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桢 ·失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桢 ·失题

翩翩野青雀,栖窜茨棘蕃。朝食平田粒,夕饮曲池泉。猥出蓬莱中,乃至丹丘边。

这是一首咏物诗,辑自 《御览·九二二》事类赋雀赋。

“翩翩野青雀,栖窜茨棘蕃。”“青雀”即益鸟。“茨”,用茅草盖的屋顶。“棘”,丛生有刺的灌木。“蕃”,众多貌。全句说,翩翩飞舞的野青雀,成群结队地栖息于茅屋顶下,窜跃于灌木丛中。

“朝食平田粒,夕饮曲池泉。”“朝食”、“夕饮”为互文,“平田”平阔的田野。“曲池”,地名,春秋时在鲁国汶阳县北。这里泛指较小的水流。

“猥出蓬莱中,乃至丹丘边。” “猥”卑贱。“蓬莱”,蓬草莽野之处。“丹丘”,神话中的神仙之地,昼夜长明。屈原 《远游》诗: “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全句说,野青雀自由自在任意遨游,在蓬莱之野和丹丘仙境到处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这首咏物诗通篇采用了白描手法。作者没有过多的润饰,却活生生地塑造出野青雀这个自由自在任意飞翔的小精灵的形象。野青雀无忧无虑地栖窜于茅屋之下,旷野之中,随心所欲地在平田中觅食,在曲池中畅饮,无论是蓬草丛中还是丹丘仙境,无论是寒门茅屋还是殿宇楼台,它们都任意来往,毫无顾忌。这在危机四伏等级森严社会中生存的诗人眼中,无疑是自由和幸福的化身。在诗人被窒息和扭曲的心灵中,野青雀的形象无异于美好的幻想,在野青雀的身上,诗人找到了迷失已久的自我,找到魂归自然的梦想。

全诗语言扑实无华,但用词极为洗炼,“翩翩”状野青雀之飞腾,“栖窜”写小鸟之行止。无不准确精当。“朝食”“夕饮”二句的互文用法,也表现出五言诗渐渐成熟起来。对后世诗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刘桢 ·失题 - 可可诗词网

刘桢 ·失题

青青女萝草,上依高松枝。幸蒙庇养恩,分惠不可赀。风雨虽急疾,根株不倾移。

这是一首咏物诗。

“青青女萝草,上依高松枝。”女萝草郁郁青青,因攀附于松树之上,故能高居于松枝的顶端 (女萝,即松萝,因常依附于松树而生,故名。)

“幸蒙庇养恩,分惠不可赀。”“分惠”,分指情谊,“惠”指恩惠。《文选 ·曹子建·赠白马王彪》诗中有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其中“分”字与此处 “分” 字同意。“不可赀” 意为不可计量,泛指情谊之深。《后汉书 ·陈蕃传》载 “万人饥寒,不聊生活,而采女数千,食肉衣绮,脂油粉黛,不可赀计。”其中赀字亦为此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女萝草有幸蒙受了松树的庇养之恩,其情谊和恩惠是无法用数字来衡量的。

“风雨虽急疾,根株不倾移。”女萝草由于得到了高大的松树的庇护,虽然经历了狂风和暴雨,但它的根基仍然不能受到丝毫的伤害。

本诗在写作上运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明为写女萝草对松树的感激之情,实际上是表明了弱者对强者的感激与仰慕之意。在东汉末年天下动荡的形势下,刘桢等文士依托于曹氏门下,以其文采受到统治者的青睐,这些门客们在各种场合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这种依附与仰慕之情。其间也流露出了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地位之岌岌可危。

据史书记载,刘桢的性格是比较狷傲的,《三国志·魏志·王粲传》载:“桢以不敬被刑。”篇中又有悲松之注引 《典略》: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而此诗与前面 “昔君错畦畤”诗中的流露的感恩戴德之情却丝毫看不出狷傲之意。此二诗的写作背景现在已无从考究。但从字面看当为应酬之作。

全诗语言简洁,描写与抒情皆自然、明朗,无丝毫矫饰与造作。在貌似平淡与朴素中表现出深刻的意蕴,此诗在思想性方面虽没有什么较高的价值,但在咏物的简洁,抒情的自然等艺术手法上,却是值得借鉴的。


刘桢 ·失题 - 可可诗词网

刘桢 ·失题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低昂倏忽去,炯若风中烛。

自东汉末年以来,政治动荡,兵连祸结。曹操诗《蒿里行》曾生动地描写道:“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社会!在这种黑暗、恐怖的年代里,封建知识分子同样逃脱不了魔影般的噩运。汉末的党锢之祸,军阀集团对政治异已分子进行了血腥屠杀,使当时的知识阶层在军阀混战的夹缝中生存,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人生的短暂,积极进取的精神为韬晦遗世的消极反抗思想所代替,作品中常常带有更多的老庄思想的色彩。刘桢的这首无题诗就突出地表现了这种心态。

“天地无期竟,民生甚局促”天地悠悠,没有终止,人生短暂,而又不得安宁。诗篇伊始,诗人就把天地之长久与人生之局促并列起来,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们更深切感受到人生的暂短和艰辛。正如曹操诗《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种悲凉慷慨的叹息是当时人们的共同心声。

“为称百年寿,谁能应此录。”人们常说“人生百年”,可又有谁活到了这样的年龄!这二句进一步写人生的短暂。人生百年与天地的无限相比已是非常短暂,然而在动荡的年代里,人们连自然年龄也无法实现,而常常因战争、饥饿以及刑戳而夭折,这就更加深了作者心中的痛苦和不安。

“低昂倏忽去,炯若风中烛。”人生如同风中的烛火,低昂舞动,一阵风吹过,烛火便倏乎消灭。“炯”意为光明。诗人用烛光比喻人生,它毫无保障,它所燃起的极为有限的光亮却是轻易地因无情的风雨所扼杀,这风中烛火的形象恰恰是魏晋时期知识分子命运的真实写照。

全诗分三层,层层推进,极写人生之短暂。第一层以天地之长久映衬人生之短暂;第二层写人生只有百年,却常常不到自然年龄;第三层以烛火做比,写人生之毫无保障,随时都可能幻灭。短短六句把短暂人生表现得淋漓尽致,老庄的人生观深刻地体现出来。

悲凉慷慨,叹息人生短暂是建安诗人常常吟咏的主题,但又能找到各自不同的特色,读此诗,人们常常联相到曹操《短歌行》。虽然两诗开始有同样的叹处,使曹诗宏大的气势非刘桢诗可比,曹诗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作结,透露强烈的进取精神和英雄霸气。相形之下,刘诗之颓唐与猥琐显得毫无生气。其思想性之高下自不待说了。


刘桢 ·失题 - 可可诗词网

刘桢 ·失题

昔君错畦畤,东土有素木。条柯不盈寻,一尺再三曲。隐生寘翳林,控偬自迫速。得托芳兰苑,列植高山足。

这是一首咏物诗。

“昔君错畦畤,东土有素木。”“错畦”即整饬装点田畦。古时以五十亩为畦,这里所说的畦是指下文所言的“芳兰苑”。“东土”古时泛指陕西以东的地区。“素木”是枝干呈白颜色的树。全句的意思说,昔日您整治田畦的时候,从东土得来白色枝干的小树。“条柯”即枝干,古代八尺为“寻”。三、四句是说,这株“素木”枝干不是八尺高,而是弯弯曲曲,娇弱不堪。

“隐生寘翳林,控偬自迫速。”“控偬”即受束缚,“迫速”即迫促,急切局促貌。全句说,这株小树隐生于密林之中,被大树所遮蔽,自感束缚与局迫,危急之情溢于言表。

“得托芳兰苑,列植高山足。” “芳兰苑”指栽植花木的苑囿。“高山足”即高山之下。全句说,今天得以生植于芳兰苑中,托身于高山之下,表现出得意与感激之情。

这首小小的咏物诗,以素木挣脱翳林的束缚,在芳兰苑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为题材,玲珑小巧,情真意切,颇为感人。

本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明为写素木之挣脱束缚,实际上隐喻的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里,知识分子渴望摆脱危机四伏的险恶处境,是诗人追求安定与幸福的曲折表现。

这首诗语言简洁,格调凝重,作者不刻求辞采华丽,而是讲究意象明确,韵味深长。曹丕评刘桢诗: “壮而不密”;方东树说他“不雕琢字法”,都在说他朴素自然的语言技巧。本诗中“昔君错畦畤,东土有素木”以及后文对小树状态的描写,无不酷似随口说出,丝毫找不到斧凿的印记。但诗中蕴含的深长含义,却给人留下久久的印象。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3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