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易斯—费—拉尼斯人口流动模式
人口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在人口问题中就业问题首当其冲,尤以发展中国家最为突出。造成发展中国家就业问题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超过城市工业化增长吸收流动的可能,从而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人口流动问题成为发展经济瞩目的一个焦点。西方经济学界最早提出系统的人口流动理论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刘易斯,他在1954年撰写的 《无限劳动力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这篇论文中,论证了劳动力由乡村向城市转移的问题。刘易斯的论证,一般称为 “无限过剩劳动力” 发展模式或双元结构发展模式。后来拉尼斯和费景汉两位经济学家又在刘易斯论证的基础上进一步作了补充修正,称为 “刘易斯—费—拉尼斯模式”。
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双元经济结构,即国民经济具有两种性质不同的结构或部门。一个是传统的农业部门,在农业部门中存在着只有极低的,低到零甚至负数生产率的 “过剩劳动力”;另一个是以现代化方法进行生产的城市工业部门,这个部门中的劳动生产率远比农业部门为高。由于城市中的现代化工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从而工业工资水平远远高于农业工资水平。两种工资水平的差异,促使“过剩劳动力” 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流动。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的速度与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增长速度以及城市工业积累速度是同比例进行的。只要农业部门尚有过剩劳动力存在,这种流动将一直存在,一直到农业部门的 “过剩劳动力” 被工业部门吸尽为止。这时工农业将逐步得到均衡发展,国民经济结构将逐步转变,这就是刘易斯模式的基本内容。拉尼斯和费景汉两人在刘易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他们的模式,他们指出,刘易斯模式有两个缺点: 第一,没有足够重视农业在促进工业增长中的重要性; 第二,没有注意到农业由于生产率的提高而出现剩余产品,应该是在农业中的劳动力向工业流动的先决条件。他们对此问题作了分析,从而发展了刘易斯模式。费一拉尼斯模式,把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式,农业部门存在着隐弊性行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为零或接近于零,劳动供给性无限大; 第二、三阶段中,拉尼斯和费景汉注意到,农业部门逐渐出现了生产剩余,这些生产剩余可以满足非农业生产部门的消费,从而有助于劳动力由农业部门向工业部门移动。因此,农业对促进工业增长所起的作用,不只是消极地输送劳动力,还积极地为工业部门的扩大提供必不可少的农产品,以满足非农生产部门的消费需求。
这一模式受到了大多数经济学家的赞同。理由之一是,它比较简单明了,能够说明发展中国家双元经济结构变化的一些情况。理由之二是,它大致符合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经验。但也有不少发展经济学家认为,这一模式的整个推理过程建立在三个假设之上,而这些假设与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现实并不符合,这三个假设是:
❶劳动力的转移速度和城市工业部门就业机会的增加速度,是与工业部门资本积累速度同比例进行的。然而,事实上工业资本家扩大的资本是投入到比较先进的、节约劳动的工业生产上,因此,就业机会的增长必然落后于工业部门基本积累的速度,从而使从农村流入城市劳动力中有一部分不可能得到就业机会。
❷刘易斯双元结构论的前提是城市中已充分就业,农村中有过剩的劳动力,这一事实很难在现实中实现。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情况恰恰与这一假设相反,城市中有大量的公开失业者,农村中也不一定有大量过剩劳动力。
❸刘易斯假设在农村过剩劳动力被完全吸收前,城市中的实际工资水平不变,事实上,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使公开失业人口在增加,而城市工资水平一直在持续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