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量测定
内出血容易测量出血量。外出血时,是否失血死,根据血管损伤状态或尸体所见有时难于判断,必须进行测定。出血量的测定,还有助于判断尸体所在的现场是否原始现场、死亡原因、死前挣扎的时间等问题。测定方法如下:
重量计算 剪取含血检材与无血检材 (如衣服) 各一块,大小相等。室温内干燥后,再放入干燥器内,使呈恒量,准确称量每块的重量,两者相差就是干血量。由于鲜血变为干血的比率是1000:211,则血量计算: 血量=干血量×1000/211。此系剪下血痕的血量,计算血痕的总面积为剪下的血痕面积的多少倍,则总出血量=血量×倍数。
分光光度计测定法 将一定大小的干血痕溶于定量蒸馏水内,陈旧血痕可用1~5N氢氧化钾溶液。置1ml血痕浸液于直径1cm的吸收管底部,加入3ml吡啶-氢氧化钠溶液,用小玻棒搅匀,便形成氧化吡啶-血色原,这是较稳定的化合物。然后加过量固体硫代硫酸钠,搅拌使迅速溶解,便形成还原血色原(还原血色原不稳定,只存在5~10分钟,故测定操作必须迅速)。在557.5nm(最大)或540nm(最小) 测光密度。根据预先制好的结晶血红素标准曲线计算所测血痕的血红蛋白含量。
1ml检材浸液的血红蛋白含量根据标准血红素曲线计算。血红素的分子量是651.4,血红蛋白分子量是65,888,由于1个血红蛋白有4个血红素分子,故将血红素变为血红蛋白的系数是65,888/(651.4×4)=25.2,因此,将标准曲线上查得血色原相当于结晶血红素的克数乘以25.2,便得1毫升斑痕浸液的血红蛋白克数,再乘以浸液总量(ml),便是全部斑痕浸液的血红蛋白量。由于100ml血中大约有14g血红蛋白,于是血液量可以计算如下:血液量=全部斑痕浸液的血红蛋白量×100/14。得到的血量数值仅系已检查的部分斑痕,故全部斑痕的血量计算:全部斑痕量=已测斑痕血量×全部斑痕面积(cm2)/已测斑痕面积(cm2)。
其他方法 临床检验用的Sahli血色素法测定酸性正铁血红素,但不很准确。或用分光光度计测定氧合血红蛋白,正铁血红蛋白,酸性正铁血红素及血卟啉。或测定血痕浸液的比重,用凯氏法测定斑痕浸液及死者血液的氯量或铁量。或作血痕浸液与抗人血清沉淀素血清的沉淀反应的比浊测定法。
出血量的测定要及早检验,据研究,三日后误差20%,四星期后误差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