。由于这里存在着机器对谷物的相对价格,总收入和利润将由相对价格所决定。在这一模型中,只要相对价格是完全可变的,有效需求或一定的利润率问题将得到解决,即只要机器的价格足够高(或低),一定的利润率总是能够实现而不受技术进步的限制。这样,给定投资和技术,这里将有惟一的一套相对价格与一定的利润率相吻合,如果给定利润率,相对价格将被技术关系所决定。因此,相对价格、特别是资本存量价值的变动是保证有效需求和均衡的关键。 斯拉法的模型表明了这种相对价格的决定: 给定投入—产出的技术关系,当利润率被给定,相对价格将被决定,资本品的相对价格也将被同时决定。这一价格决定理论是与罗宾逊 (J. Robinson,1962) 和卡尔多 (Kaldor,1956)所建立的剑桥增长模型相一致的,这一模型可以在稳定状态假设下得到卡尔多所表明的程式化事实,但仍需要中性技术进步的假设。上述分析可以表明,只要相对价格和资本存量的价值是完全可变的,以稳定的利润率为基础的卡尔多的程式化事实将不依赖于技术关系。新古典理论以技术关系为基础的利润理论和价值、分配理论并不能解释现实,因为它不能表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利润这一最本质概念的性质。 ☚ 地租 利息 ☛ 利润 利润profit利润一般被定义为企业的总收益超过总成本以上的余额。经济理论曾经认为利润是对资本所有权的报酬和对企业家的报酬。当所有权与企业经营相融合时,例如在一个单人业主的企业,这种观点确实具有某种意义。然而对于资本所有权与经营权已经分离的大多数现代厂商,这种理论便不大适合了,因为这时需要划分归于资本所有权的收入与归于管理者的收入,而这是困难的。在实际会计核算中,通常将归于外借资本的收益叫作利息,而自有资本的收益则叫作利润。在资本所有者同时从事经营管理的场合,他们的管理劳务的价值通常被包括在利润中。当资本与劳动市场具有完全性时,在均衡条件下资本的收益 (经过对风险作调整之后) 将等于市场利息率,经营者的管理劳动的收入(经过对风险作调整之后) 将等于他们在其他行业服务的机会成本。这意味着在均衡状态下利润似乎不复存在,利润仅仅是与非均衡或动态变化相联系的一种现象,即它或者起因于市场垄断,或者来源于技术创新。 由上可见,根据现代厂商的会计核算实践,很难按照利润的归属来准确地把握利润这一收入范畴。所以,理论经济学一般都是采用抽象的方法来考察利润。首先,将利润定义为企业总收益超过总成本以上的余额,随后又将利润区分为正常利润与超额利润两大类。根据正常利润是否被纳入总成本之中,超额利润既可能等于也可能小于总收益与总成本之差额。正常利润在量上将等于利息和企业家的工资,至于超额利润则在长期竞争均衡条件下将趋于消失。 ☚ 自然利息率与市场利息率 正常利润 ☛ 利润 利润profit从产品的销售中得到的收益与生产这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用等式表示为:利润=收益-成本 厂商成本包括劳动、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机器和厂房这些资本品,劳动成本指厂商支付给它所雇佣的工人和经理们的费用,其他投入成本指该厂商从别的厂商那里购买的任何供给品的花费。此外,经济学中所论及的成本往往是机会成本,因而成本中也包含厂商使用自有资源的成本。收益指销售的产品数量与价格的总和。 ☚ 边际收益 利润最大化 ☛ 利润 利润企业在一定时期全部经营结果所获得的纯收入,即企业销售收入扣除成本和税金后所余的部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企业利润则是生产部门劳动者所创造剩余产品的货币表现; 是社会主义积累的主要源泉。工业企业利润由产品销售利润和其他销售利润扣减固定及流动资金占用费,再加减营业外收支等所形成。商业企业利润是由商品销售毛利扣减商品流通费和销售税金,加附营业务净收入,再加减营业外收支所形成。企业实现的利润,建国以来先后采取全额上交、利润留成、以税代利、利改税等形式进行分配。考核利润情况的指标有: 
☚ 社会主义成本 社会主义利润 ☛ 利润profit
利润profit 利润profit 纳税后~profits after tax/纳税前~ profits before tax/~额percentage of profits;amount of profit/~分成profit (or gain)sharing/~分配格局pattern of profit distribution/~分享安排profits pool/~缩减profit squeeze /~挂帅put profit in command;take profit as the primary motivation/~留存profit retention /~率profit margin;profit rate;rate of returns/~税profits tax/~提成draw a proportionate bonus or commission from total profit/~转移profit shifting/~资本化capitalization of profi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