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过《贺新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过《贺新郎》《贺新郎》 老去相如倦。①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②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③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 楼低不放珠帘卷。④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⑤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⑥但寄与、焦琴纨扇。⑦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⑧云万叠,寸心远。 自跋:壬子春,余试牒四明,赋赠老娼,至今天下与禁中皆歌之。江西人来,以为邓南秀词,非也。 【注释】 ①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卓王孙之女卓文君与之相爱,并一起私奔。②消遣:打发。③衣袂:衣袖,亦泛指衣服。京尘:京华风尘。香红尚软:指偎红倚翠的冶游生活。④不放:不让。⑤翠钿:绿玉制的妇女头饰。狼藉:散乱不整。⑥殢(ti替)酒:沉溺于酒中。⑦焦琴:焦尾琴。东汉蔡邕闻人烧桐之声火烈,知其为良木,用其制成琴,音质果佳,然其琴尾是一段焦木(事见《后汉书·蔡邕传》)。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汉班婕妤退处长信宫后,赋《怨歌行》以诉怨,中有“新裂齐纨素”、“裁成合欢扇”等句。⑧莫鼓句:化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与一琵琶女邂逅相遇。该女诉说了天涯沦落之情,一曲奏罢,白氏青衫已被泪水打湿。荻花、枫叶:语本该诗“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二句。 【译文】 那已年老的司马相如对生活感到烦倦,他问文君:如今的日子怎么打发排遣?我也曾在繁华的京都冶游,倚红偎翠的日子过去之后,一切空空不复返。料想你我一样,如今都是魂欲销、肠欲断。新凉时节,客舍孤眠,只听得窗外梧桐在秋风秋雨中打颤。青灯如豆,微光清寒,偏偏又想起了你我那初次相见。 楼阁低矮,珠帘不卷。晚妆残存,头饰散乱,泪痕凝脸。人们都说有愁时须借酒浇愁,怎奈我愁太深、那酒力却太浅。只好寄情于焦琴纨扇。不过千万不要奏那江上琵琶曲,免得那那荻花枫叶一齐伤感,同诉凄怨。眼望云山万叠,我的一颗心飞得很远很远。 【集评】 近代·俞陛云:“上阕起二句当老去而回忆初逢,则昔年之东京梦华,事皆堪肠断,况在秋灯客舍中耶!下阕代伊人写怀,殢酒调琴,藉作排愁之具。结处自感,与‘枫叶’、‘荻花’同其凄韵矣。”(《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总案】 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秋,39岁的刘过赴四明参加牒试遭黜,失意中与一半老妓女邂逅相遇。二人都是生活的失败者,共同的失意沦落之感使他们在感情上产生了共鸣,于是刘过以此词相赠。勾留青楼朱箔,是古代许多失意文士寻求自我麻醉的常见的方法。词人一心将身许国,但英雄失路,报国无门,心中痛苦不得排遣,虽偎红倚翠仍医治不了心中的创伤。故所写虽为一段艳遇,却绝无欢娱香软之气。悲凉气氛,贯穿全词始终。词中用典恰到好处,特别是司马相如和白居易二典,十分切合词人当时心境,对表现主题起了很好的作用。 刘过《贺新郎》《贺新郎》·刘过
刘过 老去相如倦,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声颤。灯晕冷,记初见。楼底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人道愁来须殢酒,无奈愁深酒浅,但寄兴、焦琴纨扇。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云万叠,寸心远。 词后附一“自跋”: “壬子春,余试牒四明,赋赠老娼,至今天下与禁中皆歌之。江西人来,以为邓南秀词,非也。”说明这首词是作者在四明(今浙江宁波)参加牒试失败后,写给在京城邂逅的一位妓女的。 上片开头“老去”三句,向对方诉苦,说自己既老且倦,而今不知如何打发日子。“相如”,司马相如,西汉著名辞赋家。“文君”,卓文君,西汉富商卓王孙之女。据《汉书·司马相如传》载:文君新寡,相如以琴挑之,文君私奔相如,两人结合。以“相如”、“文君”称代双方,表明二人关系之亲密。接下“衣袂”三句,回忆当初在京城时两人的亲密情形,及分别后的思念与遗憾。“京尘”,即“京洛风尘”,形容人们追逐功名利禄,风尘仆仆奔走京城,也还指京城的烦嚣尘世。这里取后句意,指京城。“香红尚软”,即“软红尘”,形容京城繁荣热闹、寻欢作乐的场所。这里几句说明作者曾在京城过着倚红偎翠的冶游生活;也就在那种场合中,邂逅了对方。一个“空”字,流露了作者无可奈何的深深遗憾。回忆至此,作者不由得联想到对方,料想她与自己一样,如今都已魂销肠断。后面“一枕”四句,转写自身:秋夜独宿旅舍,窗外疏雨敲打桐叶,室内青灯如豆,微光昏暗,不禁想起两人的初次相见。这里表明作者羁旅在外,失意落拓。以疏雨滴梧桐、灯光昏暗,从声、景两方面制造氛围,表现了作者孤寂、凄冷的内心感受,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下片开头“楼底”三句紧承“记初见”,具体描写“初见”情况。这里主要描绘对方的情态: “晚妆残、翠钿狼藉,泪痕凝面”,既没有梳妆打扮,也没有笑脸相迎,大异于一般接客妓女的形象。暗写出这位妓女已人老珠黄,不再年轻;且失意落魄,倦于风尘。这就与上片开头的“老”、“倦”相扣,表明作者在说自己既“老”且“倦”时,也包含了对方。这种写法不仅见出词的章法严密,且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两人都是落拓失意者,共同的遭际使他们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知己感。回忆至此,愁从中来,“人道”三句,写愁之多。相思之愁,关怀对方遭际之愁,以及自己失意之愁……等等,数愁合在一起,当然是酒所不能浇释的,只能以弹瑟、吟诗来寄托心意。“焦琴”,即“焦尾琴”,东汉蔡邕闻人烧桐之声火烈,知为良木,取之制成琴,音质果佳,然琴尾是一段焦木,故名。(见《后汉书·蔡邕传》)这里指弹琴。“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汉班婕妤退居长信宫后,作《怨歌行》,中有“新裂齐纨素”、“裁成合欢扇”等句。(见《文选》)这里谓吟诗。自己悲苦如此,料想对方亦如此。“莫鼓”二句,劝慰对方要善自保重,切莫忧伤过度。语意恳切、体贴,足见真情。这两句借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在浔阳江头送客时遇一琵琶女,该女诉说了天涯沦落之情,一曲弹罢,江州司马的青衫已被泪水湿透。“荻花”、“枫叶”,为《琵琶行》开头二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中词。结末“云万叠”二句,意为两人相隔虽远,心却相通。同时,也流露了难以相会的哀愁。 刘过少怀壮志,却功名失意,漫游江、浙等地,依人作客,他与老娼之间的感情是一种同病相连的知遇之感,因此,这首词写来语真情切,非但毫无脂粉气,而且有一股悲凉气氛贯穿全词,感人至深。词中用典贴切、精当,较好地表现了双方的心境和处境。刘过属豪放派词人,其代表作品多是慨叹国事、大声疾呼的词,慷慨激昂,风格豪放。这首词却写得细腻委婉,是俊逸纤秀之作,别具一格。 刘过《贺新郎》《贺新郎》 弹铗西来路。①记匆匆、经行十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②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③留不住,少年去。 男儿事业无凭据。④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⑤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⑥歌此恨,慰羁旅。⑦ 【注释】 ①弹铗:《战国策》记:冯谖作客于孟尝君门下,初未受重用,他便弹着剑铗(剑柄)高唱“归来”。比喻作客他人门下且怀才不遇。②平芜:杂草繁茂的原野。③菱花:指镜子。因古铜镜中,六角形的或镜背刻有菱花的,称菱花镜。诗文中遂以“菱花”作为镜之代称。④凭据:本指证据,此指着落。⑤悲歌击楫:击楫:敲打船桨。晋祖逖北伐时,在江中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其辞色壮烈,众皆感慨。(见《晋书·祖逖传》)后常用击楫形容有志恢复的节概。酒酣箕踞:酒酣:酒喝得很痛快。箕踞:把膝头屈起来坐,形状如箕,表示倨傲的样子。《世说新语·简傲》:“晋文王功德盛大,坐席严敬,拟于王者。唯阮籍在坐,箕踞啸歌,酣放自若。” ⑥杜陵风月手:指写诗的能手。杜陵即杜甫。江东渭北相思句:杜甫有《春日怀李白》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此用其意。⑦羁旅:客居异乡。 【译文】 此次西来象冯谖那样作客他人门下,只记得数日匆匆急行,多次栉风沐雨。梦里寻秋总也寻不见,秋天原来在那荒野的杂草和高远的树枝。鸿雁能传递家书,可是它不知道我的家乡在何处。万里西风吹着我斑白的双鬓,对着镜子,只好苦笑自己如此憔悴。留不住啊,少年时代早已远远离去。 堂堂男子汉,事业至今未有着落。记得当年,我也曾豪迈得似击楫渡江祖逖,狂放得象箕踞纵酒的阮籍。如今只有腰下三尺宝剑,才懂得我夜间挑灯细看时的心意。除此之外,谁还能知道我此时的情怀思绪?我要象杜甫怀念李白那样,写下两地相思的诗句。放声长歌客居之恨,借以自己安慰自己。 【总案】 作为一位爱国词人,刘过曾“奏赋明光,上书北阙”,力陈恢复方略,然而他却屡屡碰壁。事业无着,于是他只有浪迹江湖。在 落魄漫游之中,其胸中悲愤实难遏抑,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自然免不了要一再吟叹。此词即词人西行时所作。词人心怀壮志,一心报国。他向往过祖逖击楫中流的悲壮,仿效过阮籍傲视显贵的狂放,而今却只能作客他人门下,只有长剑知心绪。此情此景,实在令人同情。通篇直抒胸臆,有慨叹、有苦笑、有高歌,也有既自豪又苦涩的回忆。全词具有波澜迭起之势。其形式与内容达到了和谐的统一。 刘过《贺新郎》《贺新郎》·刘过
刘过 弹铗西来路,记匆匆,经行数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树。雁信落,家山何处?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腰下光殢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唤起杜陵风月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歌此恨,慰羁旅。 刘过是与辛弃疾同道、词亦相近的一位爱国词人。他伏阙抗疏,痛陈恢复中原方略,以驱逐敌寇、洗雪国耻,结果被摒弃不用,因此他浪迹江湖,先是南下东阳、天台、明州,北上无锡、姑苏、金陵,后又从金陵溯江西上,往采石、池州、九江、武昌,直至当时南宋前线重镇襄阳。这首《贺新郎》大约写于此次西行途中。 开头四句径写数日“西来”途中的情景。这里用《战国策·齐策》冯谖的故事:冯谖为孟尝君门下食客,未受到重视,便弹着自己的剑铗而歌曰: “长铗归来乎,食无鱼。”这四句说自己的“西来”,是由于没有受到重用,因此四处漂泊。“梦里寻秋”,隐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国脉微如缕” (刘克庄),已经到了姹紫嫣红凋落的时候;二是寻而不得以致成梦,那么梦里呢,也仍是“秋不见”。这两句暗示诗人对国事的不能忘怀,虽日里、夜里、梦里都在追求,结果却是可望而不可得。 “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如许。留不住,少年去。”这几句词,是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萧瑟中暗含着悲愤,从“自笑”两字中隐隐地透露出来。 “男儿事业无凭据”,是说男儿的事业是没有止境的。“记当年、悲歌击楫,酒酣箕踞。”前句用《史记·刺客列传》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而以坚决抗秦的荆轲自比。后者以阮籍在司马昭筵席上“箕踞啸歌,酣放自若”(《见《世说新语·简傲》),而比自己如阮籍一样豪放不羁。“记当年”,说明这是过去的事情了,壮志理想不过一场梦幻而已。回顾“当年”,这感慨是十分沉痛的。 “腰下光殢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谁更识、此时情绪?”前两句见三尺宝剑光芒四射,仿佛觉得无知的宝剑也能了解人的心意。但继而感到“抚剑何人识壮心”,于是感情由扬而抑,终于也忍不住对灯花落泪了。 最后四句呼应开头的“弹铗西来路”,由对国事的感慨转入个人身世的飘零。“唤起”两句指杜甫怀念李白的诗句。希望有像杜甫那样的知己,或许稍慰客居异乡的愁苦吧。 刘过《贺新郎》刘过《贺新郎》刘 过
刘 过 弹铗西来路①。记匆匆、经行数日,几番风雨。梦里寻秋秋不见,秋在平芜远渚②。想雁信、家山何处③。万里西风吹客鬓,把菱花、自笑人憔悴④。留不住,少年去。男儿事业无凭据。记当年、击筑悲歌⑤,酒酣箕踞。腰下光芒三尺剑,时解挑灯夜语。更忍对、灯花弹泪。唤起杜陵风雨手,写江东、渭北相思句⑥。歌此恨,慰羁旅。 注释 ①弹铗:战国时,齐国公子孟尝君门下客冯谖三次弹铗作歌,表示对待遇不满。后世常用此典表示自伤不遇或失意思归。②渚:水边。③雁信:北方有白雁,似鸿而小,色白,霜降前十日准时南下,谓之霜信,亦曰雁信。后引申之,谓准确消息为雁信。④菱花:指菱花镜,泛指镜子。⑤击筑悲歌:《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忼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⑥“写江东”句:唐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此语抒写怀友之情。 鉴赏 刘过是一位爱国之士,他一生坎坷不平,曾向宰相建言,力陈恢复中原的方略,但未被采纳。而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又都以失败告终,因此他游历四方,足迹踏遍东阳、天台、明州,无锡、姑苏、金陵等地。后来又从金陵溯江西上,经采石、池州、九江、武昌,到襄阳。这首词大约写于此次西行途中。 词的上阕写羁旅之思,有感于时光流逝,流露出悲秋之意。首句借战国时冯谖的故事表达失意思归之旨。刘过向朝廷陈述了不少抗金复国的策略,但一直没有被重视,这使他失望至极,也是他四处漂泊的根本原因。“弹铗西来”包含了许多无奈与叹息在其中,首句起得凝重。接下来两句,叙述了旅途的劳碌与困顿。匆匆西来,历行数日,又遭风雨摧残,这几番凄风冷雨既是自然的造化,又是政治气候变幻的象征,经受这些打击,身心的疲惫、精神的沮丧可想而知。西行的时令已是秋天,然而他却要说“梦里寻秋秋不见”,想来那一番肃杀之秋定不是心中理想,他所寻的乃是一神清气爽、云淡风轻之秋,而这样的秋在眼中是看不到的,只有向梦里追寻。然而即使入梦,秋的影子依旧难寻,只有在那荒草连天的天际,在那沙洲远渚的水边,才有这样清爽的秋。又是北雁南飞的季节了,想让鸿雁传递对故土的思念,然而远隔千山万水,家乡又在何处呢? 写到这里,思及孤身在外,萍踪浪影,萧索之感陡然而生。万里西风浩荡,催白了鬓角的头发,揽镜自照,镜中人形神憔悴,不由自嘲而笑。这里“自笑”二字意味深远,将年华老去、身形消瘦的无可奈何表现得婉曲深沉。有感时光的流逝改变了容颜,偷换了心境,于是“留不住,少年去”的叹息便显得如此沉重,有种“赋到沧桑”的庄严。 词的下阕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回忆当年豪情纵饮、慷慨悲歌的日子,表达了知音难觅的哀伤。男儿本来应该成就一番事业的,然而自己至今却一事无成,这不是词人的过错,而是把持朝政的妥协派的罪过。这种现实让他回想起自己年轻时和一群少年义士高谈阔论、纵情豪饮、不拘礼法、不可一世的生活,过去的辉煌与今日的黯淡形成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词人的落寞。腰中悬挂着光芒耀眼的三尺宝剑,这宝剑本来是用来上阵杀敌的,但统治者不图恢复,如今只能令宝剑空悬,夜里挑灯相看。“更忍对”是不忍对,此情此景,只能生发无限怅恨,所以他不忍对着灯花抛洒泪水,而仕途的失意更加剧了对知己的渴望。他以杜甫的诗比喻自己的词作,表达了渴望获得如李白、杜甫之间的纯真友谊的心愿,寄托了羁旅漂泊的感伤情怀,因为这样的知己很难寻觅,所以只能独自放歌,以安慰羁旅的寂寞。 这首词糅合了多种感情因素,包括壮志难酬的失落、时光流逝的伤感和羁旅漂泊的孤独。用典虽多,但并不令人觉得堆砌。因为写到了人类在某种境遇下都会自然产生的情感,所以这首词至今读来仍有其动人之处。(常迎春) 小山远歌图 【清】 吴宏 上海博物馆藏 链接 宋代科举考试中的诸科。宋代科举考试科目中九经、三经、开元礼、三史、三传、三礼、学究、明经、明法等科,统称为诸科,其地位低于进士科。应诸科举人经礼部试和殿试合格,按甲第高下,即分获各科及第、出身或同出身。诸科中以《九经》为最难,及第者,注官从优。熙宁年间罢诸科,所有诸科举人改试进士科。原诸科举人最多的京东、陕西等五路及开封府、国子监的举人,在礼部试时另行考试,并增加录取名额。并增新科明法科,准熙宁五年(1072)前,明经和诸科举人不能改试进士科者应试。元祐年间,恢复诸科中部分科目如春秋科、通礼科,并立经明行修科。绍圣年间,罢春秋科。至南宋,尽罢诸科,唯有进士科分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 刘过《贺新郎》刘过《贺新郎》刘 过
刘 过 赠 娼 老去相如倦①。向文君、说似而今,怎生消遣。衣袂京尘曾染处②,空有香红尚软。料彼此、魂销肠断。一枕新凉眠客舍,听梧桐、疏雨秋风颤。灯晕冷,记初见。楼低不放珠帘卷。晚妆残、翠蛾狼藉③,泪痕流面。 人道愁来须殢酒④,无奈愁多酒浅。但托意、焦琴纨扇⑤。莫鼓琵琶江上曲,怕荻花、枫叶俱凄怨⑥。云万叠,寸心远。 注释 ①相如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今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长卿故倦游,虽贫,其人材足依也。”后因以“相如倦”喻指才士失意疲惫。②衣袂:衣袖。京尘:即京洛尘,亦作京雒尘。晋陆机《为顾彦先赠妇》诗:“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后以“京洛尘”比喻功名利禄等尘俗之事。 ③翠蛾:妇女细而长曲的黛眉。 ④殢(tì)酒:沉湎于酒,醉酒。⑤焦琴:《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后因以作为咏士人贫困舍琴作薪的典故。纨扇:汉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相传汉成帝班婕妤失宠后作《怨歌行》,借秋天被弃的团扇寄托失宠的哀怨。⑥“莫鼓”两句:唐白居易《琵琶引》:“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 鉴赏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文士与娼妓酬唱应答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触及了青楼女子的生活内部,对于她们的内心也有一定的描绘。文人在失意的时候,容易流连杯酒,倚红偎翠,从这些风尘女子那里获得暂时的安慰,尤其是文士的失路之悲,常常化作对这些女子的同情和怜悯而真切地表达出来,如白居易诗中有琵琶女形象,这首词中则有一个年老色衰的商女形象。 该词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当时刘过已经39岁。这年秋天他去宁波参加选拔举人的牒试,没有成功,失意中邂逅了一位徐娘半老的商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白居易《琵琶引》),相似的处境与遭遇把他们联系在了一起,于是刘过写下这首著名的《贺新郎》相赠。 词的开头三句,借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比喻自己和商女的相会。这里的相如已不再是那才高气傲的青年文士,而是一个风尘仆仆、疲惫倦怠的中年人形象。随着年华老去,词人像司马相如一样,厌倦了漂泊无着的生活,他向与他萍水相逢的商女倾诉心中的苦闷,问她如何排遣寂寞的心绪。“相如”“文君”未必就是直接比喻自己与商女,而是喻托二人情投意合,相互引为知己。词人有了倾诉的愿望,于是便开始回忆自己客游京华的凄凉遭遇。刘过自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离家赴试,至如今已近七年,在此期间,他曾应试求仕,也曾伏阙上书,几年奔走而最终一事无成。京城可以说是他的伤心之地,所以回忆这段往事,颇多感慨。“空”字便是几年京华生活的总结,充满了凄凉与辛酸,也有万事成空的虚无,以同样的心情来揣度商女的遭遇,便更觉得魂销肠断,词至这里,一派沉郁。如果说前面写到的是内心感受的话,“一枕”两句则写了客观环境的感染:躺在客舍中,听着窗外秋风萧瑟、疏雨滴梧桐的声音,更加深了凄凉的感觉。于是,目光所及,灯晕似乎也放着冷光,不能传递给人温暖。在这种心绪的映衬下,不由记起了当初第一次见到商女时的情景。 人物图 【清】任薰 南京博物院藏 词的下阕紧承上阕“记初见”,开始进入回忆。“楼低”句写商女居处的环境,“不放珠帘卷”即“不让珠帘卷”,这就营造了一个半开半闭的空间,影射商女的内心就是她既渴望知音的慰藉,又害怕被人窥透内心的秘密,有一种欲说还休的隐衷。“晚妆残”两句正面描写了商女的容貌:她晚妆凋残,蛾眉零乱,泪痕布满面庞。这样的装容当然毫不美丽,然而读来却让人真切地看到了一个无心妆扮自己的、青春已逝的女子的悲惨境地。人人都说忧愁时应当沉湎于酒中,借酒浇愁,然而这位商女的愁思是如此深沉,所以再浓烈的酒也终觉滋味太浅,难以淹没深不见底的愁思。那她如何排遣心中的愁闷呢? 只有托意给焦琴和纨扇,焦琴的典故常用来形容良才却遭到毁弃,“纨扇”则借用汉代班婕好的“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怨歌行》)来比喻失宠、被冷落抛弃,用在这里表达了失意的无奈和痛苦,而这种痛苦不仅属于商女,比她更急于表达的,则是作者自己,也是由此,他们产生了共鸣。“莫鼓”两句借谪居九江的白居易与琵琶女知音共赏的典故来比喻词人与商女的关系,用典贴切自然,把凄怨之情推向了一个高峰。然而结句峰回路转,写了天外的重云万叠,如此收尾便非同凡响,将全词导向了一个超迈的境界,所有的痛苦仿佛一时冰释。(常迎春) 链接 苏陆辛刘。刘过与苏轼、陆游、辛弃疾四人之词皆有豪放之气,被后人并称为“苏陆辛刘”。清人田同之《西圃词说》“王士禛论词”云:“有词人之词,柳永、周美成、康与之之属是也;有英雄之词,苏、陆、辛、刘是也。” 布袋。亦作“布代”“补代”。宋代对入赘女婿的称呼。朱翌《猗觉寮杂记》上卷:“世号赘婿为布袋……此语讹也,谓之补代。人家有女无子,恐世代自此绝,不肯嫁出,招婿以补其世代尔。”宋无名氏《潜居录》则称:“冯布少时,绝有才干,赘于孙氏,其外父有烦琐事,辄曰‘俾布代之’。至今吴中谓倩为布代。”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