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刘宝全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刘宝全1869—1942河北深县人 刘宝全
刘宝全
刘宝全京韵大鼓艺人。生于1869年,卒于1942年。河北省深县(今深州市)人。9岁时从父学唱木板大鼓,后又到天津拜师学艺。20岁左右在天津学唱京剧老生,曾到上海搭班演唱。一年后重返天津,在胡十、宋五、霍明亮著名木板大鼓演员的教导下,重唱大鼓。1900年到北京献艺,结识谭鑫培、孙菊仙等人,艺术上更得到进益。他结合本人的特点,吸收京剧、梆子的唱法加以发展创造,又将河北乡音改为京音,终于脱胎出京韵大鼓。1910年再到天津,声誉大振,形成“刘派”,并博得了“鼓王”的美誉。演唱的多为《三国》、《水浒》故事,代表曲目有《单刀会》、《长坂坡》、《战长沙》、《乌龙院》、《闹江州》、《大西厢》等20多个。 刘宝全 刘宝全1869—1942曲艺表演艺术家,京韵大鼓的创始人之一。原名毅民,河北深县人。九岁时随父学唱木板大鼓。后来到天津,拜师王庆和深造。出师后,又从师胡十、宋五、霍明亮等鼓界名宿,打下了全面而扎实的艺术功底。他曾有一段改唱过京剧。1900年在北京演出期间,受到谭鑫培、孙菊仙等京剧艺术家的指点。他广采木板大鼓艺术之长,并吸收京剧、梆子腔、石韵书、马头调等戏曲曲艺形式的唱腔和表演技巧,创制新腔,逐渐放弃乡音土调,用北京话说唱,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出了新曲种——京韵大鼓。为此,在清末民初的艺坛上享有盛名。时人誉之为“鼓界大王”,与“伶界大王”谭鑫培,“评书大王”双厚坪并称北京艺术界的“三绝”。所创艺术,世称“刘派”,为后世京韵大鼓艺人所宗法。刘宝全音域宽阔,音色纯美。再加上基本功扎实,艺术修养深湛。“刘派”唱腔丰富多采,有很强的表现力。特别是脍炙人口的“起伏腔”,婉转跌宕,低回处凄切柔媚,高亢处刚劲峭拔,可以抒发多种不同的情感。此外,他的琵琶演奏也颇有造诣,被人们称为一绝。 ☚ 马如飞 穷不怕 ☛ 刘宝全 刘宝全1869~1942京韵大鼓艺人。原名刘毅民,河北省深县人,幼时随父学唱木板大鼓、弹三弦,曾经师从王庆和、宋五、胡十、霍明亮、郑国勋等人学唱木板大鼓,也学过石韵、马头调和京剧老生; 会弹三弦、四胡、琵琶。他认真向前辈艺人学习,并得益于京剧名家谭鑫培、孙菊仙的指教,改河北乡音为北京语音,借鉴京剧、秦腔、马头调的旋律及京剧的念白方法,创造了“挑腔”,发展了“甩腔”以及“闪”、“掏”、“顿”、“挫”等技法。1920年左右,刘宝全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风格,世称“刘派”,并被观众公认为“鼓界大王”。他的嗓音高亢宽厚,发声方法科学,善于保护嗓音,至晚年尚能演唱三个八度,且运用自如。他长于研创新腔,并借鉴京剧表演程式,形成了一套优美传神的表演技巧。他的代 表曲目有: 《赵云截江》、《关黄对刀》、《博望坡》、《长坂坡》、《单刀会》、《草船借箭》、《古城会》、《华容道》、《闹江州》、《大西厢》、《丑末寅初》等。现保留他灌制的唱片33张。其弟子有白凤呜、谭凤元等。
☚ 白云鹏 白凤岩 ☛ 刘宝全1869—1942京韵大鼓演员。原名毅民,河北深县人。9岁时从父学唱大鼓,后改习京剧,唱老生,因表演出差错,重学大鼓。拜胡十为师。继承前人,并吸收京剧、梆子戏之长,形成自己的风格。世称“刘派”。当时有“鼓王”之誉。 刘宝全1869—1942近代著名京韵大鼓演员。原名毅民。河北深县人。本为京剧演员,后拜大鼓演员王庆和为师,改习大鼓。在演唱中吸收京剧演唱技巧和民间曲调,对京韵大鼓艺术有所创新。时有“鼓王”之誉。擅长《单刀会》、《闹江州》等取材《三国》、《水浒》 的曲目。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