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平国治关亭诵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刘平国治关亭诵 刘平国治关亭诵刻于县东北150公里的博扎克拉格山口的岩壁上。距地面约0.5米,阴文隶书,字体工整,现存汉字101个。主要是记述东汉永寿四年(158),派左将军刘平国率秦人(指汉族人)孟伯山、狄虎贲、赵当卑等,在此凿岩,设置关亭,稽查行旅。石刻附近,有一古代石垒遗址。沟外平川,有一古城废墟。在“井泉含冻竭,烽火照山燃”的边塞,博扎克拉格山口是从南疆越天山通往北疆伊犁的孔道,自龟兹前往乌孙的关口。沟宽仅6—7米,两侧岩石壁立。岩壁下有对称的孔洞三对,沟底亦有1米多深的孔洞。汉中央政府派刘平国在此筑关城,目的在于维护这条丝绸之路支线的安全。此碑久隐,清萧雄《西疆杂述诗》注云:“刘平国碑,隐晦千七百余年,至光绪己卯(1879)始出,在赛里木东北二百里荒崖石壁间。嵩武军统帅张公闻之,遣人拓归,得点画完全者九十余字。” ☚ 千泪泉 10. 乌什县 ☛ 刘平国治关亭诵 刘平国治关亭诵东汉时期刻制于龟兹国境内的汉文摩崖石刻。在今新疆拜城县东北喀喇达格山麓的岩壁上,共8行,约108字。刻文记载东汉桓帝永寿四年,龟兹国左将军率领六名“秦人”(今陕西关中地区的百姓),在当地和龟兹国东的乌垒修建关亭的史实,作诵者为京兆(今西安市周围)人淳于伯隗。永寿的纪元只有三年,第四年即改为延熹元年,这年相当于公元158年。可见当时龟兹国与东汉王朝关系十分密切,有不少内地的人在龟兹国中担任官职或屯垦戍边。左将军刘平国所率的六名秦人中,即有两名叫“阿羌”的人。当年关中地区迁居着大量羌人,这两人无疑是从关中地区来到龟兹国的羌人。 ☚ 赤水羌 汉归义羌长印 ☛ 刘平国治关亭诵 《刘平国治关亭诵》东汉时期西域的汉文摩崖石刻,位在拜城县东北喀喇塔格山麓的岩壁上,东汉永寿四年(公元158年)刻制。碑文共8行,108字,记述龟兹国左将军刘平国带领秦人孟伯山、狄虎贲等6名,修造关亭的事实。后具题名:“京兆淳于伯槐作诵。”“秦人”的含义有二:一是西方称中国人为“秦人”;二是我国称关中人为“秦人”。这块摩崖刻石是用汉文刻成的,使用的是第二个含义,这就是说,这6名“秦人”都是“关中人”。早在西汉时期,龟兹国王绛宾娶解忧公主之女少夫之后,与内地的关系特别密切,内地的汉人不断迁居龟兹。东汉桓帝永寿年号之前,龟兹国与东汉关系又十分密切,很可能有龟兹王娶东汉公主为妻的事,因此,不但有大批汉人迁居龟兹国,而且还有刘平国这样的人,担任了龟兹国左将军的职务,淳于伯槐这样的人,当了龟兹国的文书官。因此,《刘平国治关亭诵》是东汉后期不少关中地区汉人西迁龟兹国的确证。 ☚ 北庭都护府 裴岑纪功碑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