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刘伯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刘伯承1892—1986

四川开县(今属重庆)人
中共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国防委员会和军委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
乳名:孝生
学名:明昭
笔名:伯承
别名:刘伯诚

刘伯承

记刘伯承将军
刘伯承的故事
回顾长征
张香山等
中原新华书店编辑
刘伯承
华北新华书店1947年7月版32页
中原新华书店1949年版
解放军文艺社1975年11月版,天津人民
出版社1977年4月版,辽宁人民出版社
1977年9月版
刘伯承回忆录(一、二)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11月版517页、
1985年2月版318页
刘伯承用兵录
刘伯承军事生涯
帅星初升——刘伯承青少年时代的故事
刘伯承的故事
刘伯承中原逐鹿
刘伯承
刘伯承指挥艺术
抗日战争中的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
杨国宇 陈斐琴
杨国宇等
高平
姜山 陈石平
柯岗等
徐凡营
秦基伟等
李达
战士出版社1982年6月版230页
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7月版322页
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102页
重庆出版社1983年7月版216页
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12月版208页
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252页
解放军出版社1984年6月版390页
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勉为布尔塞维克——刘伯承同志的故事
刘伯承的青少年时代·开始戎马生涯
用兵如神的刘伯承元帅
身经百战的元帅,坚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学习刘伯承同志的革命实践
吾慕黎等
王晖
杨国宇
潘公石
解放日报1981年11月23日
中国青年报1982年1月5日—3月2日
工人日报1982年8月8日
解放军报1982年8月10日
常胜将军 革命楷模——忆老师长刘伯承同志
辗转千里赴征程——刘伯承同志大革命时期来
武汉的一段经历
王晓清
周斌
辽宁日报1982年8月13日
长江日报1982年8月16日
泸顺起义 威震全川——刘伯承同志青年时代
在四川发动的一次武装起义
何盛明整理四川日报1982年8月16日
刘伯承同志的“自铭”
神机妙算的由来——刘伯承将军的故事
历史并不只属于过去——忆刘伯承同志的一次
谈话
谢国宝
陈凡满
王愿坚
人民日报1982年9月7日
长江日报1982年9月12日
工人日报1982年9月15日
赤岸的回忆——刘伯承同志与人民同呼吸共命
运的事迹片断
李方成等河北日报1982年9月18日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刘伯承同志在高山铺
战役前后
张通宝湖北日报1982年9月26日
刘伯承同志二三事
从士兵到元帅——读《刘伯承军事生涯》
百折不挠 攻坚取胜——学习刘伯承同志伟大
的共产主义实践
山惠等
李德生
史超
光明日报1982年10月1日
人民日报1982年10月4日
人民铁道1982年10月22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忆刘帅编译外军论著
的一些情况
戴定霖解放日报1982年10月31日
刘伯承元帅的故事
优良作风示后人——刘伯承同志保持艰苦奋斗
传统的故事
曾克
陈石平
健康报1983年1月6日
湖南日报1983年2月7日
刘伯承元帅与参谋工作
回忆刘帅办南京军事学院
刘帅的用人之道
刘帅与七亘大捷
柴成文
陶汉章
钟期光
怀珠等
解放军报1983年12月4日
解放军报1984年1月29日
解放军报1984年7月30日
山西日报1985年8月4日,山西青年
1985年4期
刘伯承将军会见记
记刘伯承将军
荒煤
张香山
中国文化1940年1卷5期
群众1946年12卷9期,延安文萃(下)第
961页
我们的师长——记刘伯承司令员
顺(庆)泸(州)起义中的刘伯承同志
刘伯承司令员在大别山
肝胆映明,换马共南征
全局中的一着好棋——忆刘伯承司令员在老襄
战役中的指挥艺术
斐琴
戴迎春
苗冰舒
苗冰舒
李德生
人民文学1979年1期
南充师院学报1980年4期
星火燎原1980年2辑
星火燎原1981年2辑
星火燎原1981年5期,中共六十年纪念文
选第423页
刘伯承的青少年时代开始戎马生涯
卓越的军事理论家刘伯承
忆刘帅在泸顺起义及护国战争时的几件事
刘帅印象记
杨国宇等
陈斐琴
黄慕颜
柯岗
星火燎原1981年5辑
星火燎原1982年6期
龙门阵1982年6辑
解放军文艺1982年8期,新华文摘1982
年9期
探望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元帅十面观
爸爸的教诲
学习刘伯承同志
元帅与翻译——记刘伯承同志
南昌起义的参谋长刘伯承
学习刘伯承同志对科学文化教育的思想与实践
战犹酣——刘伯承元帅从太行山到大别山战斗
纪事
侯秀芬
薛洪
刘蒙
萧克
王树森
宋科
齐生平
柯岗 曾克
瞭望1982年9期
时代的报告1982年12期
中学生1982年12期
红旗1982年16期
翻译通讯1983年3期
星火燎原1983年4期
军事学术1983年增刊7期
传记文学1984年创刊号
奔向南昌——记刘伯承同志在八一南昌起义前
陈石平人物1984年1期
护国战争中的刘伯承
从刘帅的一纸便笺想起
刘伯承与苏沃洛夫十项军事法则
刘伯承与泸州顺庆起义
刘伯承传略
陈石平
章安翔
齐生平
曾成贵
历史知识1984年3期
安徽史学1984年3期
人物1984年4期
中学历史1984年5期
党史通讯1984年11期
深谋远虑前流景仰——忆刘伯承同志对我的亲
切教诲
孔从洲星火燎原1985年2期
肩负起时代的使命——记军事学院的创建人刘
伯承元帅
齐生平星火燎原1985年2期
博而约——刘伯承同志的治学方法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著名起义的主要领导人简
介:刘伯承(1892— )
刘备耕
孙璞方等
博览群书1985年3期
人物1985年4期

记刘帅
忆刘司令员在分区指挥部的时刻——菏泽前线
大杨湖战役侧记
李普
殷群
瞭望1985年49—52期
山东省志资料1985年2期
刘伯承王晓钟一九五五年授衔的元帅大将上将第7页
刘伯承(1892— )
天才战略家刘伯承
赛刘伯温——刘伯承
刘帅在大别山的故事
星火燎原编辑部
洪舒
钱塘
中共金寨县委宣传
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第1集第6页
中共人物小史第21页
中共六将星
立夏节烽火第301页
记刘伯承将军
军医的回忆——邓小平、彭德怀、刘伯承的故事
祝刘师长五十寿
刘伯承
刘邓与刘邓大军
参加讨袁护国之役的刘伯承同志
刘伯承
记刘伯承参谋长的一件小事
从黄河之滨到保安——刘伯承校长在长征路上
的片断
张香山
萧战国
朱德
朱新民
郭桐
马宣伟
陈涛 周林宝
董邦
孙继争
老战士诗文集第1集第142页
红旗飘飘1985年第28集第25页
朱德选集第85页
*环华百科全书第7册第192页
*国共风云名人录第4集第1页
革命回忆录第8集第42页
将帅录第31页
浩气传千秋第33页
浩气传千秋第40页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
周末报编委会*新中国人物志(上)第137页
刘伯承
刘伯承(1892— )
读者出版社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22页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5卷第345页

刘伯承

通向统帅的道路:青少年时代的刘伯承
刘伯承元帅研究(1—2)
陈石平
刘伯承元帅旧居陈
列馆筹建领导小
组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67页
重庆出版社1987、1989年版2册
刘伯承回忆录(第三册)
军事翻译家刘伯承
中国元帅刘伯承
刘伯承传
记刘帅
刘伯承
刘伯承与邓小平:转战太行
意远情深:忆刘帅治军·治学·治家
刘伯承
刘伯承
共和国元帅:刘伯承(上、中、下)
刘伯承同志的人才思想初探
刘伯承同志在长征中
功勋卓著的名帅——刘伯承同志生平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
事理论家刘伯承同志追悼会在京举行 胡耀
邦同志致悼词
刘伯承
陈石平 成 英
陈石平
李曼村等主编
李 普
雍 然编
田酉如
汪荣华主编
楚 客 黄其子
梁 汉 黄珊珊
李庚辰主编
陈向东
贺光华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527页
书海出版社1988年版504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531页
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年版767页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545页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39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280页
解放军出版社1994年版306页
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302页
昆仑出版社1999年版183页
长征出版社2000年版3册
解放军报1986年3月20日
工人日报1986年9月25日
人民日报1986年10月17日
人民日报1986年10月17日
悼伯承
痛悼伯承
刘伯承同志永生
我军院校建设的奠基人——悼念刘伯承元帅
送伯承远行
巍巍功德照人间——记刘伯承同志建国后的卓
越贡献和崇高品德
邓小平
聂荣臻
宋任穷
张 震等
汪荣华
金 凤
人民日报1986年10月21日
人民日报1986年10月22日
人民日报1986年10月25日
解放军报1986年10月28日
解放军报1986年10月28日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4日
刘伯承同志军事指挥艺术永存——兼谈刘伯承
同志对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杰出贡献
雷 鸣羊城晚报1986年11月5日
痛失良师——悼刘伯承元帅
刘帅,我们怀念您
解放战争中的刘帅——深切怀念刘伯承同志
泸州起义中的刘伯承与许剑霜
在冀鲁豫战场上——忆刘伯承元帅
刘伯承在川军的日子
往事历历忆刘帅
师长与战友——回忆刘伯承同志
黄 镇
陈锡联等
陈再道
李克猷
段君毅等
李际权
鲁瑞林
薄一波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6日
人民日报1986年11月16日
人民日报1986年12月4日
团结报1987年8月1日
人民日报1987年10月8日
团结报1988年1月16日
人民日报1988年11月3日
人民日报1989年4月13日

北伐中的刘伯承将军
刘伯承军事翻译活动大事摘要(1927年至1957
年)
宋 科
陈石平
军事史林1986年3期
军史资料1986年3期
他是我的好老师——肖克将军谈刘帅
缅怀老院长刘伯承
刘伯承解放初期在重庆活动知见录
刘伯承、邓小平同志在鄂东
刘邓挥师巧渡黄河
大革命时期刘伯承建军治军的主张和措施
刘伯承医眼
刘伯承战术思想研究札记
不轻弹的将军泪
四帅轶事
试论刘伯承军事哲学思想
谈谈刘伯承政治建军思想
中国杰出的军事家和国务活动家刘伯承
李 普等
李宗有
陆大钺
阮银甫
苗冰舒
杨治远
仝 强
刘华清
年维佳
张植信
陈斐琴等
杨远富
(苏)A.C.契多夫
等著 王宗荣等
瞭望1986年45期
军事史林1987年1期
重庆党史研究资料1987年3期
春秋1987年4期
名人传记1987年6期
四川党史研究资料1987年11期
名人传记1988年2期
军事知识1988年2期
名人传记1988年9期
春秋1989年1期
军事历史研究1990年1期
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0年3期
四川党史月刊1990年8期
略论刘伯承军校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刘伯承的军事思想概述
刘伯承智破日军“铁桶阵”
刘伯承元帅与“敌进我进”原则
刘伯承独具慧眼的“兵势”新论
刘伯承带兵思想探讨
刘伯承、邓小平与高树勋起义
永生难忘的师长——刘伯承元帅——访中顾委
委员刘志坚
陈斐琴 杨远富
阜 辛
薛洪兴
柳茂坤
吴如嵩 毛元佑
李来柱
宋毅军
秦晓鹰
军事历史研究1991年1期
党的文献1991年2期
党的文献1991年2期
档案史料与研究1993年2期
军事历史1993年2期
军事历史1993年5期
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2期
中国老年1986年11期
刘伯承
已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
元帅刘伯承塑像落成
黄震遐编著
李方诗等主编
*中共军人志第604页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114页
已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刘伯承百年诞辰刘伯
承军事理论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李方诗等主编中国人物年鉴(1993)第112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刘伯承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15页
纪念人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刘伯承塑像在
南京落成
李维民主编中国人物年鉴(2000)第412页
刘伯承(1892—1986)廖国良 田园乐编
中国工农红军事件人物录第392页
刘伯承(1892—1986)
刘伯承传
刘伯承
范济国
温贤美 陈子君
《毛泽东交往百人
丛书》编委会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80页
巴蜀将帅传第24页
毛泽东交往百人丛书·军事人物篇第107
与彝族首领歃血为盟(美)哈里森·索尔
兹伯里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将领第88页
冬夜话战绩(美)埃文斯·福代
斯·卡尔逊
外国人眼中的中共将领第91页
刘伯承元帅骨灰洒放淮海大地纪实
向刘帅致敬
刘伯承(1892—1986)
刘伯承指挥红军攻占遵义城
刘红光 朱继坤
伍修权
廖盖隆等主编
宋 科
名人之死(二)第342页
回忆与怀念第502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208页
遵义会议的光芒第76页

刘伯承

 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四川开县人。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发动了四川泸(州)顺(庆)起义,又参与发动和领导了南昌起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特别是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担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迭挫强敌,战功卓著,并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坚决的斗争。抗日战争时期,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转战华北,开辟了晋冀鲁豫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7年率领10万大军渡过黄河,挺进中原,谱写了我军战略反攻的光辉篇章。在尔后的淮海等重大战役中,均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为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功勋。建国后,历任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为建设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作出了重大贡献。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他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还是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委员长。196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刘伯承1892~1986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教育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原名刘明昭,开县人。青年时代投身于辛亥革命,参加护国、护法战争及讨伐吴佩孚战争。曾任旅参谋长、团长、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192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后,发动泸 (州) 顺 (庆) 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1927年任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参与领导南昌起义。1928年赴苏,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军委总参谋长等职。在长征中,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并协助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河,亲率干部团一部抢占皎平渡口,保证全军北渡金沙江。在红军长征进入大凉山时,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 “歃血为盟”,使全军顺利通过彝族聚居区。尔后率红一师强渡大渡河。一、四方面军会合后,坚持北上抗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进行斗争。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1940年组织部队参加百团大战。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上党战役和邯郸战役。1947年6月与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此后,参与指挥淮海、渡江、西南等重大战役。1950年1月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同年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1954年起先后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等职。1966年起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著有 《刘伯承军事文选》,并有 《合同战术》、《论苏军合围钳形》等大量译著。

刘伯承

中国军事家。元帅。1892年12月4日生,1986年10月7日去世。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学生军,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参加过护国战争(1915)、护法战争(1917)。1916年8月右眼中弹致残。曾留学苏联(1928)。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1927年8月1日参与领导南昌起义。1930年起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1932年10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1937年,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1945年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50年组建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任院长。1954年起任军委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是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1982年后,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

刘伯承

154 刘伯承1892—1986

军事家,军事理论和军事教育家。幼名明昭。四川开县人。1911年,在四川万县参加响应辛亥革命的学生军。1912年春,因成绩优异,被重庆陆军将弁学堂录取入速成班,年末提前毕业。此时改名伯承。1913年,参加四川讨袁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历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在四川丰都激战中右眼中弹致残。1923年,在讨伐吴佩孚的战争中,任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前敌指挥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与杨闇公、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团长。同年赴苏,先后在高级步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长江局军委书记。1932年1月,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10月任军委总参谋长。1934年,长征中兼中央纵队司令员。抗日战争期间,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领导创建晋冀鲁豫根据地。解放战争期间,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所指挥的上党战役、平汉战役和鲁西南战役等均取得重大胜利,在瓦解蒋介石的重点进攻后,向大别山挺进,揭开了战略大反攻的序幕。1948年冬,与邓小平、陈毅等共同指挥淮海战役,歼敌56万余。1949年4月,与邓小平一起指挥渡江作战和进军大西南。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1957年9月调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是中共中央第七届至十一届全会中央委员会委员,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是第二届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政军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4岁。主要军事论著收入《刘伯承军事文选》,并有《合同战术》、《苏军合围钳形攻势》等大量译著。

☚ 张云逸   杨虎城 ☛
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Liu Bocheng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四川开县人。家庭出身贫苦。早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学堂。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 后参加过护国、护法战争。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后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在四川参与发动了泸州、顺庆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1927年春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十五军军长。
大革命失败后,刘伯承参与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起义失败后,被派赴苏联学习,先后在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1928年6月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作了《对军事问题的补充报告》。1930年夏回国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同年12月奉命到达上海, 协助处理中央军委日常工作。1931年赴中央苏区, 任红军学校校长、中央军委总参谋长, 曾参与指挥中央苏区的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对第四次反 “围剿”的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1934年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左”倾冒险主义的领导, 被错误地撤销红军总参谋长职务。1934年10月, 随中央红军长征。在长征途中, 刘伯承被重新任命为红军总参谋长,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在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诸役中,刘伯承显示了非凡的军事才能。在遵义会议上,他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红军长征途中,刘伯承还特别注意党的民族政策, 曾与彝族部落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使红军顺过彝族聚居的大凉山地区。在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面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刘伯承坚持原则,对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维护党和红军的团结。
抗日战争爆发后, 刘伯承就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师长,率部深入敌后晋冀鲁豫边区,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民主根据地。1940年秋, 刘伯承率部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沉重地打击了侵华日军。在整个抗战期间,刘伯承组织指挥了 一系列战役战斗, 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7年6月底, 与邓小平 一起率十万大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1948年11 月,刘伯承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 1949年4月, 参与指挥了渡江战役; 同年11月, 又参与指挥了西南战役。在解放战争时期一系列重大战役中,均表现了刘伯承的军事指挥才能。在这一时期,刘伯承率部直接解放了南京、皖南、浙西、闽北等广大地区及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四省,为新中国的创建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南京解放后,刘伯承担任了第一任南京市长,并兼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伯承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为人民解放军的正规化、现代化作出了贡献。
1955年, 刘伯承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在中国共产党第七至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 是中共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1982年后, 由于年龄和健康原因,辞去党、国家、军队的领导职务。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病逝。著有《回顾长征》、《我们在太行山上》、《千里跃进大别山》等。

☚ 贺龙   陈毅 ☛
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Liubocheng

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四川开县人。生于1892年(光绪十八年)12月4日。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历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 戴季陶   陈公博 ☛

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Liubocheng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之一。四川开县人。1914年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护国、护法战争中,任连长、旅参谋长、团长。192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任中共重庆地方委员会军事委员会委员。同年12月发动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有力地策应了北伐战争。1927年参与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起义失败后,同年赴苏,先后在苏联高级步兵学校和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夏回国, 曾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中共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瑞金卫戍司令、红军总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第五次反“围剿”中,因反对军事教条主义,曾被错误地撤销总参谋长职务。长征中,恢复职务并兼任中央纵队司令员,指挥先遣部队强渡乌江,智取遵义。1935年1月出席遵义会议,坚决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后任先遣队司令,率部为全军开路,为红军四渡赤水,北渡金沙江,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作出了重大贡献。红一、四方面军会合后,与朱德等一起同张国焘分裂党的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一起率部转战华北敌后,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40年8月参加指挥著名的“百团大战”, 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贡献。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和第二野战军的司令员。1945年9月指挥了上党、平汉战役, 有力地配合了毛泽东与周恩来在重庆的和平谈判。1947年与邓小平率部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1948年11月与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东,中原部队进行了淮海战役。1949年4月,参与指挥渡江战役, 直接指挥第二野战军解放了皖南、浙西、闽北等广大地区。南京解放后,兼任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市长。同年,参与指挥西南战役,解放了四川、云南、贵州、西康各省。他为推翻蒋介石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建国后,历任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第二至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中高级指挥员, 推动了现代化、正规化革命军队的建设。他是中共第七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八至第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66年1月起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刘伯承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转战南北,艰苦奋斗,关心群众疾苦、爱憎分明, 赤胆忠心。在 “文化大革命”中, 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身患重病,仍关心党和国家命运。对共产主义事业无限忠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党的革命事业奋斗了一生。1982年由于健康问题,辞去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职务。1986年10月在北京逝世。

☚ 胡适   梁漱溟 ☛

刘伯承1892—1986

四川开县人。早年投身于辛亥革命和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与发动和领导了南昌起义。后曾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八路军129师师长,晋冀鲁豫军区、中原军区、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央军委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1982年后由于年龄和健康方面的原因,辞去党、国家和军队的领导职务。参见“军事”中的“刘伯承”。


刘伯承1892—1986

中国无产阶级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四川开县人。曾参加护国、护法战争,北伐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领导指挥了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等重大战役。注重军事学术研究,撰写和翻译了大批军政著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中高级干部作出了重大贡献。

刘伯承1892~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事家。四川开县人。原名刘明昭。早年参加中华革命党和护国、护法战争。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朱德等发动泸州、顺庆(今南充)起义,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后为暂编第15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起义军参谋长。1931年担任中央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长征中任军委总参谋长兼军委纵队(后改为中央纵队)司令员。在遵义会议上,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后任先遣队司令员,与政委聂荣臻率部为全军开路。红1、4方面军会合后,同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进行了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129师师长,与邓小平等一起领导晋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和建设。解放战争时期,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1947年8月和邓小平率部挺进大别山区,拉开了对国民党军队实行战略反攻的序幕。他先后胜利地指挥了上党、陇海、鲁西南、宛东等战役。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他是总前委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曾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是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刘伯承1892—1986

四川开县人。1912年考入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任国民革命军四川各路总指挥、暂编第十五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南昌起义,任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后留学苏联。1930年回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军委书记、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参谋长兼中央纵队司令员、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中央军委总参谋长、红军大学副校长、中央援西军司令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中原军区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高等军事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军委训练总监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共第七届中央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5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