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出生率和生育水平的变化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出生率和生育水平的变化

出生率和生育水平的变化

出生率的变化 出生率是指出生人数占总人口数的比例。对于一个死亡率比较稳定的地区,其人口发展趋势主要取决于出生率的高低。因此,出生率是考核计划生育成果、编制人口规划、进行人口预测、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必须参考应用的一项重要人口统计指标。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卫生及政策对人口变动的影响,全省出生率的变化可大致划分为几个阶段:(1)1954年至1958年,人口出生呈现出第一次高峰。1954年全省出生134.57万人,出生率为43.30‰,以后4年人口出生率虽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在这次人口出生的高峰期间,全省共出生505.8万人,平均每年出生101.16万。(2)1959年至1961年,因3年困难时期,生活条件普遍恶化,人口死亡率较高,出生率较低,人口出现负增长。1960年,出生率仅为11.35‰,3年间全省只出生人口141.75万,平均每年出生47.25万。(3)1962年至1973年,安徽人口出生呈现第二次高峰。12年间全省共出生人口1725.82万,年平均出生人口为143.82万,比第一次高峰年平均出生人口还多42.66万,年平均出生率为40.11‰,1962年的人口出生率为53.26‰,是人口出生率最高的年份,这是由于60年代初期人口出生负增长,使1962年人口出生呈现补偿性猛增之故。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持续时间长达12年之久的原因,一是1962—1965年间,随着国民经济的好转,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而当时全省基本上未开展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处于失控状态;二是由于“文化大革命”10年动乱,从1966年一直到70年代初期,安徽人口出生在原来无计划状态的基础上更加恶性膨胀,在1966年至1972年这7年间,每年出生人口都在130—140万,有的年份更多。1973年的人口出生率虽有所降低,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些就是形成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持续12年之久的主要原因。(4)1974年至1984年,人口出生进入有计划的控制时期,出生率逐年下降,与第二次生育高峰期间相比,每年少生47.3万,11年共少生500多万人。由此可见,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在控制人口增长中起了重大的作用(见表1-2-45)。1985年以来,由于人口变动的惯性作用,第二次生育高峰时出生的庞大人口群,现已全部进入育龄期,这表明第三次生育高峰已经来临,而且将持续到90年代中叶。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安徽的人口出生率高达25.04‰,“四普”后的两年经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真抓实干,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到1990年底,全省人口出生率降至24.47‰;1991年人口出生率降至21.19‰,是“七五”以来首次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的一年。1992年,据省统计局组织的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出生人口108.76万,出生率为18.76‰,然而,由于第三次生育高峰持续时间长,安徽面临的人口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强化计划生育工作刻不容缓。

表1-2-45 历年人口出生数与出生率(1954—1984年)

年度出生人数出生率(‰)年度出生人数出生率(‰)
1954134567143.391970143187737. 18
195586302227. 671971143830035. 90
1956106889933.171972145458535. 17
195797856629. 751973139445532. 75
195880185823. 831974121906727.91
195967823819. 891975106487823. 93
196036714011.351976101968422. 54
196137215112.34197798118321.36
1962162999953. 26197895669220. 40
1963161333350. 691979103683021.79
1964127803139. 85198096520719. 90
1965135199941.79198184833617.23
1966137116641.08198285799817.21
1967140691140.61198384405916. 76
1968143070339.94198482137916.17
1969145440539. 29   

资料来源:《安徽省人口统计资料》
总和生育率的变化 总和生育率反映了全体育龄妇女当年生育的总水平。将各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加以比较,可以看出全体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化趋势。
选择若干年份的总和生育率加以比较(见表1-2-46),最高年份是1965年,高达6.61%,最低年份是1960年,只有1.90%。70年代以后,总和生育率基本上在稳定地下降。据全省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见表1-2-47),1980年,全省的总和生育率为2.90%,1981年增为3.17%,1983年由于大规模开展4项手术,总和生育率陡降至2.75%,以后逐年下降,1986年为2.36%;由于政策调整和局部地区计划生育工作放松,1987年总和生育率开始回升为2.66%,出现波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省总和生育率为2.51%,到1991年,总和生育率为2.13%,较1990年“四普”时下降了0.38%,已降到生育更替水平。因此,1949年以来,安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经历了几上几下的波动过程。

表1-2-46 若干年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单位:%

年 份19551960196519701975
总和生育率5.511.906. 616. 503. 64

资料来源:安徽省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资料(1982年)

表1-2-47 1980—1987年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 单位:%

年 份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
总和生育率2.903. 173. 092.752.552.382.362.66

资料来源:安徽省2‰人口生育节育抽样调查资料(1988年)
计划生育率的变化 计划生育率指一定时期(通常为1年)内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全部出生人数之比,常用百分数表示。用公式表示为:计划生育率=(某年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出生人数/出生总数)×100%。计划生育率是反映计划生育工作质量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分析同一地区(或单位)不同时期的计划生育率的变化,可以看出计划生育工作的进展情况;将同一时期不同地区(或单位)的计划生育率进行比较,可以反映不同地区(或单位)计划生育工作的不同效果。根据全省1‰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和全省生育节育抽样调查提供的资料,70年代安徽省的计划生育率为40%左右。80年代上升到50%左右,90年代初全省计划生育率上升到65%左右,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9.5%)。表明全省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但计划外出生仍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计划生育潜力很大。
☚ 计划生育措施   二 人口政策 ☛
0000006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2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