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列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列子 列子书名。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今已失传。今本《列子》亦八篇,疑为魏晋时人杂采先秦、两汉有关著作及自己的论述编纂而成。全书载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寓言等134则。如《愚公移山》、《韩娥善歌》、《纪昌射箭》、《两小儿辩日远近》。 ☚ 击邻家之子 韩娥善歌 ☛ 列子 列子战国郑(今河南新郑)人。即列御寇,或作圄寇、圉寇。名字曾见于《庄子》、《战国策》、《吕氏春秋》等书, 约生活在庄子之前,思想与老子接近。据传虽穷有饥色,却拒不受郑国统治者接济。近人曾疑历史上非有其人,尚无定论。著有《列子》八篇,原书已佚,今所传乃晋张湛辑集,实为魏晋人伪托。全书凡一百三十四则,多载寓言故事神话传说,文学价值颇高。其中如“儿童辨日”、“歧路亡羊”、“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俱极脍炙人口。 ☚ 墨子 孟子 ☛ 列子 列子《列子》一书,共有八卷,据说是周朝的列御寇所撰。但据后代考证,认为有伪作的嫌疑。清朝的钱大昕认为是晋人所作。民国章炳麟则认为此乃附会《刘向叙录》之作。 ☚ 列子▷ 一发千钧。 ☛ 列子 列子先秦小说故事集和散文集。旧题列御寇撰。有学者认为是魏晋时人伪作,尚无定论。《汉书·艺文志》著录原本《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是经东晋张湛搜集而成的。有《湖海楼丛书》本、《四部丛刊》影宋刊本,《四部备要》本、《诸子集成》本、杨伯峻 《列子集释》 本。今《列子》八篇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共计一百三十四则,大部分为先秦时代的小说寓言、神话故事 (约有百则),杂有少量后人的论述及所编故事。在思想内容上,显得很芜杂。有宣扬清虚无为思想的,有言太易的,有对儒家及传统礼教表现出反对的思想倾向的,还有对自然现象提出许多疑问的,也有不少说明学习之道的,还有些是宣传宿命论和享乐思想的等。从小说故事的角度看,其中不少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都属于小说或雏形小说,特别是《周穆王》、《汤问》、《说符》,它们可算古代的系列小说故事。刘向 《列子新书·目录》谓: “而 《穆王》、《汤问》篇,迂诞恢诡,非君子之言也。”这正好说明它的小说性质。在艺术手法上,不少作品富有浪漫主义的奇情异趣,艺术魅力颇强。如《愚公移山》,这篇神话小说,写愚公率领子孙去挖太行、王屋两座大山,而感动天帝,帝遂命大力神搬走大山,为后代解除了阻隔之苦。这里“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生动地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克服困难的坚强决心和惊人毅力 (详见 《愚公移山》条)。又如《韩娥善歌》,这则寓言小说,故事描绘了韩娥优美动人的歌声,说韩娥歌后,“余音绕梁𪲴,三日不绝”,明显带有夸张色彩,但从音乐的感染力和艺术欣赏的角度来看,却又十分真实地再现了这位民间音乐家的风采 (详见《韩娥善歌》条)。又如《化人》,这则神怪小说,它通过对化人同穆王神游神人之宫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奇伟瑰丽的想象和諔诡可观的神思。其故事工于叙事,有奇肆飘忽之美,实为古小说之杰作。像《薛谭学讴》、《纪昌学射》、《儿童辩日》、《杞人忧天》、《九方皋相马》、《齐人攫金》、《歧路亡羊》等,都是思想深刻、艺术上很有特色的精湛之作。作为小说文学作品,《列子》一书的语言也是较为成功的。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辨列子》中,说是书“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伪作,好文者可废耶?”洪迈谓: “ 《列子》书事,简劲宏妙,多出 《庄子》之右。”姚际恒《古今伪书考》说: “ 《列子》叙事,简净有法,是名作家耳!” ☚ 列御寇 杞人忧天 ☛ 列子 《列子》旧题战国列御寇撰,八卷。该书多取先秦诸子及汉代人的言论,并杂有两晋的佛教思想和佛教神话,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都与先秦著作有别,可能是晋人托名伪作。 ☚ 治久文繁 许慎 ☛ 《列子》《列子》
传为战国时列御寇作。列御寇又写作列御寇、列国寇,尊称为子列子、列子。战国时人,《庄子》等书中曾多次提到过他,说他“御风而行,泛然善也”。又说:“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其思想观点与庄子相近,“以至虚为宗”,“大归同于老庄”。与老子、庄子、杨朱一起,被合称为“道家四子”。《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列子》8篇,列在道家类。原书已佚。今本《列子》也有8篇,即《天瑞篇》、《黄帝篇》、《周穆王篇》、《仲尼篇》、《汤问篇》、《力命篇》、《杨朱篇》和《说符篇》。晋张湛称为西晋永嘉之乱后,辑录各种传本而成,但自唐柳宗元以来,学者多认为是魏晋时人托名伪作。马叙伦《列子伪书考说》:“孟《列子》晚出而早亡,魏、晋以来好事之徒聚敛《管子》、《晏子》、《论语》、《山海经》、《墨子》、《庄子》、《尸佼》、《韩非》、《吕氏春秋》、《韩诗外传》、《淮南》、《说苑》、《新序》、《新论》之言,附益晚说,假为向序以见重”。其中如《周穆王篇》第1章,袭用汲冢书《穆天子传》,所出最晚。至如《力命篇》、《杨朱篇》则基本上反映了晋人唯贵放逸的思想情感。该书虽为伪书,但因其内容多取先秦诸子及汉人言论,并辑录有许多寓言、神话、民间故事等,因此对于研究先秦汉晋时期的社会风俗、思想文化,仍具有一定的史学和文学价值。如著名的“愚公移山”的寓言、即出自该书《汤问篇》。唐天宝元年(742)尊崇该书为《冲虚真经》,宋代继续尊崇为《冲虚至德真经》,成为道教经典之一。该书版本很多,宋、元、明均有刻版传世。注本主要有晋张湛《列子注》,唐卢重玄《列子解》,殷敬顺《列子释文》,宋陈景元《列子注》,江遹《冲虚至德真经解》等。今人杨伯峻著有《列子集释》一书,征引各家著述凡60余家,书后并附录有张湛事迹辑略,重要序论汇录,辩伪文字辑略等3种,书成于1929至1932年间,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排印本,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注本。 列子 道家经典。相传为先秦道家列御寇所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 《列子》 八篇,注:“名御寇,先庄子,庄子称之。”《庄子·逍遥游》: “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这位列御寇先生简直就是神仙。《应帝王》 中有列子学道的故事,《杂篇》 中还有 《列御寇》一篇。后人综合各种传说,有如下描述: 姓列,名御寇,郑国人,和郑穆公同时,师于壶丘子林,著书八卷,得风仙之道,能乘风而行。但这些都不是信史,只能姑妄听之。据说,列子的特点是 “贵虚”,故唐代将他封为“冲虚真人”,其书则为 《冲虚真经》。但是,这部被封为 “真经”的 《列子》,经近现代学者仔细考证,被认定是一部伪书,原本《列子》早在汉末就失传了。作伪的时代是魏晋之间,作伪的人可能就是最早为 《列子》 作注的张湛。张湛 (约325-400) 是东晋名士,性情怪僻,醉酒后喜欢唱挽歌 (见《世说新语·任诞》)。据张湛在《列子序》 中说,他为之作注的 《列子》一书,是其祖父从王粲 (建安七子之一) 家的藏书中抄录来的,西晋灭亡后,其父避难江南,路上抛弃了很多书,却舍不得扔掉这一部“世所希有”的 “奇书”。等在江南安顿下来后,检点存书,《列子》却仅余目录和最后两卷。后来,张湛到处搜访,又在王弼女婿家得到六卷,在扬州刺史刘正舆家得四卷,经他“参校有无,始得完备”。自己写书,却署别人的名字,而且还要编出一套故事,让人相信,这在今天是难以理解的,但在古代却极为常见。《列子》 虽然是托名列御寇的伪作,但并非全盘向壁虚构,而是杂抄各种古籍成一家之言。《列子》一书,从宇宙生成说起,通过对生死、养生、治世等问题的讨论,阐明自己的人生哲学: 安命顺时和肆情纵欲。如《天瑞》 中有一则寓言说,孔子游于泰山,见一野老鼓瑟而歌,孔子问他为何而快乐,野老回答说:“我所感到快乐的事很多。天生万物,唯人为贵,我得以为人,这是一乐; 男女之别,男尊女卑,是以男为贵,我得以为男,这是二乐; 人生有不见日月、夭折在襁褓中的,我现在行年九十,这是三乐。” 甚至认为,舜、禹、周、孔等圣人生无一日之欢,虽有万世美名,但最后归宿是死;桀、纣等恶人生有纵欲之欢,虽有万世恶名,最后归宿也是死。无论是美名,还是恶名,死后都不知道,不如生前 “恣耳之所欲听,恣目之所欲视,恣意之所欲行”。这实际是魏晋之间放达名士的人生观。《列子》风格类似 《庄子》,寓言颇多,著名者如 “杞人忧天”、“愚公移山”、“薛谭学讴”、“伯牙鼓琴”、“杨朱哭歧”等。其中的一些意味隽永,令人玩味,如: “海上之人有好鸥鸟者,每旦之海上,从鸥鸟游,鸥鸟之至者百,往而不止。其父曰:‘吾闻鸥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 明日之海上,鸥鸟舞而不下也。” 列子 哲学著作。八卷。旧题列子撰。约成书于晋太康二年(281年)后。 列子,名御寇,又称圄寇或圉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郑国人。他的哲学体系来源于老子,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他主张空、静、无为,独立处世。善于修身养性。列子的著述据《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八卷,是经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的。现仍存八篇,据考证为伪书,也非班固著录的原书。但伪中存真,保存了许多佚书的片断,是魏、晋时人所作,大概撰成于晋太康二年(281年)至晋建兴三年(315年) 《列子》的篇目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卷。内容形式多为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神话等。每卷都包含有较深的哲学思想,而以《天瑞》、《力命》及《杨朱》三者为最。 《天瑞》篇概括和总结了全书的人生观和宇宙观,可看作是全书的主旨。内容涉及有:1.世间所有的事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着。变化是永恒的。在变化过程中,有形体将转化为无形体,而无形体也可转化为有形体。事物的存在必然要转化为消失。但由存在消失后,并不等于又重新回到原来的旧有状态,而是赋予了新的内容和性质。2.世界万物都是由无形产生的。由无形到有形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称为“太易”、“太初”、“太始”、“太素”。“太易”时无气。“太初”时有气产生。“太始”时气产生形状。“太素”时,气产生了一些特性,但这些性质还没有发展到使气分离的程度,所以这些气是混沌的,即不显现,又无声音。天地本身和他们之间的阴阳二气均源于该种混沌之气。3.任何事物都不是十全十美的,不论是天、地及圣人,无一例外。 《黄帝》篇通过十九个故事的叙述,向人们言明了一个道理:人应该空静无为,专于养身之道,同时养性及进行思想修养,使人们的言行不脱离自然规律。 《周穆王》篇用当时最高的人体科学理论来解释梦幻现象,以理于故事当中,颇具匠心。该篇把梦幻分为睡眠之梦和催眠之梦。目有所见,心有所思则夜有所梦。人体的健康状况不同也导致不同的梦幻。这些都属于睡眠之梦。而由人使用语言暗示,将客体进入幻觉状态的方式,称为“催眠术”。在“催眠术”下,客体的一切思绪将暴露无遗。 《仲尼》篇是《黄帝》篇的映照篇,主要论述怎样由“道”去认识世界。自然界有其自己的运动规律,如果人不用“道”去研究、认识它,就会与大自然的意愿相反。另外,篇中还提出了“物极必反”的理论依据。 《汤问》篇认为,事物无穷,空间无限。万物大、小相合,大包含小,小也包含大。各类事物在运动中相互依存并随时处于平衡状态。又由于世界之大,万物各异,因而人们不能自以为是、自高自大、固执己见。强中自有更强者。《愚公移山》告诫人们不要急功近利。《夸父追日》则告诫人们以理智处事、量力而行。 《力命》篇主张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社会上的各个行业是人所能为的,但自然环境的变化是人所不能为的。我们认识世界,不能只看到一时一事,应从中洞察其必然性和变化规律。善无善报、恶无恶报、贱贤贵愚、贫善富恶等事实,都是天理注定,非人之所为。 按《杨朱》篇的定议,人生一事无非有两种追求:名、利。有利者无名,有名者无利。人的差异产生于生存,而生存又由于追求名利而感到劳心乏味。因而最好的办法是使身心快乐,不论你所追求的是名还是利,都要适可而止。《说符》篇中的“符”之概念为客观事物与主观愿望之间的必然联系。不论是个人命运还是国之兴亡,全在于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程度和与知相适应的行为。人们应从偶然见必然,知微而见著,掌握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使之为自己所用。 《列子》每卷都有许多故事,将作者的处世哲学溶汇于寓言与神话当中,不但有很深的哲理性,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唐天宝元年(742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加封为“至德”号《冲虚至得真经》,列为道教的重要经典之一。 《列子》注释考证本有晋人张湛、唐人卢重玄、唐殷敬顺及宋陈景元等本。重要的有清人汪继培的《湖海楼丛书》本,《道藏》四解本,《二十二子》本和《四部丛刊》本。今人杨伯峻著有《列子集解》一书,汇集吸收了各家之注,并着力于《列子》的考证,征引广博,颇有价值。该书于一九五八年由龙门联合书局印行,一九七九年由中华书局收入《新编诸子集成》。 列子nie2zi3(名)❶队列;行列:司令部各单位的同志已经排好~,正在等候出发。(涓84)|大家走好,~要整齐。 ![]() ![]() ![]() ![]() 列子liè zǐ即列御寇,战国时思想家。《七谏·谬谏》:“列子隐身而穷处兮,世莫可以寄托。”王逸注:“列子,古贤士也。”洪兴祖补注:“列子,名御寇,其书曰《子列子》。穷,容貌有饥色。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姜亮夫通故:“列子名御寇,《庄子·让王》、《列子·黄帝》、《仲尼》又作御寇,《庄子·列御寇》又作圉。《国策 · 楚策》、刘向《列子序》以为郑人,其事迹杂见《庄子》、《逍遥游》、《让王》、《列御寇》。今传世《列子》一书,记载尤详,然为魏晋人伪书,虽不足据,采获亦多古说,古言不可轻弃也。” 列子文集。旧题周列御寇撰,八卷。御寇,战国郑人。全书一百四十三则,或言天道,或论阴阳,或述神仙怪异,或记域外奇物。以清虚为本,力倡凝寂全神、顺性忘怀。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寓言小品极多,汤问、说符两篇尤为典型。儿童辩日、歧路亡羊、纪昌学射、愚公移山等,都有启发意义。周穆王篇与《穆天子传》相类,为古代小说雏形,语言清新活泼,设喻浮想联翩,叙事亦简净有法。文字与《庄子》相类章节甚多。书中多用先秦诸子和汉代人言论,还杂有两晋时期佛教思想与佛教神话。从内容与语言都与先秦作品有别。有《四库全书》本。《湖海楼丛书》所收清汪继培校本尤精。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可参考。 列子(一)人名。即“列御寇”。(二)书名。道教重要经典之一。旧题周列御寇著。汉初已散佚。汉刘向校订中秘本为八篇,曾疑“不似一家之书”。今存《列子》八篇,为西晋人托名之作,其中保存有部分遗简。全书主要思想,据张湛《列子注序》云:“其书大略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文中多与佛经相参。在道德思想上,《杨朱篇》阐释人的肉体享受的至上性,主张及时行乐,纵情声色,否定社会道德对人的生活的约束。《力命篇》论证了主体(“力”)与客体(“命”)的关系问题,认为命是一种必然性,人是不能抗拒这种客观必然性的,因而要乐天安命。道教兴起后列入经典文献,唐天宝元年(742)诏号《冲虚真经》,北宋景德四年(1007)封名《冲虚至德真经》。主要注疏本有东晋张湛《列子注》、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等。主要版本有《二十二子》本、《四部丛刊》本传世。 列子 166 列子书名,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撰。《汉书·艺文志》著录为八篇,后多散佚。今本八篇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晋张湛编定,并为之作注,据张湛序讲,永嘉乱后,搜集各家藏书,加以参校,始得全备。从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上看,近似晋人作品。其中保存一些先秦诸子旧说,但并不忠实其本来面貌。内容多为民间传说、寓言和神话故事,其思想倾向同于老庄,亦参杂有佛经内容,其宗旨在宣扬宿命论和纵欲享乐思想。《杨朱》篇认为,人生是短暂的,应及时享乐,不必顾及名声好坏,善人和恶人死后都是一堆腐骨,没有什么区别,只有享乐是真实的。《力命》篇认为,人之富贵贫贱、穷通荣辱都是命定,人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只能听之任之。唐天宝元年 (742),诏号《冲虚真经),列为道教重要经典,版本有《二十二子》本、《四部丛刊》本、《诸子集成》本和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 ☚ 吕氏春秋 礼记 ☛ 列子 《列子》liezi论说散文集。托名列御寇著。列御寇又作列圉寇、列圄寇。相传为战国时郑人,与郑缪公同时。《庄子》等书中有些关于他的传说,有时称为列子。其思想大约与庄子相近。《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曾经过刘向及刘歆校订。此书已亡佚。今存《列子》一般认为是由魏晋人编定,是当时人汇集先秦古籍中的有关材料,附益晚说,加工而成,连卷首所谓刘向序也是后人所作。有人认为此书的作伪者就是《列子注》的作者张湛,但证据不足。此书虽非《列子》原书,但仍保留了一些先秦资料,有些篇章如《杨朱》、《力命》则反映了魏晋人的思想。此书曾与《庄子》并称,文风也近于《庄子》,汪洋辟阖,諔诡奇肆,富于想象和文采。宋代洪迈曾称赞其文辞“简劲宏妙”(《容斋续笔》卷十二)。书中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寓言,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人有亡𫔥者”、“歧路亡羊”等,文笔凝练,刻画传神,富于教益,颇受人们喜爱。有些故事虽取材于其他古籍,但作了较大加工,增加了文学色彩。不少故事情节曲折,描写细致生动,具有小说意味。 ☚ 吕氏春秋 礼记 ☛ 列子 列子论说散文集。相传为战国时郑人列御寇著。列御冠又作列圉寇、列圄寇,与郑缪公同时。《庄子》等书中有些关于他的传说,有时称为列子。其思想大约与庄子相近。《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曾经过刘向及刘歆校订。此书已亡佚。今存《列子》一般认为是由魏晋人编定,是当时人汇集先秦古籍中的有关材料,附益晚说,加工而成,连卷首所谓刘向序也是后人所作。有人认为此书的作伪者就是《列子注》的作者张谌,但证据不足。此书虽非《列子》原书,但仍保留了一些先秦资料,有些篇章如《杨朱》、《力命》则反映了魏晋人的思想。此书曾与《庄子》并称,文风也近于《庄子》,汪洋辟阖,淑诡奇肆,富于想像和文采。宋代洪迈曾称赞其文辞 “简劲宏妙” ( 《容斋续笔》卷十二)。书中保存了不少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寓言,如《愚公移山》、《夸父逐日》、《杞人忧天》、《人有亡铁者》、《歧路亡羊》等,文笔凝练,刻画传神,富于教益,颇受人们的喜爱。 ☚ 礼记 山海经 ☛ 列子 列子《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战国时列御寇作。原书在汉初已有散佚,刘向校定为八篇,曾疑其“不似一家之书”。今本《列子》,从唐柳宗元开始就怀疑是后人伪作。现在一般认为,从思想体系和语言风格上看,它是晋人的作品。也有人认为其中包含着某些战国时写成的文字。 ☚ 庄子 公孙龙子 ☛ 列子 《列子》书名。相传为战国时列御寇所著。共8卷。《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8篇,列入道家书籍。原书早已失传,今本《列子》8篇有晋人张湛为之作序、作注。序中自称是西晋末年永嘉乱后,根据各种版本集录而成。此书多是先秦诸子及汉代人的言论,并杂有西晋的佛教思想、佛教神话和民间故事。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都与先秦著作不同,可能是晋人假托古人之名而作。唐朝时因皇帝自称是老子的后代,奉道教为国教,所以天宝元年(742)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宋朝时又加称为 《冲虚至德真经》。《列子》成为道教的经典著作之 一。 ☚ 十五贯 山海经 ☛ 列子旧题先秦列御寇著。汉初已有散佚,刘向校定为八篇,曾疑其“不似一家之书”。今本八篇,多疑为晋人伪作,一说含有战国时文字。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有东晋张湛注及近人杨伯峻《列子集释》。 列子著有《列子》一书。据汉刘向《别录》、刘歆《七略》称有八篇:《天端》、《黄帝》、《周穆王》、《仲尼》(或曰《极知》)、《汤问》、《力命》、《杨朱》(或曰《达生》)、《说符》,已亡佚。现存一百三十四则,体裁等略异于先秦诸子著作,疑为魏晋人伪作。其中多数为传说、神话、寓言,思想内容较为驳杂,文学价值颇高。如《汤问》、《说符》中的“儿童辩日”、“歧路亡羊”、“九方皋相马”、“纪昌学射”、“杞人忧天”、“愚公移山”等,生动形象,寓意深刻,流传久远。参见“哲学”中的“列子”。 列子/列子集释 ☚ 老子 列子 ☛ 列子 《列子》8卷。旧题周列御寇撰。原本已佚,今本出于晋人收集。其内容庞杂,多宣扬道家虚无思想,兼言佛儒及神仙之说,但保存了较多的古代寓言,神话及民间故事,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发展颇有影响。《列子》注本以晋张湛注最早,有《四部备要》本。《四部丛刊》本题作《冲虚至备真经》。 ☚ 列子 列子集释 ☛ 列子八卷。相传战国时列御寇 (生卒年不详)撰。列御寇,亦作列圄寇、列圉寇,后人尊称为列子、或称为子列子。列子学于壶丘子林,与伯昏瞀人有半师半友之交。又据本书《黄帝篇》称“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庄子·列御寇》关于列子事迹多有记述。《吕氏春秋·不二》中,也有“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子贵清、子列子贵虚”等赞语,说明或有列子其人。其言行及著述被后人集成 《列子》,又称《冲虚真经》、《冲虚至德真经》。战国时期,学派并起,百家争鸣,道、儒、墨、法等家,尤为活跃。列子学说,究其要旨,属于道家。由于历史久远,已难见《列子》一书原貌。《汉书·艺文志》曾著录《列子》八卷,是经汉代刘向等人整理、校定而成,其中有列御寇门人弟子之作也不足为怪。但其书也已亡佚。今所见《列子》八卷,是经晋人张湛整理注释后所传。此书前有汉代刘向校书序言,讲述校定此书过程及其旨意。又有晋张湛《列子注序》,称此书原为其先人得之于亲属王氏家,又因避乱,散失大部,仅存 《杨朱》、《说符》、《目录》等三卷,后来又于扬州刺史家得四卷,于赵季子家寻回原失的六卷,“参校有无,始得全备”。使其书卷数与《汉志》所载相同,内含《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等八篇。其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又引诸子言论阐述有无、生死变化之道。张湛称此书大略是“明群有以至虚为宗,万品以终灭为验……顺性则所之皆适,水火可蹈,忘怀则无幽不照,此其旨也。”张湛集全此书又为之作注,并使其与佛经相参合,未免有失其书原旨。但也使其书得全又流传于世,其功仍不可没。唐代学者殷敬慎曾为此书作释文,虽然与张湛注文相混淆,但对后世研究 《列子》 多有方便。唐天宝元年 (742) 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宋代学者又加入至德二字,称为 《冲虚至德真经》,为道家重要典籍之一。后世学者对此书真伪多有异议,但书中所述典故,常为学者引证。其中“愚公移山”、“两小儿辩日”、“夸父追日”等,流传广泛,几乎老少皆知,其影响深远,显而可见。现存清 《四库全书》本、《二十二子》 本等。 列子lie zi【道教】Master Lie 列子Lie ZiTaoist ideologist of Warring States Period 《列子》lie ziLie Zi→列御寇(Lie Yukou) 列子相传战国列御寇撰。八篇。柳宗元,高似孙等皆疑伪作。《四库提要》称确为秦以前书。今本八卷,一百三十四则。记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方九皋相马》、《纪昌学射》、《愚公移山》、《杞人忧天》等脍炙人口的故书均出自此书。 列子战国时道家。名御寇,一作圉寇。郑国人。主张虚无,一切听任自然。《汉书·艺文志》载《列子》八篇,已佚。今传《列子》系伪书。 列子❶指列御寇。传列御寇为战国时郑人,主张“贵虚”,被道家尊为前辈,地位仅次于老子。 列子〈名〉战国初期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后人说到风或形容飘飘欲仙时多以为典。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