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刑天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刑天
《刑天》用笔清峻,以毫无修润的“白描”手法,刻画了一个勇武有力,虽死不休桀骜不驯的叛逆者形象——刑天。他手舞干戚矗立在那里,如彩绘“绣象”一样出现在一片洁白之中,分外醒目。作者笔势清峻、素洁,不烘托、不衬比,摒弃多余的艺术上的润饰,只突出刑天的形象。质朴的语言不失其干练与劲度,语言形式与叙述内容匹配融洽,形成了作品质朴而清峻的风格,表现了小说萌芽时期作品的又一种特色。 刑天不循常礼,不重视长幼尊卑的既定秩序,而是要与天帝(有人考证,天帝就是黄帝)争神位,大有蔑视神界的最高至尊的叛逆气质。作品几乎摒弃了任何多余的叙述,专一于刑天形象的刻画,并且抓住了其性格中最主要的特征去塑造。开篇伊始,就突出了刑天的叛逆性,用笔集中。刑天与帝“争神”的叙述,又决无贬意,而是使我们窥视到了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心灵之中渴望挣脱桎梏,自由发展的思想的闪光点。 但是,作为神界最高统治者的天帝,他毕竟是强大的,他对叛逆者的镇压也是严酷的,于是“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这在天帝,或许认为,又一个叛逆者枭首毙命,事情完结了。如果作品截笔于此,刑天形象则只不过是个失贩的叛逆者而已,其精神未能充分写出,形象也略欠完美。作者并不止笔,而是以浪漫、神奇的想象让刑天死而又活,无头的身躬仍在斗争。他以双乳为眼目,肚脐变化成嘴,又能看,能喊了,他认定了必要争夺的“神位”,手持盾牌(“干”)和斧头(“戚”)挥舞着又要冲杀上来……刑天从失败后的死亡中复起,斗争精神不仅没有些微减少,反而更浓烈、更昂扬了。他死得刚烈,复活得壮美。斗争精神、叛逆性格始终和他在一起。晋代大诗人陶潜对此就止不住赞美的激情,以铿锵的诗句发出了“刑天舞干戚,猛志固长在”的高昂吟唱。《刑天》以刑天生时“争神”,死后不屈,复活之后仍“舞干戚”的多层次刻画,完成了对他的形象的塑造。刑天形象历千载而光彩不减,也正是因为他的猛志长在的精神。作品在奇伟的想象中塑造人物,表达了在种种重压下渴望奋起的古代人民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又依赖于它塑造了一个神异而又激励人心的艺术形象。 《刑天》以清峻的语言、神奇瑰伟的想象、奇特而又满蕴激情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了对勇毅、不屈不挠的叛逆性格的褒奖和激扬。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方面的突出,使得它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以名篇佳作跻身于古代微型小说之林。 刑天 刑天xínɡtiān━━ 神话人物。因与天帝争权被砍头。但他不甘屈服,以两乳为目,肚脐当嘴,依然舞板斧,擎盾牌。后以之喻顽强不屈的猛士。晋·陶渊明《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刘征《鹧鸪天》词:“一剑飞光破大昏,刑天不死跃强魂。” ☚ 令公香 圭璋 ☛ 刑天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亦作形夭。《山海经·海外西经》: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晋陶潜 《陶渊明集》四 《读山海经》诗:“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袁珂校注:“珂案: 刑天,书各不同。王念孙云: ‘陶潜 《读山海经》诗正作形夭,见 《二老堂诗话》,今本改作形夭。’……意此刑天者,初本无名天神,断首之后,始名之为‘刑夭’。或作刑夭,义为形体夭残,亦通。惟作‘形夭’则不可通。” 古代名物 > 神異類 > 神怪部 > 神 > 形天 > 刑天 刑天 xíngtiān 同“形天”。 刑天神话人物。《山海经·海外西经》:“~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于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干戚:盾牌和斧子。)陶潜《读〈山海经〉》之十:“~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刑天神话人物。至死不屈地与天帝斗争的勇士。据《山海经·海外西经》,他与天帝争神位,失败后头被砍下,埋在常羊山。但他以两乳为眼,肚脐为嘴,拿起斧头、盾牌,继续反抗。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