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刘长卿的诗,就其内容来说,以山水见长;就其形式来说,以五言著称。他的五绝写得极省净而又韵味淡远,让人反复咀嚼而愈觉醇美,这首诗正是其代表作。诗人用极其凝炼的笔墨和白描的手法,以画入诗,勾勒了一幅以寒寂冷清的暮雪山村为背景的风雪夜宿图。在这幅图画中,又饱含着诗人当时孤苦凄凉的真实感受,景中有情,情见画外,景物的真实与人物的感情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不可确考,但从笼罩于全诗中的冷落孤寂的气氛中,可推测大致是作于诗人第二次被贬谪的旅途中。全诗仅二十个字,篇幅虽小,容量却很大。诗的开端,“日暮”是就时间而言,“苍山远”是就空间而言。时已黄昏,天地苍茫,而恰又“逢雪”,跋涉在崎岖漫长的山路上的行人该是何心情?何况这位行人是在受贬谪的迁徒中,这就更使这作为画面背景的寥廓天地间弥漫着浓重的冷落寂寞的情思。同时,起句又点出了投宿的原因,即天色已晚,前路漫长,且风雪弥漫。行人心情沉重,自然步履维艰,无法继续赶路,于是产生了投宿的念头。这样,第二句中,诗人就推出了画面的近景——芙蓉山上的白屋。白屋,即茅屋。尽管这是户既“贫”且“寒”的人家,也许并不适合留宿,但迫于眼前的困境,无奈中,诗人只得敲开了“柴门”。这两句,句法结构相同,都是利用实词增添诗句层次,从而加重诗句分量。漫长的山路,本来就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又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十个字,展示了从黄昏山路上逢雪到投宿的整个过程,语言极精炼省净,又极富有韵味。 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写投宿山家以后的事。诗人省略了投宿以后的一些情节,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这里,时间已从“日暮”到“夜”,天气已由“寒”到“风雪”,投宿之所也由概括的“白屋”到具体的“柴门”和“犬”了。诗人在上半首已经描绘出的寒寂冷清的风景画的基础上,又纳入声响和人物,使整个画面增加了生气,且更加完整。不同的是,上半首是写其所见,下半首则写其所“闻”。深更半夜,万籁俱寂,行人当已安寝。忽然狗叫声打破了这寂静的氛围,原来是“芙蓉山主人”顶风冒雪回来了,这幅犬吠人归的画面,当是投宿的行人从主人归来而引起的一系列声音中想象出来的。在这一系列声音中,诗人只写“犬吠”,这是抓住了山区之夜最富有特征的细节。主人刚刚露面,全诗却嘎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余地。本已劳累疲乏的行人,为何投宿以后却久久不能入睡?他在这风雪严寒包围下的静夜中有何感受?当他倾听着因主人归来而引起的一片嘈杂声时又在想些什么?而这主人的身分是什么?他从何而来?所营何事?……诗写到这里结束了,却给读者留下了一串串问号,引人思索,耐人咀嚼。 这首诗,语言平淡而意境深邃。那风雪交加的崎岖山路,正可看作是诗人坎坷不平的人生之路的象征。行人的窘况、画面的冷清,正与诗人当时被贬的遭遇、孤寂的心情相一致。诗人将自己在人生道路上艰难跋涉的感受、落魄凄凉的心境,借助眼前冷寂荒凉的实景抒发出来,“说景即是说情”(李渔《窥词管见》),景与情浑然一体,诗歌便有了动人之处。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首诗用极其凝炼的诗笔,描画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为素材的寒山夜宿图。诗是按时间顺序写下来的。首句写旅客薄暮在山路上行进时所感,次句写到达投宿人家时所见,后两句写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闻。每句诗都构成一个独立的画面,而又彼此连属。诗中有画,画外见情。 诗的开端,以“日暮苍山远”五个字勾画出一个暮色苍茫、山路漫长的画面。诗句中并没有明写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读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现纸上。这里,点活画面、托出诗境的是一个“远”字。它给人以暗示,引人去想像。从这一个字,读者自会想见有人在暮色来临的山路上行进,并推知他的孤寂劳顿的旅况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来,诗的次句使读者的视线跟随这位行人,沿着这条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贫”是对这户人家的写照;而一个“贫”字,应当是从遥遥望见茅屋到叩门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苍山远”前先写“日暮”,这句则在“白屋贫”前先写“天寒”,都是增多诗句层次、加重诗句分量的写法。漫长的山路,本来已经使人感到行程遥远,又眼看日暮,就更觉得遥远;简陋的茅屋,本来已经使人感到境况贫穷,再时逢寒冬,就更显出贫穷。而联系上下句看,这一句里的“天寒”两字,还有其承上启下作用。承上,是进一步渲染日暮路遥的行色;启下,是作为夜来风雪的伏笔。 这前两句诗,合起来只用了十个字,已经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写得神完气足了。后两句诗“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门”上承“白屋”,“风雪”遥承“天寒”,而“夜”则与“日暮”衔接。这样,从整首诗来说,虽然下半首另外开辟了一个诗境,却又与上半首紧紧相扣,不使读者感到上下脱节。但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看来,“闻犬吠”既在夜间,山行劳累的旅人多半已经就寝;而从暮色苍茫到黑夜来临,从寒气侵人到风雪交作,从进入茅屋到安顿就寝,中间有一段时间,也应当有一些可以描写的事物,可是诗笔跳过了这段时间,略去了一些情节,既使诗篇显得格外精炼,也使承接显得更加紧凑。诗人在取舍之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这番剪裁的功夫,也许下半首诗应当进一步描写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写山居的荒凉和环境的静寂,或写夜间风雪的来临,再不然,也可以写自己的孤寂旅况和投宿后静夜所思。但诗人撇开这些不去写,出人意外地展现了一个在万籁俱寂中忽见喧闹的犬吠人归的场面。这就在尺幅中显示变化,给人以平地上突现奇峰之感。 就写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诗是从所见之景着墨,后半首诗则是从所闻之声下笔的。因为,既然夜已来临,人已就寝,就不可能再写所见,只可能写所闻了。“柴门”句写的应是黑夜中、卧榻上听到的院内动静;“风雪”句应也不是眼见,而是耳闻,是因听到各种声音而知道风雪中有人归来。这里,只写“闻犬吠”,可能因为这是最先打破静夜之声,也是最先入耳之声,而实际听到的当然不只是犬吠声,应当还有风雪声、叩门声、柴门启闭声、家人问答声,等等。这些声音交织成一片,尽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内,未曾目睹,但从这一片嘈杂的声音足以构想出一幅风雪人归的画面。 诗写到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没有多费笔墨去说明倾听这些声音、构想这幅画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从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触发的旅人静夜之情,都不言自见,可想而知了。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