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创造教育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创造教育论 创造教育论艺术教育思想之一。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强调主体性艺术创造及其积极教育功能的艺术教育理论。艺术创造是艺术家依据自己的意图,同时运用一定的艺术形式,将得自客观世界的表象加以改造或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新的世界。因此,艺术创造是由主体、客体和表现形式三个因素构成的。然而,当人们按照古代以来的摹仿学说看待艺术时,客体常被看作主导的因素,艺术创造的主体性并不突出。而近现代的表现理论则突出地强调了艺术创造中主体的主导地位,并把艺术看作是人类精神、文化领域中的典型的创造性活动。自从康德等18世纪哲学家提出天才是艺术家的创造功能而为创造教育论奠定了最初的理论基础以后,创造教育思想在19世纪得到较快的发展。至本世纪60年代左右,达到了全世界普遍关注的状态。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人的创造性是现代人才的基本特征,主动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现代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由于艺术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紧密联系,艺术教育的功能被提到新的高度。现代艺术教育应当为开发人的创造性资源而服务,创造性的启迪和发挥,已成为现代艺术教育的首要任务。在这种前提下,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家认为,实行从小学到大学系统的美术普及教育,使其作为创造教育的手段之一,将在造就未来人才的事业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 情操教育论 能力教育论 ☛ 创造教育论 创造教育论Chuangzao jiaoyulun艺术教育思想之一。是强调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的创造性和将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开发创造性人才资源的教育手段的艺术教育理论。创造教育论是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艺术教育思想。其理论基础是:现代社会竞争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性和开拓型的人才。人才资源是现代社会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主动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人才的最有价值的才能。现代教育的一切手段应为培养有高度创造性的人才服务。在学校所设的学科中,唯有美术最能发挥和培养人的创造性功能。艺术表现是由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构成的,现代艺术理论突出艺术创造中主体的主导地位,艺术思维与创造思维的密切联系,使艺术成为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中典型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早在文艺复兴以前,神学统治束缚了人们的思想,艺术的表现基于自然模仿学说,没有注意艺术创造中人的主导地位。自文艺复兴达·芬奇的科学艺术论始,于康德的天才论,为艺术创造性理论铺下了最初的基石。最早将艺术教育视为创造教育是在19世纪末,当时的艺术教育运动中反对机械主义和技术主义支配一切的思想,提出通过艺术教育恢复人是创造的主体的积极主张,可谓是创造教育论的萌芽。到20世纪初,随着现代派艺术的兴盛,德累斯顿纳提出应以具有创造力的艺术作为教育的原理。从此,“创造教育”思想首先在德国的缪斯运动的一部分理论中有所体现,并在包豪森美术学院的“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口号的影响下,创造教育逐渐受到重视,形成“创造教育论”。近代,以美国为中心发展了创造教育论,并受到日、英、法等发达国家的重视。1957年美国召开了“创造性艺术教育会议”,更推动了创造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蓬勃发展。1984年隶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美术教育协会召开题为“社会文化变革的挑战与创造性教育”的国际会议,参加会议的近二千名学者曾集中讨论过“发展中国家对创造教育的选择”的议题。此后,“创造教育论”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也是在此次会议之后,由郑洞天撰文介绍成为目前艺术教育的重要的指导思想之一。 ☚ 情操教育论 能力教育论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