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革命根据地, 完善根据地制度
邓小平在土地革命期间赴广西南宁工作的时间里,主要领导了土地革命和建立革命政权的工作。在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地区,领导开创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在红七军向中央苏区的转移途中,又在江西崇义县组织并建立了县级、区级红色政权,同时组建地方武装,发展各级党组织,开办党员训练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抗日战争时期,他坚定地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同刘伯承一道指挥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始终把创建和发展抗日根据地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共同领导开创了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成为当时八路军在华北创建的四块根据地中最大的一块。
在开辟根据地的长期斗争中,邓小平总结了斗争的实践经验,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讲话和文章,提出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根据地建设的大政方针和科学理论。他认为根据地建设应做到:
❶要重视建立和发展根据地的人民武装。在开创左、右江根据地时,他要求县设赤卫大队、区设赤卫中队、村设赤卫小队、城镇设工人赤卫队。在抗日战争时期,为广泛地开展群众性的游击战,进行反 “扫荡”、反 “蚕食”和保卫根据地的斗争,邓小平要求: “人民武装主要是民兵的建设,打下了群众性游击战争的基础,两年来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战斗能力,起了很大的作用。”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7页)要公开组织武装、组织游击队,加强地方兵团和游击队的建设,要有绝对的数量优势,培养坚强的战斗力,要有比正规军更为灵活的战术指导。在部队带入大别山后,他又进一步提出一个区要有一个连,一个县要有一个大队。在发展地方武装时,要尽量从敌人手里夺取武器,并尽可能吸收那些同情我们的国民党军官和无党派军官加入我军,给予特殊的优待,以增强我军的力量,加快我军的建设。
❷根据地的政权组织要实行 “三三制”。邓小平指出 “三三制政权的实质是民主。” (《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8页)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民意机关,共产党员占1/3,进步势力占1/3,中间势力占1/3。
❸要注意广泛、充分地动员民众参军参战。邓小平在创建根据地,指导革命战争中,一贯重视依靠人民群众,广泛发动民众,进行人民战争。他指出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技术而是人力。如果轻视民意,压迫民众,就不可能依靠人民的力量来克服抗战中在人力、物力、财力等等方面的诸多困难,也就谈不上取得战争的胜利。他还认为战争的战胜不但要归功于正规军的努力,而且还要归功于普通的民众游击战争的展开。邓小平的人民战争理论是建立在 “兵民是胜利之本” 这一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的。
❹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他指出,为了对敌斗争,必须开展经济建设。敌后的经济建设包含着对敌开展经济斗争和开展根据地经济建设两个方面的内容。我们的各种具体的经济政策都是为了这两个方面而制定的。
❺正确处理武装、政权、群众团体和党四种力量的关系,巩固、扩大、发展革命根据地。根据地是否巩固,是否健全的决定因素就是武装、政权、群众、党这四种力量是否健全。邓小平科学地阐明了这四种力量的辩证关系,要求这四种力量密切配合。他指出: 党在这四种力量中居于核心地位,起领导作用; 武装的责任是保卫根据地; 政权的责任是服从党的政治路线和政策的领导; 群众团体在党的政治领导下,独立的去进行发动、组织与教育群众的工作; 引导群众执行政府的革命法令,号召群众参加与拥护革命军队。只有这几种力量密切配合与联系才能达到爱护根据地,建设根据地,顽强地保卫根据地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