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zé❶即,就。元稹《估客乐》:估客无住着,有利身则行。无名氏《天竺国胡僧念珠》:若非月下滴秋露,则是井底圆春冰。 ❷即使,虽。杜甫《别蔡十四著作》:天地则疮痍,朝廷多正臣。杜甫《喜晴》:丈夫则带甲,妇女终在家。 ❸如果。刘禹锡《李贾二大谏拜命后寄》:则知天子明如日,肯放淮南高卧人? ❹效法。武则天《唐明堂乐章·外办将出》:宏规则天地,神用叶陶钧。 则zé❶犹即也;就也。李端《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诗:“途穷别~悲,何必天涯去。”言别即是悲,不必天涯之远也。元稹《估客乐》诗:“估客无住着,有利身~行。”则一作即。则行,即行也。白居易《金銮子晬日》诗:“若无夭折患,~有婚嫁牵。”则有,即有也;与上句若无相应。《全唐诗》无名氏《天竺国胡僧念珠》诗:“若非月下滴秋露,~是井底圆春冰。”则是,即是也;与上句若非相应。《草堂诗馀》秦少游《桃源忆故人》词:“羞见枕衾鸳凤,闷~和衣拥。”汲古阁本《淮海词》,闷则作闷即。《乐府雅词》徐师川《鹧鸪天》词:“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酒边。”《花庵词选》作“即酒边”。则与即同义也。《救孝子》剧一:“道不的个公子登筵,不醉即饱;武夫临阵,不死~伤。”则与即互文也。《虎头牌》剧一:“俺侄儿去了也,~今日往渤海搬取家小走一遭去。”则今日,即今日也。《冻苏秦》剧三:“正末云:‘那里是张丞相的住宅?’张千云:‘~这个门楼便是。’正末云:‘哥哥!你在这里做甚么勾当?’张千云:‘~我便是丞相爷把门的叫做张千。’”此犹云即此便是,即我便是也。把门一语,紧跟上文门楼之门字而来,意言把守此门楼之门者即我便是也。《魔合罗》剧二:“也不昨宵,~是今朝,被风寒暑湿吹着。”则是,就是也。《黑旋风》剧四:“休言语,但开口,脖子上~一刀。”则一刀,言就一刀杀你也。《三战吕布》剧楔子:“你真个不与我,我~一枪。”则一枪,言就一枪刺你也。《昊天塔》剧二:“你若不说,劈了你这颗狗头来,我~一斧。”则一斧,言就一斧劈你也。《老生儿》剧三:“卜儿云:‘孩儿也!你为甚么不穿些好衣服?’旦儿云:‘~这般罢波!’”犹云就这般罢。《朱砂担》剧四:“望上圣可怜见,我与他看经礼忏,请高僧大德,超度他生天,你~饶了我罢!”犹云就饶了我罢。《冻苏秦》剧二:“孛老云:‘你出去!你出去!’正末云:‘您孩儿出去~便了也。’”犹云孩儿出去就算啦,口虽顺其言而心怀不服。《神奴儿》剧一:“你恼怎的?我~依着你。”犹云我就依着你。《老生儿》剧楔子:“卜儿云:‘不与他二百两,我则与他一百两。’正末云:‘依着你,~与他一百两罢。’”上则字与只同,下则字为就字义,犹云就与他一百两罢。
❷犹即使也;就使也;亦犹虽也。凡文笔作开合之势者,其上句所用之则字,可作虽字解。杜甫《别蔡十四著作》诗:“天地~疮痍,朝廷多正臣。”则疮痍,犹云虽疮痍也。又《喜晴》诗:“丈夫~带甲,妇女终在家。”则带甲,言虽带甲而出征也。又《槐叶冷淘》诗:“献芹~小小,荐藻明区区。”则小小,虽小小也。杨万里《送张倅》诗:“捕逐虎豹公~老,坐运筹策公尚少。”则老,虽老也,与下句尚字相应。谢逸《柳梢青》词:“后回来~须来,便去也如何去得。无限离情,无穷江水,无边山色。”则须来,虽须来也。李弥逊《声声慢》词《咏木犀》:“花儿大~不大,有许多潇洒清奇。”则不大,虽不大也。李甲《帝台春》词:“拚~而今已拚了,忘则今生怎忘得?”则已拚,虽已拚也。下则字作但字解,见本条之四。《花草粹编》一唐无名氏《醉公子》词:“醉~从他醉,还胜独睡时。”则从他,犹云虽任他也。《金钱记》剧三:“害~害,甘心儿为他僝僽。”言病虽病,也甘心为他病也。《太平乐府》八乔梦符《一枝花》套《杂情》:“小~小,心肠儿到狡猾,显出些情杂。”则小,虽小也。情杂,负心或薄幸之义。《西厢》三之二:“小~小,心肠儿转关。”义同上。《雍熙乐府》一《醉花阴》套《禄山戏杨妃》:“这厮也蠢~蠢,到大如皇帝福。”则蠢,虽蠢也。《举案齐眉》剧二:“你悔~悔,咱须是百年恩;你恼~恼,咱须是两意肯。”则悔,虽悔也;则恼,虽恼也。《乐府阳春白雪》前三关汉卿小令《沉醉东风》:“害~害,何曾惯;瘦~瘦,不似今番。”言往日虽病,而似今番之病则未曾;往日虽瘦,而似今番之瘦则未曾也。《北词广正谱》十六《越调》《耍三台》《不伏老》杂剧:“老~老,老不了咱年纪;老~老,老不了我擎天柱石;老~老,老不了我虎略龙韬;老~老,老不了我妙策神机;老~老,老不了我一片忠心贯白日;老~老,尚兀自万夫难敌;老~老,添了些雪鬓霜髯,那些个驼腰曲脊。”凡云老则老,皆犹云老虽老也。《认金梳》剧一:“我说则说,这关节。待不说,怎拦遮。说则说,凶徒命可兀的合该灭;我说~说,心中悲切痛伤嗟;说~说,我孤寒无靠倚;说~说,儿可也莫要心别。说则说,这人心毒害,他将你子母暗摧折。”凡六用说则说,除首次两句及末句作说就说解,中间三句皆犹云说虽说也。按剧情,陈都知杀安英而夺其妻,并欲杀其遗孤安礼,由霍王氏收养,始得成人。此为霍王氏告安礼语,盖恐其认生母而弃己也。
❸与只同;祇也(“只”原是“祇”字的简写,跟语气词的“母也天只!不谅人只”的“只”字不同。宋人的诗文里已把“祇”简写成“只”)。限量辞。吴泳《摸鱼儿》词:“收听取,这气象精神,~要人来做。”则要,只要也。《草堂诗馀》僧仲殊《金菊对芙蓉》词《桂花》:“花~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则一名,只一名也。《争报恩》剧二:“我可也万千事不折证,~我这心儿里忍耐。遮莫他翻过天来,则你那动人情四般儿不爱:我可也不殢酒;不贪财;我不争气;不放歹。”又:“你~道我不肯将门开,多管是你壁听在这窗儿外。”又:“他两个数次寻我的不是,~怕久后落在他勾中,你~是早些来救我。”又:“俺这官府中~要你从实的取责,不要你当厅抵赖。” 武汉臣《老生儿》的“钱也!~被你送了老夫也”,秦简夫《东堂老》的“这项货紧,~怕着人买将去了”,《元曲选》中各剧之曲文白文中,凡只字多数均作则字。刘克庄《贺新郎》词:“恰近洛人修禊节,莫惜飞觞临水,怕~怕追锋征起。”则怕,只怕也。方岳《哨遍》词:“恐古时月与今人异,恨~恨今人不千岁。但见今冰轮如洗,阿谁曾自古看到隋唐世。”则恨,只恨也。《冻苏秦》剧三:“我喜~喜一盏琼花酿;恨~恨十分他这个冰雪般凉。”义同上。《乐府阳春白雪》前三关汉卿小令《沉醉东风》:“忧~忧,鸾孤凤单;愁~愁,月缺花残。为~为,俏冤家;害则害,何曾惯;瘦则瘦,不似今番。恨~恨,孤帏绣衾寒;怕~怕,黄昏到晚。”除害则害、瘦则瘦两则字应作虽字解外,余五则字皆只字也。又见“不则”“则不”。 按“则”之“只”义,从宋人话本和元曲里,可以看到两种情况:凡“只”字都写成“则”字;只、则两字互用,同时出现,不以为嫌。如《碾玉观音》 “将来也只是献与官员府第”“崔宁叉着手只应得诺”等写作“只”; “不则一日”“不则一番”“则听得街上闹吵吵”“崔宁又则应得诺”等写作“则”。元曲中,如杨显之《潇湘雨》剧四《端正好》“雨如倾,敢则是风如扇”《滚绣球》“则俺这两般儿景物凄然”“我只见雨淋淋写出潇湘景,更和这云淡淡妆成水墨天,只落的两泪涟涟”等。
❹与只同;但也。转折辞。李甲《帝台春》词:“拚则而今已拚了,忘~今生怎忘得。”上则字作虽字解,下则字作但字解。言虽一时拚舍,但终不能忘情也。《西厢》一之一:“且休题眼角留情处;~这脚踪儿将心事传。”言但这脚踪已传将心事也。涵芬本《单刀会》剧四:“俺哥哥合情受汉家基业,~你这东吴国的孙权,和俺刘家却是甚枝叶?”言但是你们姓孙的与我刘家有甚宗亲关系也;意言荆州本是刘家旧物,你东吴是别姓,不能索取也。《谢金吾》剧四:“便不合离边关,到帝都;便不合将谢家十七口一时屠。~俺个官家怎不看功劳簿,纵有那弥天罪,也准赎。”言但君王怎不看功劳簿也。《荐福碑》剧三:“千里而来,早~不兴阑了子猷访戴。干赔了对践红尘踏路的芒鞋。~俺那守饶州范学士,故人安在。”言但不见故人范学士也。《丽春堂》剧二:“你的是无价宝;~我的也不是无名器。”言但我的也不坏也。《西厢》三楔子:“说道张生好生病重,~俺姐姐也不弱。”言但是莺莺之病也不弱于张生也。《赵礼让肥》剧三:“我是个杀人放火搊搜汉,~他这孝心肠感动我这铁心肠。”言但为他孝心所感动也。《梧桐叶》剧一:“虽是坐享富贵,~夫妇分离,不知音耗,这烦恼如之奈何!”言但夫妇分离无音耗,不胜烦恼也。《留鞋记》剧一:“姐姐!我说便说了,~没个媒人,怎生是好?”言但无媒人也。又:“姐姐!我去便去,~是把什么做定礼那?”则是即但是。《潇湘雨》剧一:“得一官半职回来,改换家门,~是休忘了我的思念。”义同上。
❺犹作也;做也。杨万里《过乐平县》诗:“笋蕨都无且~休,菜无半叶也堪羞。”则休,犹云作休或作罢。吕滨老《二郎神》词:“过了莺花休~问,风共月一时闲却。”则问,犹云作问。《花草粹编》七徐渊子《一剪梅》词:“道学从来不~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不则声,犹云不做声。《朱砂担》剧二:“你自睡去,我拽上这门,插上这锁。你但~声,我就杀了你。”义同上。又见“则剧”“则甚”。
❻语助辞,与者同。《贬黄州》剧一:“近闻又生怨谤,妄斥朝廷,未知真伪,左右!唤御史台来,朕问取~。”又四:“来到朝外,只索进见驾~。”又:“卿离朕数年,远居南服,颇觉辛苦,可也想朕来不曾,你试说一遍~。”《云窗梦》剧四:“早来到也,咱见相公去~。”又:“小生来到府前,须索过去~。” 则 则❶即,就。李端《冬夜与故友聚送吉校书》: “途穷别则悲,何必天涯去。”此言别即是悲,不必天涯之远。 ❷即使,就使,虽。杜甫《别蔡十四著作》:“天地则疮痍,朝廷多正臣。”则疮痍,犹云虽疮痍。 ❸只。方岳《哨遍》:“恐古时月与今人异,恨则恨今人不千岁。” ❹作,做。徐渊子《一剪梅》:“道学从来不则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不则声犹言不做声。 ❺语助词,与者同。《贬黄州》剧四:“来到朝外,只索进见驾则。” ☚ 后 重 ☛ 则 则❶即。徐俯《鹧鸪天》(七泽三湘碧草连):“朝廷若觅元真子,不在云边则酒边。”吕渭老《好事近》(心事已成空):“晓来枝上语绵蛮,应悔向来错。看则绿阴青子,却恓惶无托。” ❷作。徐似道《一剪梅》(道学从来不则声):“道学从来不则声。行也东铭,坐也西铭。” ❸虽。吕渭老《好事近》(世事莫牵萦):“有则有个泼心儿,不敢被利名啜。却待两手分付,与风花雪月。” ❹且。欧阳修《迎春乐》(薄纱衫子裙腰匝):“良夜永,幽期欢则洽。约重会,玉纤频插。” ☚ 吃紧处 则个 ☛ 则 则zé(1)转折词。如云“但”。曾揆《谒金门》:“去则如今已去,忆则如何不忆。明日到家应记得,寄书回雁翼。” (4-2477)上“则”字作“虽”解。首二句谓虽然如今已去,但终不能忘情。李甲《帝台春》:“拚则而今已拚了,忘则怎生便忘的?又还问鳞鸿,试重寻消息。”(1-490) (2)如云“只”,无名氏《失调名》:“喜则喜,得入手。愁则愁,不长久。忻则忻,我两个厮守。怕则怕,人来破斗。” (5—3663)无名氏《金菊对芙蓉》:“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夭白娇黄。”(5-3743) (3)虽然或即使。谢逸《柳梢青·离别》:“后回来则须来,便去也、如何去得。”(2—652)李弥逊《声声慢·木犀》:“一朵才开,人家十里须知。花儿大则不大,有许多、潇洒清奇。”(2—1051)吕渭老《好事近》:“有则有个泼心儿,不敢被利名啜。却待两手分付,与风花雪月。”(2—1134) (4)即,就。徐积《谁学得》:“饱则高歌醉即眠,只知头白不知年。”(1—214)徐经孙《水调歌头·致仕得请》:“寒则拥炉曝背,暖则寻花问柳,乘兴狎沙鸥。”(4—2720) ☚ 造物小儿 则个 ☛ 则 则zé❶准则,法则,榜样。《豳风·伐柯》二章:“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毛《传》:“柯,斧柄也。”郑《笺》:“则,法也。伐柯者必用柯,其大小长短尽取法于柯,所谓不远求也。”《小雅·六月》二章: “比物四骊,闲之维则。”毛《传》:“物,毛物也。则,法也。言先教战,然后用师。” 孔 《疏》:“《夏官·校人》云: ‘凡大祭祀,朝觐会同,毛马而颁之。凡军事,物马而颁之。’注:‘毛马,齐其色;物马,齐其力。’ 比物者、比同力之物。戎车齐力尚强,不取同色。而四骊者虽以齐力为主,亦不厌其同色。无同色者,乃取异毛耳。闲之,是先闲习,故知先教战而后用师也。”王引之《经传释词》:“闲之维则,言闲之有法也。”《大雅·卷阿》五章:“岂弟君子,四方为则。”郑《笺》:“则,法也。王之臣有是乐易之君子,则天下莫不放效以为法。” ❷用如动词,当作榜样,以为法则,效法。《小雅·鹿鸣》二章:“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郑《笺》:“嘉宾之语先王德教甚明,可以示天下之民,使之不愉于礼义,是乃君子所法效,言其贤也。”《大雅·烝民》二章:“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孔《疏》:“此言仲山甫之德如何乎?柔和而美善,维可以为法则。”《鲁颂·泮水》四章:“敬慎威仪,维民之则。”郑《笺》:“则,法也。民之所法效也。” ❸就,连词,表承接关系。《召南·草虫》二章: “亦既觏之,我心则说。” 毛《传》:“说,服也。”王先谦《集疏》:“诗言蕨菜至微,以其可食,尚不惮登山之劳以采之,况善人有益于我甚大,岂可不求见乎?故未见则忧,既见则说也。”《大雅·公刘》二章:“陟则在𪩩, 复降在原。”毛《传》:“𪩩,小山别于大山也。陟,升;降,下也。公刘之相此原地也,由原而升𪩩, 复下在原。 言反覆之, 重居民也。”《大雅·云汉》三章:“旱既大甚,则不可沮。”毛《传》: “沮,止也。”郑《笺》:“旱既不可却止,热气大甚,人皆不堪。”大,tài。 ❹却,连词,表转折关系。《邶风·新台》三章: “鱼网之设,鸿则离之。” 《说文》:“设,施陈也。”《易·序卦传》:“离者,丽也。附著之义。”郑《笺》:“设鱼网者宜得鱼,鸿乃鸟也,反离焉。”《小雅·小旻》二章:“谋之其臧,则具是违。”郑《笺》:“谋之,善者,俱背违之。”《荀子·修身篇》:“小人致乱,而恶人之非己也;致不肖,而欲人之贤己也。谄谀者亲,谏诤者疏,修正为笑,至忠为贼,虽欲无灭亡,得乎哉?” ❺竟,就是,副词。《小雅·十月之交》五章:“曰予不戕,礼则然矣。”郑《笺》:“戕,残也。言皇父既不自知不是,反云我不残败女田业。礼,下供上役,其道当然,言文过也。”《小雅·何人斯》八章: “为鬼为蜮,则不可得。”毛《传》: “蜮,短狐也。”《韩诗》说:“短狐,水神也。”郑《笺》:“使女为鬼为蜮也,则女诚不可得见也。”《大雅·板》五章:“民之方殿屎,则莫我敢葵。”朱熹《集传》:“殿屎,呻吟也。葵,揆也。言民方愁苦呻吟,而莫敢揆度其所以然者,是以至于散乱灭亡。” ❻语助词,犹“的”。《齐风·鸡鸣》一章:“匪鸡则鸣,苍蝇之声。”毛《传》:“苍蝇之声,有似远鸡之鸣。” ❼句末语气词。《小雅·正月》七章:“彼求我则,如不我得。”郑《笺》:“王之始征求我,如恐不得我。”马瑞辰《通释》:“彼求我则,按 ‘则’ 字为句末语助词。” ☚ 屺 刚 ☛ 则读音z·e(ˊ),为e韵目,属e—ie—üe韵部。子德切,入,德韵。 ❶准则;规范;模范。 ❷规则;法则;制度。 ❸效法。 ❹连词。表示因果上的联系;表示时间上的联系。 上一条: 犆 下一条: 則 则《广韵》子德·德;ziāh‖zé副词。 ❶才:病好,~来读bnî hǒ, ziāh lái ták(病好了,才来读书) ❍ 汝讲我~知影lǐ gǒng,gguǎ ziāh zāiynǎ(你说了我才知道)。《诗·小雅·出车》:“既見君子,我心則降。”《孟子·梁惠王下》:“齊人將築薛,吾甚恐,如之何則可?” ❷只;仅:~伸遮尔尔ziāh cūn ziálniâlniâ(仅剩这些而已)。 《荀子·劝学》:“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元·关汉卿《单刀会四》:“俺哥哥合情受漢家基業,則你這東吴國的孫權,和俺劉家却是甚枝葉?” 则則ㄗㄜˊzé二1939①名叔父。闽语。广东澄海。清嘉庆二十年《澄海县志》:「叔曰~。」②动体验;体察。冀鲁官话。山东聊城〖 〗。我跟他过长了,他~出我的脾气儿来了‖我~他半年,知道他是好人。③动腾出;挪移。闽语。广东揭阳〖 〗。我可以~出一间房借伊企起居住。④动侧身。赣语。湖北蒲沂:~到身睏热乎些。⑤量(用于年龄)轮;辆。吴语。上海〖 〗。大一~大十二岁。江苏常州:一~车。⑥量双;顶。吴语。江苏常州:一~鞋。浙江绍兴:一~帐子。⑦副只。吴语。《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许多房奁,尽被官府藉没了,~藏得这物。」又:「府里别无甚事,~是前日王招宣寻一串一百单八颗西珠数珠不见。」⑧副刚刚;方才。闽语。福建厦门〖 〗。~来无久‖到任~三日‖伊写的~好咧‖等甲日暗,伊~倒来等到天黑,他方才回来。⑨副再。闽语。福建厦门〖 〗。做了~行‖看了~借我。⑩连和。吴语。浙江余姚、绍兴。⑪介在;被。吴语。江苏丹阳〖 〗。坐~床里。浙江余姚。⑫助了;着。吴语。上海嘉定〖 〗。天作兴要落雨~。江苏丹阳〖 〗。笑~勿歇‖望~他。江苏江阴:立~比坐~适意‖骑~马寻马。⑬助地、得。吴语。江苏丹阳〖 〗。慢慢~‖避~开。⑭后缀。相当于「子」。吴语。江苏丹阳〖 〗。新娘~‖牙刷~‖学生~‖柿~。   则ze❶准则。成语:“以身作则”。屈原《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彭咸:人名。遗:留下的。)《汉书·贾谊传》:“合散消息,安有常~?”(合散:聚合,分散。消息:消灭生长。息,生长。安有:哪有。) ❷效法。《史记·夏本纪》:“皋陶(yao)于是敬禹之德,令民皆~禹。”(皋陶:人名。)《汉书·艺文志》:“河出图,雒出书,圣人~之。”(河:黄河。雒:洛水。) ❸乃,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大观:壮伟的景象。)柳宗元《捕蛇者说》:“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徙尔。”(室:家。焉:语气词。徙:迁徙。尔:语气词。) ❹那么。杜牧《阿房宫赋》:“使六国各爱其人,~足以拒秦。”诸葛亮《隆中对》:“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诚:果真。如是:像这样。) ❺却。柳宗元《三戒·黔之驴》:“至~无可用,放之山下。”(之:它,其后省略了“于”。)《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行矣。”(反:返,回去。行矣:走了。) 则❶〈隐〉明清江湖诸行指数目四。见《新刻江湖切要·数目类》。参见“刘、月、汪、则、中、人、心、张、爱、足”。 ❷〈隐〉清末以来福建建瓯商业指数目四。参“柳、月、汪、则、中、神、申、张、艾”。 ❸〈隐〉清末以来湖北武汉水果行指数目四。参“牛、月、汪、则、中、和、壮、利、秋”。 ❹〈隐〉旧时江苏、浙江理发业指数目四。参“溜、欲、汪、则、中、陈、兴、张、韩、谈”。 ❺〈隐〉香港黑社会指数目四。参“流、月、汪、则、中、晨、星、张、崖、竹”。 则則zé❶规章;制度 △ 细~|《学生守~》。 ❷榜样;规范 △ 以身作~∣准~。 ❸表示计量 △ 一~消息。 ❹就 △ 闻过~喜|穷~思变。 ❺却 △ 欲速~不达。 ❻用在数词“一”“二”等后面,表示列举理由或原因。 ❼姓。 ★法则 原则 则❶规范;榜样:准~︱以身作~。 ❷规则:原~︱法~︱章~︱通~︱守~︱总~︱细~︱简~︱附~。 ❸效法:~先烈之言行。 ❹表示因果关系的词。就:不平~鸣︱闻过~喜︱欲速~不达︱水至清~无鱼︱有~改之,无~加勉︱兼听~明,偏听~暗。 ❺表示转折的词。却:其事虽易为,其理~难明。 ❻判断词。是:成~王侯,败~贼子。 ❼跟“作”义相近:~甚︱~声。 ❽量词,指成文的条数:试题三~丨新闻一~。 则zé❶ 规范:准则│以身作则。 ❷ 条文,规则:细则│基本原则。 ❸ 量词,用于自成段落的文字条项:新闻一则│寓言三则。 ❹ 连词,表示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不平则鸣│闻过则喜。 ❺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欲速则不达。 ❻ 连词,表示对比关系:旧事物已经行将就木,新事物则如旭日东升。 ❼ 连词,表示让步,相当于“虽然”:花朵美则美,掐下来后很快就枯萎了。 ❽ 用在“一、二(再)、三”等后面,表示原因的列举:一则天热,二则没钱,三则身体不适,我确实不能陪你去逛街。 则zé❶ 犹“乃”,加强肯定语气。《天问》:“圜则九重。”《大招》:“容则秀雅。” ❷犹“却”,表转折。《天问》:“夜光何德,死则又育?” ❸ 于是,就。《思美人》:“命则处幽,吾将罢兮。” 则ze则声1 法则 否则 附则 规则 或则 简则 然则 实则守则 税则 四则2 虽则 通则 细则 原则 章则 准则 总则不规则 价值法则 教学原则 以身作则 四项基本原则 党内政治生活准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则ze〈连〉 ❶表示条件或原因同结果之间的关系,放在表结果的分句或词语的前面,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那么;就(用于书面语,下同):若输血及时,~病人有救|任务越是紧急,~头脑越应清醒|水至摄氏零度~结冰|诚一灵,不诚~不灵。 ❷表示对比关系;就;就是:好人扬眉吐气,坏人~提心吊胆|白求恩的死重于泰山,希特勒的死~轻于鸿毛。 ❸表示转折关系;却:你们的动机是好的,而效果~不太好。 ❹用在“一、二(或“再”)、三”等的后面,列举原因或理由:一~缺钱,二~缺水,所以工厂迟迟不能竣工。 ❺〈量〉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一~消息|两~寓言|试题三~。 则zé❶规则;法则:此曲不比法世中所填传奇之曲,必有生、旦、净、末之~,又有南北九宫之限。(五·113) ❷量词。用于成段的文字:此为群芳之冠,随意命人,不拘诗词雅谑,道一~以侑酒。(六三·1492) (宝玉)自己看了一回《南华经》,正看至《外篇·胠箧》一~。(二一·468) ❸连词。a)表示顺序相承:于是罚了香菱一杯,下~宝钗和探春对了点子。(六二·1461)b)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联系:既熟惯~更觉亲密,既亲密~不免一时有求全之毁,不虞之隙。(五·98)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食蜜青果为膳,渴~饮灌愁海水为汤。(一·10) c)表示对比或列举:今日二爷私娶姐姐在外,若别人~怒,我~以为幸。(六八·1656)所以早~明年春天,迟~秋天,这里总不送去,林家亦必有人来接的。(五七·1339) d)用在相同的两个词之间,表示让步:众人道,“妙~妙矣,只是‘斜阳’二字不妥。”(十七—十八·364)e)表示转折: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深。(二·33)或以这个脉为喜脉,~小弟不敢从其教也。(十·229) ❹表示肯定判断,是:子兴道,“依你说,成~王侯败~贼了?”(二·40) ❺表示在某种条件下,然后怎样,相当于“才”:何不大家起个别号,彼此称呼~雅。(三七·839) ❻用在“一、二”等后面,列举原因或理由:虽说是奋志要强,那工课宁可少些,一~贪多嚼不烂,二~身子也要保重。(九·198)贾珍此时也有些病症在身,二~过于悲痛了,因拄个拐,踱了进来。(十三·280) ❼只(用于词曲):说什么天上天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挨过?~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五·117)
则zé古代名物 > 資產類 > 田宅場圃部 > 田地 > 則 則 zé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王莽時則以土方五十里爲一則,爲子男封邑。《周禮·春官·大宗伯》:“五命賜則。”鄭玄注:“則,地未成國之名。王之下大夫四命,出封加一等,五命。賜之以方百里、二百里之地者,方三百里以上爲成國。”《漢書·王莽傳》:“子男一則,衆户二千有五百,土方五十里。” 则zé❶一作“执已”。明清以来江湖社会谓数目四。《新刻江湖切要·数目类》:“四为则; 又: 执已。” 《通俗编·识余·江湖杂流》:“四: 则。”《江湖通用切口摘要》:“四曰则。”另参“留、越、汪、则、中、仁、信、张、爱、足”条。《清门考源·各项切口·江湖类》:“则: 四个。” ❷清代四川成都布匹棉花线子行谓数目一。参“则、乃、心、梳、抹、高、抄、孬、丘”条。 ❸清代四川成都江湖八大帮行谓数目四。参“流、月、汪、则、中、乘、星、张、艾、足”条。 则 则连接复句中的分句(包括紧缩句)的连词。主要用法有以下五种: ❶表示顺承(连贯)关系。可译作“就”“便”。如《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则罚之。”柳宗元《捕蛇者说》:“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则”所连接的前项,往往成为后项发生的前提条件或原因,后项是前项的结果。有时“则”所连接的两项是一种尚未实现的条件和结果,它们的关系是假设推断的关系,可译为“那么”或“那么……就……”。如《论衡·问孔》:“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庄子·逍遥游》:“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战国策·赵策》:“梁未睹秦称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称帝之害,则必助赵矣。” ❷表示转折关系。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意思完全相反或部分相反,可译作“却”“但”。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放之山下。”《孟子·梁惠王下》:“竭力以事大国,则不得免焉。”《论语·子路》:“欲速则不达。”有时前一分句表示的事情发生在后,后一分句表示的事情发生在前,“则”可译作“原来已经”或“原来”。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聊斋志异·促织》:“临视,则虫集冠上。” ❸表示假设关系。“则”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作“假如”或“如果”。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谓海春侯大司马曹咎等曰:‘谨守城皋,则汉欲挑战,慎勿与战,毋令得东而已。’”《史记·循吏列传》:“文公曰:‘子则以为有罪,寡人亦有罪邪?’”《史记·高祖本纪》:“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❹表示并列关系。“则”用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并列分句中,形成一种对比,不能译出。如《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荀子·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礼记·三年问》:“天地则已易矣,四时则已变矣。” ❺表示让步关系。“则”用在前一分句中,可译作“即使”“固然”等。如《新序·刺奢》:“君则不寒,民诚寒矣。”《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治则治矣,非书意也。”萧统《陶渊明集序》:“乐则乐矣,忧亦随之。”《商君书·外内》:“苟能令商贾技巧之人无繁,则欲国之无富,不可得也。” ☚ 而 以 ☛ 则zé〖动词〗 效法(1)。《争臣论》:志不可则。——这样的志向不能效法。
则zé〖副词〗 一、表示强调。可译为“就”、“就是”、“才”等(25)。《触詟说赵太后》: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难道君王的子孙就一定不好吗! 《捕蛇者说》:非死则徙尔。——不是死去就是搬走了。《岳阳楼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这才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 二、表示仅限于某一范围。可译为“只是”(1)。《鲁仲连义不帝秦》:今众人不知,则为一身。——现在一般人不了解他,认为他只是为了个人。
则zé〖连词〗 一、连接分句,表示连贯关系。可译为“就”、“那么”(540)。《郑伯克段于鄢》:若弗与,则请除之。——如果不给,就请除掉他。《虞师晋师灭夏阳》:唇亡则齿寒。——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就会觉得冷。《游褒禅山记》: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大家出了洞,就有人责怪那主张退出来的人。 二、连接分句,表示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等(23)。《郑子家告赵宣子》;虽我小国,则蔑以过之矣。——虽然我们是小国,但是事奉贵国的礼节没有谁能超过。《陈情表》:臣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我想接受命令迅速赶路,可是刘氏的病一天天加重。《种树郭橐驼传》:他植者则不然。——其他种树的人却不是这样。 三、连接分句,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1)。《鲁仲连义不帝秦》: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耳。——那秦国如果毫无忌惮地自称为帝,进而控制整个天下,那我鲁连只有投东海而死了。 四、连接分句,表示让步。可译为“倒是”(3)。《争臣论》: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像您的言论,直率倒是直率,恐怕伤害道德,多费口舌了吧?《黄冈竹楼记》: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幹、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那齐云楼和落星楼,高倒是高;井幹楼和丽谯楼,美倒是美。不过只用于安置一些美女和能歌善舞的人。 五、连接分句,表示并列关系。可不译出(1)。《张益州画像记》: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想让天下的人,在心里思念他的为人,在眼里看到他的事迹。
则zé〖语气词〗 助疑问语气。可译为“呢”(3)。《报任安书》:何则? ——为什么呢?
则zé〖名词〗 准则,法纪(1)。《叔向贺贫》:略则行志。——违反法纪,一意孤行。 则zé❶ 准则,法则。如“以身作则”。《诗经·大雅·烝民》:“天生𤇏民,有物有~。”(烝:众。)《楚辞·离骚》:“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 ❷ 效法,以……为准则。《孟子·滕文公上》:“惟天惟大,惟尧~之。”《世说新语·规箴》:“卿海内之俊才,四方是~。” ❸ 划分等级。《尚书·禹贡》:“咸~三壤,成赋中邦。”(咸:全都。三壤:土壤按肥瘠分上中下三等。) ❹ 乃,就是。诸葛亮《出师表》:“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攸之、祎、允之任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此~岳阳楼之大观也。” ❺ 仅,只,才。《荀子·劝学》:“口耳之间~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如盘盂。”(车盖:车上遮阳挡雨的用具。) ❻ 连词。表顺承关系。❶ 表两事时间相承,可译为“就”“便”等。《触龙说赵太后》:“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宗臣《报刘一丈书》:“门者又得所赠金,~起而入之。” ❷ 表两事有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事理上有相承关系。可译为“就”“那么”等。《劝学》:“故木受绳~直,金就砺~利。”《隆中对》:“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游者众;险以远,~至者少。” ❼ 连词。表转折关系。❶ 表两事正相反。可译为“却”“反而”等。《论语·子路》:“欲速~不达。”韩愈《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耻师焉,惑矣!” ❷ 表后者的出现在意料之外。可译为“原来已经”“却”等。《论语·微子》:“使子路反见之,至~行矣。”《孟子·公孙丑上》:“其子趋而往视之,苗~槁矣。” ❽ 连词。表并列或对待关系。《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子女玉帛,~君有之;羽毛齿革,~君地生焉。”吴均《与朱元思书》:“蝉~千转不穷,猿~百叫无绝。” ❾ 连词。❶ 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等。《荀子·议兵》:“大寇~至,使之持危城,则必畔。”(畔:通“叛”,背叛。)《史记·项羽本纪》:“谨守成皋,~汉欲挑战,慎勿与战。” ❷ 表让步。可译为“固然”“倒是”等。《孟子·滕文公上》:“滕君~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庄子·天道》:“美~美矣,而未大也。” ❿ 助词。❶ 相当于“之”。《诗经·齐风·鸡鸣》:“匪鸡~鸣,苍蝇之声。”(匪:非。) ❷ 用于疑问句末,与“何”配合构成“何则”,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韩非子·显学》:“不恃赏罪而恃自善之民,明主弗贵也。何~?国法不可失,而所治非一人也。”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何~?知与不知也。”(倾盖如故:路上相遇停车交谈,就像有多年交情一样。倾盖,指两车靠近将车盖挤倾斜了。) 则*則zeD4F2 ❶规章,条文,规程:~例/总~/细~/法~。 ❷榜样,模范:准~/以身作~。 ❸〈文〉效法,依照;~先烈之言行/君子是~是效。 ❹量词,用于计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寓言两~/笔记三~/新闻四~。 ❺表示前后事物在时间上前后相承:每次铃声一响,~有三人赶来。 ❻表示因果或情理上的关系:欲速~不达/兼听~明,偏信~暗。 ❼表示转折关系:往日都是如此,今~不然。 ❽表示对比:小王慌慌张张,老赵~不急不忙。 ❾用在相同的两个词之间,表示让步关系:这办法好~好,只怕无法全部做到。 ❿用于“一、二、三……”等数字后,表示列举原因或理由:一~路不熟,二~天已很晚,我们没有找到那地方。(11)〈文〉表示肯定判断:此~偏听偏信之过。(12)〈文〉作;做(多见于近代白话):管他~甚/众人吓得不敢~声。 榜样1 榜样1样(样子;样板;字~;衣~;货~;底~) 式(~样;训~;矜式;表式;品~;师~) 模(模范;师模) 范(范式;洪范) 则(以身作~) 标(~帜;标率;标表;标矩) 师帅 师表 师范 师矩 表的 榜例 赛例 基桢 楷模,榜样:式 玉律 表率,榜样:标率 榜样,模范:旗帜 为文的典范、榜样:文轨 当皇后,作为天下妇女的榜样:母仪天下 忠义节气两全的夫妇,是封建时代人们尊崇的榜样:义夫节妇 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或事件:典型 永远值得世人尊敬、学习的榜样:万世师表 万世之师 (作为仿效的事例:榜样)
另见:仿效 学习 英雄 式样 ☚ 榜样1 做榜样 ☛
范围界限 范围界限轸辙 表示范围:里(~面;~头) 则(~是)统(~~) 指定的范围:限 表示一定的范围:上 下 表示不可逾越的一定范围:雷池 雷淀 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以 表示在一定的范围﹑处所﹑时间﹑数量的界限之外:以外 范围之内:内(~中;~里;以内) 间(中~;其间) 后院(~起火) 某一范围以内:内部 萧墙之内 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分所应为 份所应为 本分或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分所当然分所宜然 范围之外:外(~头;~面;~界;此~;例~) 在说过之外:另(另外) 别 其外 ☚ 各种范围 普遍、规模 ☛
表示事情的发生 表示事情的发生事情、行动、现象等最初发生:开头 开宗 表示事情迅速发生:忽(忽然;忽地) 表示事情在不久后发生:行(行将) 要(就要;快要) 欲(山雨~来) 临(~别) 且 垂 表示后一事接前一事发生:则(不进~退)就 遂 便 遽 表示事情就发生在跟前:当(~面) 表示事情总要发生:好歹 不管怎样 无论如何 表示事情发生得早:就(早就) 表示事情从来没有发生过:未(未曾;未常;未尝) 何尝 不曾 没有 早晚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发生过:何曾 事情的发生绝非偶然:事出有因 风来树动 ☚ 表示发生 表示情况的发生 ☛
效法 效法象(法象) 拟(拟法;拟范;拟则;希拟) 式(式型;承式;程式;轨式) 范(模范;~山模水)祖(祖法;祖式;祖述;师祖) 蹑(蹑景) 则(则效;则象) 仪(仪刑;仪形) 楷(楷法) 宪 体 师 法程 宗法 取法 规模 义行 比义 追踪 追迹 师道 学样 法效 仿效,学样:尤效 向人效法:齐轨 效法前人:踵武前贤 效法古人:法古 师古 放古 仿古 效法圣贤:体二 规贤矩圣 效法古代圣贤:尧趋舜步 效法古代:法古 在学术或文艺上效法某人或某派:师法 模仿,师法:效 相互师法:师师(风之~) 依据,取法:体宪 可就近取法:操斧伐柯 效法并继承传统:绳法 互相模仿效法:相仿相效 观摩效法:观则 仿效,效法:祖效 视效 规慕效法:规法 顾慕效法:顾效 顾效 追随效法:追法 追躅 步趋 遵循效法:道法 遵从效法尧舜:祖舜宗尧 瞻仰效法:瞻仪 (仿效、模仿别人的做法去做:效法) ☚ 仿效 趁着 ☛
准则 准则则(轨则;法则;轨则) 训(不足为~) 揆(道揆;其~一也) 准(准的;准格;准程;准绳;规准;彝准) 纪(纪统) 艺(艺极) 绳(绳直;绳准) 轨物 科指 稽式訾程 臬极 臬樴 圭臬 尺度 律条 程式 基桢 仪表 标的 标指 衡石 准则,典范:金圭玉臬 标准,准则:准式 的准 规范准则:范准 法令准则:宪艺 法度准则:矩臬 朝廷的准则、礼法:灵规 一般准则:凡典 一定的准则:定据 普遍的准则:概则 经常的制度、准则:彝则 共同的准则:通准 规定的准则:限式 已确定的准则:成准 公认的准则:达道 符合正道的准则:贞则 合乎中正的准则:设极 经常不变的准则、标准:典要 明确的准则、规矩:明准 明确的道义准则:显道 重要的准则:要则 高的准则:隆正 隆政 崇高的规范、准则:高矩 最高的准则:极则 合乎准则:贴谱 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准则:奉为圭臬奉为圭璧 奉为正鹄 道家指遵守其道作为行动准则:抱一为式 (言论、行动等所依据的原则:准则)
另见:制订 规则 行动 遵循 依照 遵守 ☚ 准则 行为准则 ☛
规则 规则则(法则) 律(律条) 例 规准度数 节度 章条 章程规则:章则 条例,规则:条规 一定的规则:一定之规 通常的规则:彝(彝式) 常规 例规 通例 畦畛 畦径 恒式 恒规 恒格 恒常 恒数 恒宪 常道,常规:大经 一向的做法,常规:惯例 常例 故常 素雅 常规,惯例:恒例 规例 用语的惯例:语例 不好的惯例:陋规 难于更改的陋规:锢陋 官差向犯人索取贿赂的陋规:铺班 用于一般情况的规则:通则 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体例 前人留下的法度规则:遗辙 共同遵守的规则:守则 简要的规则:简则 详细的规则:细则 比属 (规范言行的准则:规则)
另见:准则 法则 制订 执行 遵守 ☚ 规则 法则 ☛
事情、行动量 事情、行动量表示事情量:件(一~小事) 点(两~意见) 起(几~案子) 桩 宗(一~心事) 码 折(一~趣事) 则眼(看一~) 种(各~迹象) 回(两~事) 重 屡屡(~不尽) 用于分条项的事情量:项(八~注意) 则 注(一~买卖) 表示反复再现的事情量:次(初~;再~) 度(再~公演) 表示事情过程的段落量:阵(一~风) 表示事情经过的量:场(一~透雨;血战一~) 表示行动量:记(一~耳光) 通(擂鼓三~) 把(帮他一~) 动作的全过程量:遍(数~;看一~) 巡(数~;酒过三~) 阵(一~掌声) 一遍又一遍:再三 三遍:三复 一个来回行动的量:转(走一~) 来回 ☚ 物量 个体物量 ☛
法度 法度度(度轨;度揆;玉度) 程(程度) 纪(纪律;法纪) 矩(蹈~)纲(纲纪;纲目;纲理;纲纽;纲维;纲宪;纲网;纪纲;维纲;大~小纪) 符 维 规(规矩;规矱;规绳;规彠) 范 宪(宪度;宪纲;轨宪) 矱(规矱) 卞 索检(检式;检则) 绳 程(程度)制(制则) 尺(尺度) 则(则度;法则) 彠(彠矩) 辟 法式 法轨 巨获 捡括 捡押 法度,标准:准矱 法度,制度:法器 法律制度体系:法制 宪制 文宪 前人的法度:前度 前图 体制法度:体式 道理,法度:轨节 纲纪法度:纲纽 纲理 准则法度:尺度 柯则 规则法度:规度 规轴 规矩法度:矩矱 规简 矩绳 绳墨 检括 检柙 检押 检格 规检 律度 矩度 风纪法度:风宪 风规 礼仪法度:仪法 仪度 礼典 礼则 礼法 礼防 礼节法度:节法 礼乐法度:文章 教化法度:风轨 政治法度:总纲 常典,法度:典彝 法度以外:度外 简要而有法度:典要 合乎绳墨:应绳 不合法度:不法 越出常轨,不合法度:不轨 无法度:失度 靡腜 靡膴 变更法度:革典 先前留下来的法度﹑规则:遗规 前代与后代的规矩法度完全一样:重规叠矩 重规累矩 重规袭矩 重规沓矩 (法律制度:法度)
另见:制订 法律 准则 规律 制度 实施 执行 遵守 ☚ 法度 各种法度 ☛
表示语气 表示语气表示疑问语气:欤 表示坚定的语气:反正 表示一种胸有成竹、预料到事物必然结果的不让步的语气:走着看 走着瞧 表示语气转折:啻 第(~求安逸) 是(只是) 反(反而;反倒) 然(然而;然且;然如) 噫 可(可是)而 却 倒(倒反) 则(实则) 又(可~) 特(不~如此) 洵 固(固然) 耳 还 须 不料 尽管 诚然 但是 表示让步、转折的语气:慢说 ☚ 语气 声气 ☛ 则則zé子德切,入德。 ❶法则,准则。《书·五子之歌》:“有典,有~。” ❷依照,效法。《史记·周本纪》:“遵后稷公刘之业,~古公公季之法。” ❸乃,是。《史记·大宛传》:“南~大夏,西~安息。” ❹副词。便,就。《商君书·弱民》:“治~强,乱~弱。” ❺连词。而,却。《吕氏春秋·审分》:“求牛~名马,求马~名牛。” ❻连词。如,若。《左传·成公九年》:“德~不竞,寻盟何为?” 则法的语源之一。法、则可通训。《尔雅·释诂上》:“则,法也”;“法、则,常也。”则的本义是指按等区分物事的标准。《说文·刀部》:“则,等画物也。从刀从贝,贝,古之物货也。”则的引申义中多有径通于法者。其一如标准、榜样的含义,即准则之则,《诗·大雅·抑》:“敬慎威仪,为民之则。”郑玄笺:“则,法也。”《楚辞·离骚》:“虽不周于今人之兮,愿依彭咸之遗则。”王逸注:“则,法也。”其二如规章、制度的含义,即典则之则,《书·五子之歌》:“有典有则,贻其子孙。”孔安国传:“则,法。”《周孔·天官·大宰》:“以八则治都鄙。”郑玄注:“则亦法也。”这里的则可为规章制度的概称,《增韵·德韵》:“凡制度、品式皆曰则。”同时也可指称具体的法律规定,《国语·鲁语上》:“毁则者为贼。”韦昭注:“则,法也。”其三如规律、常道的含义,即法则之则,《管子·形势》:“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常、则互文。《尔雅·释沽上》:“则,常也。”《广韵·德韵》:“则,法则。”其四如效法、仿照之义,《诗·小雅·鹿鸣》:“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毛传:“是则是效,言可法效也。”这些含义上则与法俱可相通,则的等划及等划标准之义也影响于法。 则 则ze(一)连词。(A)连接时间上有相承关系的两项,相当于“就”。如:❶予乐而如其言,则崇其台,延其槛(jian)。(《柳宗元集·永州八记》“则”句:我高兴地按他的意见办理,就加高了它的台子,加长了它的栏杆。) ❷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聊斋志异·促织》“则”句:成回头看见蟋蟀笼里空了,就声咽气断。) (B)连接事理上有相承关系的两项;后项是前项的结果;有时,这样的两个句子并列出现,意义或相反,或相对。如: ❸民贫则奸邪生。(《汉书·食货志》“则”句:百姓贫困,奸诈邪恶现象就容易产生。) ❹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唐纪·太宗贞观二年》“则”句:兼听就聪明,偏信就愚暗。) 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则”句:学了却不思考就迷惘,只思考却不学就疑惑。) (C)两个“则”连接的两个并列句,“则”前的一项往往是说明“则”后一项的时间、方位、状态等的,两句意义或相反,或相对,“则”相当于“就”“是”等。如: ❻臣闻士之出世,入则事父,出则事君。(《文选·曹子建:求自试表》“则”句:我听说士生活在社会上,回家就事奉父亲,外出就事奉国君。) ❼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后汉书·耿恭传》“则”句:对外是纵容蛮夷施暴,对内是伤害殉难之臣。) ❽生则天下歌,死则四海哭。(《荀子·鲜蔽》“则”句:活着天下的人就歌颂,死了四海的人就痛哭。) (D)连接两个同样的词,表示让步,构成让步复句的前一分句,相当于“倒是”“固然”等。如: ❾多则多矣,抑君似鼠,(《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则”句:多倒是多,可是您象老鼠。) ❿君语佳则佳矣,何至相苦邪? (《世说新语·文学》“则”句:你的讲演好倒是好,哪至于互相斗气呢?) (11)善则善矣,然昔人为书者,岂若是摭前人耶?(《柳宗元集·与吕道州温论<非国语>书》“则”句:好固然好,然而过去写书的人,难道象这样挑剔古人吗?)(E)连接两项,后项在前项之先已经出人意外地实现了,相当于“原来已经”等。如: (12)韩献子将斩人,郤献子驰,将救之,至则既斩之矣。(《左传·成公二年》“则”句:韩献子即将斩人,郤献子赶着车急往搭救,到那儿后原来已经斩杀了他。)(13)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论语·微子》“则”句:让子路回去见他,子路去后〔他〕原来已经走了。) (F)用于假设复句的后一分句,表示如果出现前面的情况,就可以出现后面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如: (14)君若辱贶寡人,则愿以滕君为请。(《左传·隐公十一年》“则”句:您如赐恩于我,那么希望您答应滕君的请求。)(G)连接两项,后一项与前一项相反,“则”相当于“可是”等。如: (15)臣欲奉诏奔驰,则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文选·李令伯:陈情表》“则”句:我想奉命效劳,可是祖母刘氏的病日渐沉重;我想苟且依顺个人感情不去做官,可是告诉我说不行。) (16)魏武有一妓,声最清高,而情性酷恶。欲杀则爱才,欲置则不堪。(《世说新语·忿狷》“则”句:魏武帝有一个歌妓,声音清脆高扬,但性情很坏。想杀了她可是舍不得她的才华,欲留下她可是又受不了。) (二)副词。(A)用于谓语前,表示判断,相当于“是”“就是”等。如: (17)视之则六,察之则鹢(yi)。(《公羊传·僖公十六年》“则”句:看上去是六个,仔细察看是一种叫做鹢的水鸟。)(1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文正公集·岳阳楼记》“则”句: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观。) (B)用于谓语前,表示限制范围,相当于“仅”。如: (19)口耳之间,则四寸耳。(《荀子·劝学》“则”句:嘴与耳朵之间的距离,仅四寸而已。) (三)助词,用于“何”后,表示自设询问,相当于“呢”。如:(20)投之一骨,轻起相牙者。何则?有争意也。(《战国策·秦策三》“则”句:投给这些狗一块骨头,就立即互咬起来,为什么呢?有互相争抢的意思。)(21)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以暗投人于道路,众无不按剑相眄(mian)者。何则?无因至前也。(《新序·杂事》“则”句:月光一样晶莹的珍珠,夜里放光的璧玉,暗夜里在道上把它们投掷给行人,没有谁不按着剑斜眼相看的。为什么呢?没有理由地降临面前。) ☚ 暂 旃 ☛ 则(則)zéⅠ ❶ (规范) standard; norm; criterion: 准 ~ norm; standard; criterion; 例 ~ an example; 以身作 ~ set an example by one's own conduct; set oneself up as an example ❷ (规则) regulation; rule; law: 总 ~ general rules; 原 ~ principle; 细 ~ detailed rules and regulations ❸ (姓氏) a surname: ~ 长 Ze Chang Ⅱ [书] ❶ (效法) imitate; follow; copy: ~ 之 follow it; imitate its way; ~ 先烈之言行 follow the example of the martyrs in word and deed ❷ (是, 乃是) be: 此 ~ 余之过也。 This is my fault. 心之官 ~ 思。 The office of the mind is to think. Ⅲ (用于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an item: 新闻一 ~ an item of news ; a news story; 笑话一 ~ a joke; 试题三 ~ three test questions; 寓言四 ~ four fables Ⅳ [书] ❶ (表示因果、条件等) : 多 ~ 一年, 少 ~ 半载 between six months and a year; 不进 ~ 退。 Either one goes forward or he will be left behind. 不战 ~ 已, 战 ~ 必胜。 Fight no battle unless victory is sure. 物体热 ~ 涨, 冷 ~ 缩。 Objects expand when heated and contract when cooled. 有 ~ 改之, 无 ~ 加勉。 Correct mistakes if you have made any and guard against them if you have not. 欲速 ~ 不达。 More haste less speed. ❷ (表示对比、转折、让步等): 有的勤奋工作, 有的 ~ 消极怠工。 Some are hard at work and some are slack in work. 人皆好名, 我 ~ 不然。 Others may be fond of titles and honours, but I am not. 漂亮 ~ 漂亮, 只是不耐穿。 It's pretty but not endurable. 南方雨水充沛, 北方 ~ 比较干燥。 It is wet in the South, while the North is dry. 今 ~ 不然。 However, things are quite different today. 他们想要一所房子, 我们 ~ 宁愿住一套房间。 They want a house, whereas we would rather live in a flat. Ⅴ (用在“一、二、三”等后面, 列举原因或理由): 不能让他去干, 一 ~ 年纪大, 二 ~ 身体弱。 Don't set him the task. For one thing he's old, for another he's in poor health. 我想今天不去了, 一 ~ 我有点累, 二 ~ 我去过好几趟了。 I don't think I am going today. First, I am feeling a bit tired; secondly, I have been there several times before. ◆则甚 (多用于早期白话) what for; 则声 make a sound; utter a word 则zé ❷ 穷则思变|周则复始
❸ 不进则退|不平则鸣|非诬则愚|非愚则诬|事豫则立|兽困则噬|妄言则乱|闻过则喜|无欲则刚|物极则衰|物至则反|物壮则老|月满则亏|月盈则食|知希则贵
❹ 以身作则
则zē (甲) (篆) 本为会意字,金文左边为“鼎”。古代将刑法、家规铸刻在大鼎之上,作为行动的准则。作声符时有时省去“刂”,与“贝”相混淆,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cè 侧(侧面;另读zè,与“仄”同) 测(测验) 厕(公厕) 恻(恻隐之心) zhá 铡(铡刀) 相关链接 “贼”(zéi),也是以“则”为声符的形声字,只是省去了“刂”,添加了韵尾。也可理解为会意字,武力劫取财物。
则則zé(6画)
  *则(則)zé6画 贝部 (1) 规章;法规: 法~|守~|总~。 (2) 规范;标准: 原~|准~|以身作~。 (3) 〈书〉 效法: 是~是效。 (4) 量词。相当于“条”: 笑话五~|新闻三~。 (5) 连词。 1. 表示顺承: 闻过~喜|唇亡~齿寒。 2. 表示并列或对比: 生~异室,死~同穴。 3. 表示转折: 今~不然。 4. 用在两个相同的词之间表示让步: 善~善矣,然未尽美。 (6) 副词。用在判断句中: 此~吾之过也。 (7) 用在“一二三”等数字后面,列举理由或原因: 这次成功,一~决策正确,二~全体员工都尽了最大努力。 则則zé周初至战国从刀从鼎。《说文》所载籀文同。鼎是古代重器,铸为铭文,更是高文典册。刀也是执法义。本义是法则,规则。又指制度、规程。现代例如:办事细则。组词如:法则(通“规律”)。西周金文个别从两鼎。强调其重要性。略引申为模范义。如:以身作则。《说文》所载战国文字,有讹成从两贝的。鼎字简写时就像贝字。小篆隶楷就从刀从贝(貝)。转为动词,效法义。如:则先烈之言行。又转为虚词,表示因果关系,有就、便义。如: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又表示转折却义。如:今则不然。又表示肯定判断,“乃是”义。如:此则余之罪也。又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前后相承。如:每早8时则上班。转为量词,指成文的条数。如:试题三则|新闻两则。 则則★繁◎常★常
zé表意,金文、《说文》籀文从刀从鼎,表示制做鼎时按一定的规范刻画装饰的花纹;小篆把鼎讹为貝,隶定为“則”。本义为规范、准则(一说本义表示用刀刻鼎上的铭文),引申为榜样、效法、规章、规程、量词(用于事物细分的条目)等,假借为副词(表示肯定的判断,相当于“就是”)、连词(表示因果关系或情理上的联系)等。《简化字表》类推简作“则”。 【辨析】 以“则”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读音不同。cè:侧、测、厕、恻∣zhá:铡。则 則; 金 篆 隶zé【析形】会意字。金文字形从鼎,从刀,表示用刀在鼎上刻画文字,以作为后人的典则。小篆字形鼎旁后来讹变成贝旁,为隶书字形所本。 【释义】《说文》:“等画物也。”本义是准则,法典。《诗经·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意思是上天创造了百姓,同时给百姓提供了万物,制定了法典。引申为榜样,如成语[以身作则]。从法典准则又引申为遵守、效法。“则天”就是效法上天。唐朝高宗的武皇后当上女皇之后,被尊为则天大圣皇帝,死后的谥号是则天顺圣皇后,所以也称武则天。 【shape analysis】It is the associative character.In Bronze Inscriptions the meaningful parts are 鼎(dǐng,tripod)and 刀(dāo,knife).It means scribing characters in the tripod with knife,as the canonical for the future. 【original meaning】The criterion and canonical. 则〈副〉只;仅。 《金》六五: 调和鼎鼐,持义节率忠贞,都~待报主施恩;乘贤烈秉正直,也~是清惩化民。又七一: 朕幼年间广学枪棒,恨~恨未曾到孔子门墙。又: 朕待学禹汤文武宗尧舜,卿可及房杜萧曹立汉唐,~要你燮理阴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