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柳梢青 春感》·刘辰翁
刘辰翁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思故园,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这首题为“春感”的词,抒发词人自己在元宵节之际的故国之思。作者是南宋末年一大爱国作家,晚年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这首优秀的词篇,当是他隐居期间的作品。铁马蒙毡,元军的战马上披着一层保暖的毡子。银花,银光闪闪的花灯。番腔,蒙古人演奏的腔调。辇下,皇帝的车驾之下,这里借指京都。山中岁月,指南宋亡后作者隐居的生活。海上心情,指南宋亡后一些爱国志士多在广东、福建沿海坚持抗元斗争。 全词采用从想象落笔、虚处见意的艺术手法。上片写想象之中故都临安元宵节的凄凉景象,“蒙毡”的“铁马”、“洒泪”的“银花”、“笛里番腔”、“街头戏鼓”,这些“愁城”中的景物,都是主观感情的显现。“不是歌声”一句,笔力遒劲,中锋突进,格外感人。下片怀念故国的“高台月明”和“辇下风光”。最后以“山中岁月,海上心情”作结,给人以沉郁苍凉、吞咽悲苦、欲说还休的情致。全词直抒胸臆,不事雕琢,“风格遒劲,略与稼轩旗鼓相当” (况周颐《蕙风词话》)。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柳梢青 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①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②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③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④ 【注释】 ①铁马:指元朝南侵的大军。蒙毡:冬天在战马身上披一层毡子保暖。银花:花灯。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这三句指元兵入侵,故国覆亡。②番腔:少数民族唱的腔调。戏鼓:指蒙古族的鼓吹杂戏。不是歌声:唱得不成曲调。这里鄙夷少数民族音乐戏曲,意即怀旧。③“想故国”句:用南唐李煜《虞美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语意。④辇(nian,碾)下:京都。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生活。海上: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的故事。《汉书·苏武传》:“武既至海上,廪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刘辰翁《虞美人》:“犹胜阴山海上窖群中。” 【译文】 蒙古族的铁骑披挂着毡子,元宵节的花灯挥洒着泪滴,春天悄悄来到了弥漫着愁云的荒城里。笛子里演奏出异族的腔调,街头上传来了杂戏的鼓声,这一切都唱不成曲调。最使人难堪的是凄然独坐,面对青灯。不由回想起故国情景:高台上欣赏月色,是那样的皎洁清明。京都当年的美好风光,山中眼前的隐居生活,我只能效法苏武牧羊北海,矢志不渝。 【总案】 词人隐居山中,阔别旧都。然每逢佳节,依然感慨万千。上片凭想象落笔,写元军铁蹄蹂躏下,今日元宵临安城的悲苦愁怨,凄凉冷落。下片直抒胸臆,突出欲说还休的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柳梢青 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1。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2。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3。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4。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