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初入淮河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初入淮河 初入淮河宋组诗名。七绝。杨万里作。见《诚斋集》卷二七。淳熙十六年(1189)冬,金国遣裴满、余庆等为使来宋朝互贺新年,杨万里奉派为接伴金国贺正旦使,这组诗即他进入淮河后触景伤怀而作。共四首,第一首更为著名。诗云:“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前二句写此番奉命迎接金使的路线,表明入淮后便心意不适。后二句点出缘由。原来北宋时,两国以桑乾河为界,那时使者“年年相送桑乾上”,而今国界竟移到淮河。诗人遥望中原,感慨系之! 语似轻松,心情沉重。全诗叙述和婉,怨而不怒,题旨显豁,语言平浅。清潘定桂《读杨诚斋诗集九首》(其二)云:“试读渡淮诸健句,何曾一饭忘金堤!”(《楚庭耆旧遗诗》后集)高度评价诗人的爱国肝胆。 ☚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游园不值 ☛ 《初入淮河》 七言绝句。杨万里作于淳熙十六年(1189)。共四首, “船离洪泽岸头沙”是第一首。这年冬,金派遣使臣来贺明年正旦。诗人时任秘书监,奉命接待金使。淮河是宋、金分界线。诗人北行,写下这组诗。首句写由洪泽出发,接着抒发初入淮河的恶劣情绪。最后抒发感叹。诗中前一句写眼前事、眼前景,后二句一转一合,寓深意于比喻之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初入淮河杨万里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南宋在符离之败后,与金国签定了比绍兴和议更为屈辱的隆兴和议,划定东起淮河西至大散关一线为国界。淳熙十六年(1189)冬,杨万里奉命去迎接金廷派来的贺正使,此诗系四绝句之一,写初入淮河屈辱抑郁的心情。 洪泽湖在江苏西部,自北宋开水道以达于淮河,遂为漕运要道。“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二句言才离洪泽,便入淮河,这是“缩地法”式的夸张,给人以一种空间上的窘迫压抑之感。作为臣伏于金的南宋王朝的使者,不免有见人矮三分的屈辱感。诗中把这种潜意识中深沉的感觉用“意不佳”三字轻轻表过,使人读后觉得措语虽轻,份量却重。这里“人到淮河”的人,似乎不仅仅特指作者个人,还有泛指国人的意味。其所以“意不佳”,是因为金瓯残破而收拾无望,陆游《醉歌》说得很直截:“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洛”,杨万里此诗则换了曲折委婉的说法:“何必桑干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桑干即永定河上游,在今山西北部,河北的西北部,在唐代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接处,唐人每视同边塞(雍陶《渡桑干水》“南客岂曾谙塞北”)。而在南宋,边境线已南移何啻千里,淮河中流以北,便属异域,别说桑干河了。诗句本刘禹锡《和令狐相公别牡丹》:“莫道两京非远别,春明门外即天涯”,写出心理上的咫尺天涯之感,但只是伤离别,杨万里则从淮河想到桑干,大有国事不堪回首的感慨。 此诗用意十分,下语三分,举重若轻,措辞微婉,耐人寻味。 初入淮河〔1〕淳熙十六年,金国派使者到临安贺新年,杨万里时任秘书监,负责接待,并伴同来使往金国回贺。这首绝句作于北行进入金国占领的原宋国领土之后。原作四首,选第四首。 〔2〕空谈:指谈论北伐收复中原的空话。王人:皇帝的使者,作者自指。 这首绝句写中原父老不堪忍受异族统治,心向南宋,盼望恢复。“莫空谈”,写出朝廷主和,北伐不过是空谈而已。又以鸿雁作反比,中原遗老不如鸿雁能一年一度回到江南,寓不尽之意于言外,语婉微讽,怨而不怒,语言平易,如脱口而出,表现出“诚斋体”的特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