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分灶吃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分灶吃饭”我国预算管理体制的一种形式。1980—1984年在多数省份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预算管理体制。其基本内容和做法是:(1)划分收支。按照企、事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收支范围。在收入划分上,实行分类分成办法,分为中央和地方固定收入,中央与地方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中央与地方的调剂收入。属于中央的固定收入的有:中央所属企业的收入,关税收入和其他收入;属地方的固定收入的有:地方所属企业收入、盐税、农(牧)业税、工商所得税、地方税和其他收入。各地方上划给中央部门直接管理的企业,其收入作为中央和地方固定比例分配收入,工商税作为中央与地方的调剂收入。在支出划分上,根据企、事业隶属关系,属于哪一级的支出就归哪一级。(2)分级包干,执行划分的收支范围,地方预算实行分级包干。包干基数原则上以1979年的收支数字作为计算依据。计算方法是:地方预算固定收入和固定分成收入大于地方预算支出的,多余部分按比例上缴中央; 地方预算支出大于地方固定收入和固定分成收入的,不足部分由中央从调剂收入中确定一定比例进行调剂;个别地方收入较少,调剂收入全部留地方后,预算收入仍小于支出的,由中央给予定额补助。上缴比例、调剂比例及定额补助核实后,一般5年不变,地方在核定的额度内包干使用,自求预算平衡、结余留用。(3)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预算收支范围划分以后,还有一部分开支不适宜实行包干,作为中央对地方专项拨款。这一体制,是调整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的新尝试,在预算管理体制上由以条条为主改变为以块块为主,由中央与地方财政“共吃一锅饭”改为“分灶吃饭”的重大改革。其优点是进一步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积极性,扩大了地方的财权和机动财力,加强了地方的责任心,体现了责权利相结合原则; 同时也使地方对自身的财力财源做到心中有数,便于主动地筹划和安排本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避免一年一变和年年争指数现象,但其弊病则是地方往往重视本地区局部利益而忽视全局利益的倾向,在建设上产生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助长地区之间经济上的互相封锁等。 分灶吃饭见“分级包干”。 “分灶吃饭”中国在80年代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预算)体制的俗称。其基本原则是明确划分地方财政收支范围,并由地方财政以收定支,自求平衡,包干使用。这种体制将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三类。其中,中央固定收入包括中央所属企业收入、关税、财政借款等; 地方固定收入包括地方企业收入、盐税收入及其他地方税收入等。地方划归中央管理的企业收入为固定比例分成收入,80%归中央,20%归地方。调剂收入为工商税,具体调剂比例依各地收支情况而定。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根据行政隶属关系和支出的性质,分别划分为: 中央支出,包括中央投资支出、地质勘探费、援外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以及中央级的行政、事业支出等; 地方支出,主要包括地方投资支出、地方级的行政管理支出和事业费支出等。“分灶吃饭”体制从1980年开始实行,上述收支项目的基数均以1979年预算执行数为基础,经适当调整后确定。地方财政支出先用其固定收入相抵,有余即上缴中央,不足则用调剂收入弥补,还不足则由中央给予定额补贴。有关地方上解收入比例、调剂收入分成比例、定额补助数额确定后,五年不变,期间由地方财政自求平衡,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该体制的实施,由过去的吃“大锅饭”改为 “分灶吃饭”,调动了地方财政的积极性,但也存在收支划分不太清楚,地方财权过大等问题。 分灶吃饭 “分灶吃饭”separate fiscal responsibilities between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中国在80年代实行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预算)体制的俗称。其基本原则是明确划分地方财政收支范围,并由地方财政以收定支,自求平衡,包干使用。这种体制将收入分为固定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和调剂收入三类。其中,中央固定收入包括中央所属企业收入、关税、财政借款等;地方固定收入包括地方企业收入、盐税收入及其他地方税收入等。地方划归中央管理的企业收入为固定比例分成收入,80%归中央,20%归地方。调剂收入为工商税,具体调剂比例依各地收支情况而定。在财政支出方面,主要根据行政隶属关系和支出的性质,分别划分为:中央支出,包括中央投资支出、地质勘探费、援外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以及中央级的行政、事业支出等;地方支出,主要包括地方投资支出、地方级的行政管理支出和事业费支出等。“分灶吃饭”体制从1980年开始实行,上述收支项目的基数均以1979年预算执行数为基础,经适当调整后确定。地方财政支出先用其固定收入相抵,有余即上缴中央,不足则用调剂收入弥补,还不足则由中央给予定额补贴。有关地方上解收入比例、调剂收入分成比例、定额补助数额确定后,五年不变,期间由地方财政自求平衡,多收多支,少收少支。该体制的实施,由过去的吃“大锅饭”改为“分灶吃饭”,调动了地方财政的积极性,但也存在收支划分不太清楚,地方财权过大等问题。 ☚ 国债偿债率 分税制 ☛ 分灶吃饭 分灶吃饭财政“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管理体制的简称。“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是国务院1980年决定对各省、市、自治区实行的。在此之前,1979年国务院曾决定在四川省试行这一体制。1980年2月1日国务院颁发《关于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财政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决定全国各省市普遍实行这一体制。其目的是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和统一计划,确保中央必不可少的开支的前提下,明确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的各自权力和责任,做到责权统一,各负其责,来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共同承担平衡国家财政收支的责任。其内容和具体办法是:(1)按照经济管理体制规定的隶属关系,明确划分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的收支范围。收入预算分为中央固定收入、地方固定收入、中央对地方的调剂收入、固定比例分成收入四种。支出预算的划分基本上按企事业的隶属关系来确定。(2)地方预算按上述划分收支的范围,实行分级包干。其基数以1979年的决算数字作为计算依据,确定调剂收入的比例,定后原则上5年不变,地方多收入就可以多支出。实行这一财政体制就由过去全国“一灶吃饭”改为“分灶吃饭”,财力分配由过去“条条”为主改为“块块”为主。 ☚ 四大自由 一穷二白 ☛ 分灶吃饭 “分灶吃饭”见“划分收支,分级包干”。 ☚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 划分收支,定额包干 ☛ 分灶吃饭fen zao chi faneach with his meal cooked from a separate stove—each administrative level having its own source of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