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刈禾女之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刈禾女之歌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这是一曲劳动者的颂歌,诗人表现的是我们生活中很熟悉的东西,但它们却充盈着一种迷人的艺术气韵。原因在于,诗人歌颂刈禾女不是站在她之外观望,他静返于自己生命的情调,并将这种情调转置于刈禾女内心,成为生命求藉于对象化的独白式的咏唱。劳动的美、自然的美、生命的美都在这独白中吐露光辉。
 开头两句给人以空旷辽远的感觉, “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我们仿佛看到刈禾女站在无边的麦田里,这是远离家的地方,土地因之格外辽阔,她望不到家,因为家在山外。一种朴野浪漫的情调被诗人渲染出来了。因为望不到家,家中的一切在内心的图像中变得格外清晰和活跃, “长案上的水瓶”、“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都使她怀念,何况亲爱的家人呢!“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不说嘴唱而说“眼唱”,是为了更深地表达对土地的挚情。我们都有这种体验,当语言和歌声无法表达感情时,眼睛才会出来歌唱。“我的心空”是因为怀念亲人,“常满”是因为亲爱的地母用丰收慰藉了“我”。这是怎样一种甜美的忧伤啊,诗人将它们捕捉得这么准确。
 接下来,写刈禾女那颗因土地的馈赠而“常满”的心中洋溢的骄傲。金黄的麦穗在风中款舞,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这一句非常平淡,但正是这种平淡打动了我们。“如今”,这两个字潜藏着多少过往的艰辛和汗水!我们已经感到了。这是一个与上地共命运的创造者才有的骄傲。“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风吹过镰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人成为自然的孩子,和煦的风吹过锋利的镰刀,吹起美丽的三角巾,刈禾女与自然融合在一个交响之中,她沉湎忘情, “在麦浪里”,她“看不见自己”。这是多么美丽的图画!人又是“原野上的主人”,他(她)是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自己的财富。是的,只有胼手胝足劳作着的最普通的人们,才有权利说:我,原野的主人!下面,诗人将平视改为仰视,我们似乎看到了刈禾女直起腰身、拭着汗水、望着天空中的云影。她的生命在这时也飞升上去: “蓝的天空有白云/是一队队飞腾的马/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这里运用了意象转换的技巧,诗人由云的腾飞联想到马的奔骤,再由云——马的意象,转换为麦浪的意象。而且,不是“我”刈麦,而是它们向“我”的镰刀“奔骤而来”,反客为主,强化了诗的深层意象,这就生动地展示了丰收的田野景象,令人过目难忘,再三击节。
 不错,这是“刈禾女之歌”,但它不更是诗人对劳动、对自然发自肺腑的情歌吗?这首诗,比那些皮相地套用民歌形式以求所谓生活气息、大众气息的诗,不知要高出多少倍!诗,肯定是一种高贵的东西,它来自一个诗人灵魂的丰富和技巧的精湛,它不能在任何理由下降格。

名诗《刈禾女之歌》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刈禾女之歌》

《刈禾女之歌》

辛笛



大城外是山

山外是我的家

我记起家中长案上的水瓶

我记起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

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

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

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

在雨里生长

如今我来日光下收获



我想告诉给姐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鸟

你听,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赏析】 “九叶派”诗美的核心观点是超越。在诗与生活的关系上,他们主张既要潜入现实深处,又不必直接粘于现实,力求表现上的客观性和间接性;在艺术表现上,他们既反对硬梆梆的写实,又避免赤裸的抒情,尽力营造一些实而又虚的新鲜意象,以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哲理思考、独特体悟和深切感受。辛笛的这首抒情短诗,就是一篇意象清新明丽,情调委婉柔和,意蕴深沉玄虚,具有浓郁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现代诗风的佳作。

表面看来,这是一首现居大城市、家在原野上,曾是刈(yi收割)禾女的思乡诗或田园曲,诗中三、四句那两个“记起”即可说明。但细加玩味,诗人实在是在借他人之酒杯,抒自己胸中之块垒。

诗篇起首两句,点明了她的家乡原在远离大城市的乡村,接着便是对家乡甜美的回忆。若问,她身处何市? 从事何职? 为何发思乡之幽情?对此,作者无须交待,故一笔带过。因为这里的城市和乡村均系似实而虚的象征意象,即前面所指的“化装姿态”的自然意象。众所周知,作者不是刈禾女,更未必有过她的生活经验。这里只是借刈禾女之口,抒发自己积蕴已久的对生机勃发的自然宇宙之热烈渴望。辛笛长期处于都市之中,早已对城市中的嘈杂混乱,以及书斋生涯的狭小沉滞深感厌倦、苦闷。因此这派诗人曾一再呼吁“要把历史(指人类社会现实)还原为自然(指宇宙空间)”,提倡一切都要返回人类故乡。故此诗中对故乡的眷恋,其实正是作者发自意识深层的对广阔清新生活的本能追求。这种追求早已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所以她首先忆起的便是“家中长案上的水瓶”和“门下车水的深深的井”。这种思乡之情真是达到了望眼欲穿的程度,故而连眼也唱起了原野之歌。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唱即是心想,一个巧妙的通感手法,把诗人对人类故乡那种翘首远望之状和内心渴望之情,含蓄而传神地暗示了出来。然而,由于种种复杂缘由,他对此只能心向往而无法身赴之。面对现状,内心空虚惆怅,神往故乡,常觉充实甜蜜,故而才有“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的微妙心态。那么,她渴求故乡的什么呢? 那金黄色的麦穗,勤劳的女伴,朗照的阳光,闪亮的镰刀,鲜艳的头巾,蔚蓝的天空,飘浮的白云,这一系列明丽清新的意象群,岂不正是作者渴望的那种五彩缤纷、宁静和谐、广阔厚实、勤劳淳朴的文化之境吗?

作者心驰神往的绝不仅是远离现实的世外桃源。我们知道,“九叶派”崛起、成熟于抗战后中国黑暗与光明交错,方生和未死更迭的特殊年代。他们曾于《中国新诗》创刊号代序中指出:“我们原先生活着的充满了腐朽气息的房屋在动摇,我们原先生活着的阴暗沉滞的空间在崩溃”,“到处有历史的巨雷似的呼唤:到旷野去,到人民的搏斗里去!”据此,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诗正是在时代风雷的感召下,对行将瓦解的黑暗王国的无情诅咒,对渐露曙光的崭新世界的热烈憧憬,对在斧头镰刀指挥下人民正在勤奋收获的衷心向往。否则,我们便无法理解作者为何精心选择了经风沐雨、喜割麦穗的收获季节,为何特意强调“我是原野的主人”,何以把白云喻为“一队队飞腾的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