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出其东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

《诗经·郑风》篇名。此为一位男子表示对爱情忠贞不二的诗。全诗二章,章六句。诗纯用赋体,直书其事,写其所见,抒其所感。他在东门之外,看到了宛如绚丽的云霞的众多女子,但他明白地宣布:这不能使他动心,他所爱的只是那“缟衣綦巾”的姑娘! 在朴拙直说中,见其坦诚、真挚、专一,显示出独有的艺术特色。《毛诗序》以为是“闵乱”之作,朱熹说:“人见淫奔之女作此诗”(《诗集传》),都是曲解诗意,不足信。

☚ 子衿   野有蔓草 ☛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聊可与娱。

 
 【注释】 ①东门:郑城东门。《郑风》、《陈风》诗五言东门,皆以咏爱情。可猜两国东门之地在当时均为男女节日聚会之所。如云:众多貌。《诗经》言云字,亦多象征爱情。②匪:非、不是。思存:思之所在。存,在。③缟(gao 搞)衣:素绢之衣。缟,未染色的绢。綦(qi 齐)巾:淡绿色的佩巾。綦,浅绿色或青灰色。《诗集传》:“缟衣綦巾,女服之贫陋者。”聊:且、聊且。员:云。语助词。④闉阇(yin du 音嘟):城门外增筑的半环形城墙,用以掩护城门,又名曲城。今名瓮城。偏开一门。如荼(tu 途):形容女子众多。荼,茅草之白花,盛开时浓茂丰美,给人以强烈印象。⑤且(ju 居):语助词。一说,且即“著”,犹上章之“存”。⑥茹(ru lu 如驴):茜草,其根可作红色染料,在此代指红色佩巾,与上章“綦巾”相对应。娱:欢乐。
 
 【译文】 步出城东门,美女众多如飘云。虽然众多如飘云,没有我的心上人。身穿素绢着绿巾,只有她与我共销魂。走出外城门,美女如荼朵朵开。虽然如荼朵朵开,我的爱人她没来。素绢衣裙红佩巾,我愿与她永恩爱。

(王 洪译)


 【集评】 清·姚际恒:“《小序》谓‘闵乱’,诗绝无此意。按郑国春月,仕女出游,士人见之,自言无所系思,而室家聊足与娱乐也。男固贞矣,女不必淫。以‘如云’‘如荼’之女而皆谓之淫,罪过罪过,人孰无母、妻、女哉!”(《诗经通论》卷五)
 
 【总案】 此为一篇抒情诗,咏郑俗春月男女会聚之日,主人公见东门外有女如云、如荼,而他却一心专爱自己的意中人(或妻子),其他女子再多,也不能动其心思了。《诗序》解此诗:“《出其东门》,闵乱也。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此似太附会穿凿,离诗文内容甚远,故而方玉润驳之:“然诗方细咏太平游览,绝无干戈扰攘、男奔女窜气象。《序》言无当于经固矣。”(《诗经原始》)《诗集传》解此诗:“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此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这又是朱氏斥淫奔,方玉润氏亦驳之:“是以‘如云’、‘如荼’之女尽属淫奔,亦岂可哉!”(《诗经原始》)诗两章,回环叠咏,皆赋陈而直言之。辞意简洁,似拙而实巧。《诗集传》注两章:“赋也。”

(李湘)


《诗经》-《出其东门》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阇, 有女如荼。 虽则如茶, 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诗经》中的爱情诗写得十分精彩。但人们赏析这类作品时,更多着眼于《关雎》、《卷耳》、《汉广》、《静女》、《柏舟》、《桑中》等篇,可能以其富于形象思维,偏重于比兴手法的映衬点染,感情色彩更浓,而《郑风·出其东门》一首,则较少得到关注。论家或因此篇主要是用“赋”的语句入诗,所谓“直书其事”,绝少含蓄宛转; 且在诗中发了一点议论,所以挂不上号。如王夫之在其著名笔记《诗广传》 中谈《郑风》,于这首爱情诗竟无一字提及。
 评诗,很难立个标准,也不必强立标准。有了标准,难免形成这样或那样的框框。严羽教人作诗,“不涉理路,不落言鉴”,“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一概否定“以议论为诗”的作品 (引文均见严羽《沧浪诗话》)。这就是框框,实际上取消了形象思维的理性活动。清人师承此说,阮亭先生开“神韵”一派,其在《池北偶谈》中谈诗的某些主张,象又是增设了一些框框 (按: 《沧浪诗话》、《池北偶谈·谈艺》,颇多高明之见,则须充分肯定)。我倒以为《出其东门》这首诗的动人之处,正在它的“直书其事”,“因事发议”,于直中说见坦率,见专一,见浑厚,也见风趣,含有苦涩而实甘芳的别样滋味,形式与内涵都洋溢着朴素的美。诗中那位憨态可掬的男子汉,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布:“我所爱的,永远只是‘缟衣綦巾’、‘缟衣茹藘’的那一位!”外界的一切诱惑——东门之外的“有女如云”、“有女如荼”,虽然全似天上飘动的云霞,地上盛开的鲜花,他都眼空无物,心净无尘,不惟没有一丝儿分神移情,而且从跨入花花世界起,眼中幻觉成形的,始终只是那位白上衣配淡绿巾、或配绛红巾的姑娘; 那位并不在场、但却压过实际在场的一大群女子。写对爱情的专一、执着、近乎痴顽,它与《陈风·衡门》一诗作比较——那位落魄公子的自述:“岂其食鱼,必河之鲂? 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实可谓海南天北,相去万里。一为热烈,一为淡漠; 一则进击,一则躲闪,虽然“衡门之下”的公子,未必就是讲的心里话。惟其如此,才更见得“东门”外的这段独白的可贵价值,它揭示了古代人民坦荡贞纯的生活情操; 它显示了古代民歌“于直拙中含精巧”的艺术特色。
 这里,还应注意“缟衣”一词的重复使用。在古代,它被看作是寒素的装束。“綦巾”与“茹藘”,也不是炫丽色调。“綦”为淡绿或暗绿;“茹藘”是茜草染就的绛红,均为素净的头巾。诗人的选择是有寓意的,以淡泊凌丰艳,实有重内质而轻外饰、贫贱不移其志的道理在,蕴藏着深宛隐曲的情趣。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经》最先以衣冠代指人物; 用以隐喻人物的身份、品格和生活情趣等等。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创作现象。《郑风·出其东门》,是以“缟衣綦巾”代指热恋中的情人; 《桧风·羔裘》,则以“羔裘逍遥,狐裘以朝”的骄妄,代指中途负心的丈夫; 《桧风·素冠》,骄妄,代指中途负心的丈夫; 《桧风·素冠》,并以“素冠”、“素衣”、“素韦毕”的简朴,代指服丧守礼的孝子。而《曹风·蜉蝣》,竟以人物的“衣裳楚楚”比喻“蜉蝣之羽”的鲜明整洁,并又用以嘲骂曹国统治贵族的荒淫奢靡,至死不悟。这些精妙的代指,真是触类旁通,浮想联翩。《诗经》中代指手法的成功运用,对后代文学创作尤其对诗词、戏曲、小说等作家在刻划人物形象、揭示心理状态、细腻地描写感情世界等方面,都提供了可贵经验,并在继承、发展过程中,越用越巧,出神入化,形成了象征化拟人化传统手法。如王维七律“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一联,下句用了两处代指,以“衣冠”代指群臣及来使,以“冕旒”代指帝王,把朝事例会的浮文缛礼,化作臣工百 的冠冕堂皇,使这一特定环境的庄严气氛无形中得到加强,使读者于具体形象中感到盛唐格局,毕竟不凡。苏轼《汪城子·密州出猎》:“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人们直可以从太守衣冠想见这位狩猎者的横放杰出,豪情满怀; 周邦彦的《解语花·上元》:“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人们亦可以从女子的佩戴、行迹,窥见卖笑者的飘零身世,脂粉生涯,在《水浒》、《红楼梦》等著名小说中,大凡主要人物登场,大抵都是先从穿戴的描写入手,引导读者从人物衣冠、佩饰的质地、样式和色调等等自觉辨认这些人物灵魂的善恶美丑; 人物在变化,衣冠也在变化,外表与内容总保持着和谐的一致; 也有伪装,但更能说明本质。用衣冠以代指人物,它能收到寓繁于简、以少总多,避免重复、启迪联想的艺术效果。古人移用于绘画,同样成为白描手法中一种重要技法,画而的代指,具有极其美妙的象征意义。
 善于捕捉形象,是造境设意、提高艺术意境的重要手段。此诗以“东门”为背景,环境的选择就很典型。仲春之月,古人有会合男女的风俗。《周礼·地官·媒氏》条曰:“中春 (二月) 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不禁淫奔)。”似为出其东门之所本。地点定在东门,说明人口集中的城市,方有众多妇女的集聚如云。“荼”,草名,丛生。二月开花,花时大地一片粉白。用一天云,满野花与一个穿着素净衣巾的姑娘相比,托出了意中人的别具风姿和超然不群,而诗中的议论:“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茶,匪我思且”,同是从“如云”、“如荼”的形象描述中自然引申的观点,融理入情入景,意象浑成,逸趣横生,并不感到空泛与描象。“看似寻常最奇崛”,类如《出其东门》这样深入浅出、耐人回味的好诗,是大量存在于“风”、“雅”之中的。

诗经《出其东门》翻译和译文 - 可可诗词网

《出其东门》


这是爱情诗。东门外游女虽多,但他只爱那服装朴素的女郎。
出其东门,走出东门去游逛,
有女如云。女郎多得云一样。
虽则如云,虽然女郎云一样,
匪我思存。没我想念的姑娘。
缟衣綦巾,(一) 那白上装淡绿巾,
聊乐我员。(二) 她能安慰我的心。

出其闉闍,(三) 走出重门去玩耍,
有女如荼。(四) 好多女郎象茅花。
虽则如荼,虽然女郎象茅花,
匪我思且。(五) 没有我想念的她。
缟衣茹藘,(六) 那白外褂绛红巾,
聊可与娱。和她一块儿多欢欣。


注 释
(一)朱熹:“缟,白色。綦,苍艾色。缟衣綦巾,女服之贫陋者。”
(二)朱熹:“员与云同,语辞也。”
(三)马瑞辰:“出其闉闍,谓出此曲城重门,故闉闍二字,皆从门也。”
(四)朱熹:“荼,茅华,轻白可爱者也。”
(五)朱熹:“且,语助辞。”
(六)朱熹:“茹藤,可以染绛,故以名衣服之色。”

注 音
缟gao搞 綦qi其 员yun云 闉yin因 闍du都茹ru如

古诗名篇《出其东门》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释】
 ①此诗咏郑俗春月男女会聚之日,主人公见东门外有女如云,而他却一心专爱自己的意中人。
 ②闸阇(yin du音嘟):城门外增筑的半环形城台,用以掩护城门,又名曲城。
 ③如荼:形容女子众多。
 ④且:语助词。一说:且即“著”。
 ⑤茹藘(lu驴):茜草,其根可作红色染料。
 
 
 【译】
 
 步出城东门,美女众多飘如云。
 虽然众多飘如云,没有我的心上人。
 身穿素绢着绿巾,只有她与我共销魂。
 
 走出外城门,美女如荼朵朵开。
 虽然如荼朵朵开,我的爱人她没来。
 素绢衣裙红佩巾,我愿与她永恩爱。
 
 
 【评】
 朱熹《诗集传》解此诗:“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此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此说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方玉润驳以“是以‘如云’‘如荼’之女尽属淫奔,亦岂可哉!”(《诗经原始》)此外,男主人公偏要在东门去与“己之室家”约会,亦匪夷所思。
 总之,此诗当是为男人去约会或寻找情人而作。与《子衿》之“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恰可看作男女之问答。
 虽有“美女如云”,但皆“匪我思存”而专心于自己心中的“缟衣綦巾”,这也是一种对爱情专一的歌咏。

古代民歌《出其东门》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藘,聊可与娱。


 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对爱情无限忠贞的自白。
 第一章“出其东门,有女如云”两句是说,走出了城东门,看见美女像彩云一般。“如云”,一是比喻众多,二是比喻美丽。正如朱熹《诗集传》所言: “如云,美且众也。”这位男子在城郊看见如此众多的美女,按常理,该是心有所动的。可是出人意料的是: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意思是,虽然众多美女像彩云一样漂亮,却不是我心上的人。他面对这众多的美女却毫不动心。他何以如此呢?“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只有身穿白色上衣,系浅绿色佩巾的那个女子,才是我喜欢的。从而看出这位男子在爱情上忠贞不二的情操。朱熹《诗集传》说: “缟衣綦巾,女服之贫陋者,此人自目其室家也。”如此说来,他对他所爱的人,爱得执著,尚有不嫌贫爱富的美德。
 第二章加深抒发爱情专一之怀。“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这两句是说,我走出了瓮城,美女像茅草花一样众多美丽。同样使他无动于衷。“缟衣茹藘,聊可与娱”,那穿白上衣红裙子的女子,尚可使我欢愉。
 这首诗采用了赋的表现手法,展现主人公的坦率、执著、忠贞、专一,从而表现了他美好的情操和优良品德。读之令人赞叹不已。同是写爱情的,但因人的不同,而表现各异。《陈风·衡门》中那位男子所咏:“岂其食鱼,必河之鲂?岂其取妻,必齐之姜?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取妻,必宋之子?”他对选择对象,采取无所谓的态度。一个真纯专注,矢志不移;一个无所不可,听其自便。相比之下,更见出《出其东门》中主人公品德之可贵。
 作者善于选取环境,制造气氛,表现人物。诗以“出其东门”开其端,背景是城东门外的郊野。正当仲春之月,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春光明媚,百花开放,一片生机勃勃,青年男女纷纷而至,欢聚一起,谈情说爱。唯独如此,方能自睹“有女如云”,“有女如荼”,把美景与美女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发诸议论,表达感情。
 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和衣着打扮写人的外貌。“有女如云”、“有女如荼”,以彩云和花比人,具体、形象,发人联想。“缟衣綦巾”、“缟衣茹藘”,以衣着代人,色彩鲜明,想见其人的美艳。这些都具体、形象、生动,起到了引人注目的艺术效果。

《诗经》之《出其东门》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出其东门

 〔原文〕
 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
 聊乐我员。(韩员作魂。)
 (门、云、存、巾、员,文部。)
 出其闉阇,
 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
 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
 聊可与娱。
 (阇、荼、且、蘆、娱,鱼部。)
 〔译文〕
 我走出东城门,美丽的姑娘就像彩云一样多。虽然像彩云一样多,却不是我的意中人。只有那穿白上装、头缠淡绿头巾的姑娘,才是我所爱的人。
 我漫步走出外城门,漂亮姑娘像白茅花一样多。虽然像白茅花一样多,却不是我所怀想的人。只有身穿白外褂、头裹绛红巾的姑娘,才是我所喜欢的人。
 〔评介〕
 《出其东门》二章,章六句。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只钟情于一位穷人家的姑娘,尽管其他女子像彩云一样多,像荼花一样美丽,但是都不能打动他的心,表现了他对爱情的专贞。
 《诗序》说:“《出其东门》,闵乱也。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这又扯到“诗教”上去了。后人多不从此说。朱熹在《诗集传》中说:“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是时淫风大行,而其间乃有如此之人,亦可谓能自好而不为习俗所移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岂不信哉。”他对本诗的中心内容说得很清楚了,只是“郑声淫”“郑俗淫乱”在朱老夫子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他的眼中,郑国的女子不为“淫奔之女”者太少了。这未免过于偏颇。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此诗“乃贤士道所见以刺时,而自明其志也。”为什么这样说,王先谦再没有往下讲。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驳斥了《诗序》,他认为此诗绝无“闵乱”之意。他说:“郑国春月,士女出游,士人见之,自言无所系思,而室家聊可与娱乐也。男固贞矣,女不必淫。以 ‘如云’‘如荼’之女而皆谓之淫,罪过罪过,人熟无母、妻、女哉!”是的,如果把所有的女人都看作是“淫女”,世间哪里还有什么清白?
 清人方玉润既不赞同 《诗序》“闵乱”之说,也不同意朱熹的“淫奔”之说。他认为本篇是“不慕非礼色也。”他在《诗经原始》中说:“然诗方细咏太平游览,绝无干戈扰攘、男奔女窜气象。《序》言无当于经固已。《集传》云:‘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 是以 ‘如云’、‘如荼’ 之女尽属淫奔,亦岂可哉?晦翁释《诗》,随口而道,并未暇思,于此可见。此诗亦贫士风流自赏,不屑与人寻芳逐艳。一旦出游,睹此繁华,不觉有慨于心:以为人生自有伉俪,虽荆钗布裙自足为乐,何必妖娆艳冶,徒乱人心乎?故东门一游,女则如云,而又如荼,终无一人,系我心怀,岂矫情乎?色不可以非礼动耳。心为色动,且出非礼,则将无所止。诗固知足,亦善自防哉。”方玉润的这种看法比较实际贴切,后人多从此说。
 全诗共两章。第一章,“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东门”,是郑国游人云集的地方。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郑城西南门为溱洧二水所经,故以东门为游人所集。”“如云”,美且众也。(用朱熹说)“缟衣綦巾”和下一章的“缟衣茹蘆”均依衣饰之特征以代称其人。这类借代的修辞方法,在《诗经》里不乏其例。如《桧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羊羔皮袍和狐狸皮袍是不能逍遥游宴和举行早朝的,显然是皮袍称代穿着皮袍的人。《诗经》中也有以其他典型事物称代其人的。《郑风·叔于田》:“叔于狩,巷无饮酒。”以“饮酒”称代“饮酒的人”。《卫风·氓》: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以“复关”称代“氓”。《诗经》中的这种称代手法的成功运用,给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不少作品都因巧妙地运用了这种称代手法而使作品活泼多样,生动形象。“员”,孔颖达《正义》:“云、员古今字,语助词也。”但《韩诗》“员”作“魂”,指精神,亦通。这一章是说“我走出东边的城门,看见那里的姑娘就像彩云一样多。虽然如此,她们都不是我所想念的人,只有身穿素衣的姑娘才是我所爱的人。”尽管“室家”女人衣着不美丽,但是在小伙子心目中,这个女人是最美丽的最可爱的。
 本诗的第二章,“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蘆,聊可与娱。”“闉”,曲城也。“阇”,城台也。“茹藘”,可以染绛,故以名衣服之色。(用朱熹说)“荼”,茅花,轻白可爱。马瑞辰《通释》:“出其闉阇谓出此曲城重门。”这一章的意思是: “我从曲折的城楼走出,看见那些姑娘长得像茅花一样漂亮。尽管如此,她们都不是我所想念的人。只有那位身穿土布红衣服的姑娘才是我心上的人。”本诗也是重章叠唱。反复咏唱,更能表现出男子对爱情的专注。这位男子汉在东门外的反复表白,也更能揭示出古代人民坦荡纯贞的生活情操。
 本诗可谓“直陈其事”,明白如话。但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看似寻常最奇崛”,回味无穷好喜人。一位坦诚憨厚淳朴可爱的小伙子就好像站在我们的面前。

古代名诗《出其东门》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出其东门

 题解
 这首诗见于《郑风》,表现男主人公在爱情生活中面对其他异性诱惑而不改初衷的思想感情。
 
原文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聊可以娱。
 注释
 ①缟:音稿,素白绢。 ②綦:音机,暗绿色。 ③闉:音因,外城。 ④阇:音都,外城门。 ⑤茹:茜草。 ⑥藘:音虑。
 赏读
 这首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两章内容基本相同。都是写抒情主人公——一个青年男子,漫步走到城门外,突然发现那里聚集着众多的美丽女子。面对众多的美女,他没有见异思迁,移情别恋,而是始终理智清醒的告诫自己,这些美女里面没有自己的意中人。自己只能和“缟衣綦巾”的意中人相亲相爱。同一内容在两章中反复咏唱,表现男主人公对意中人用情的专一与执着。

《诗经》篇文之《出其东门》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注释】①东门:郑国城门。②匪:非,不是。思存:想念。③缟(gǎo):白色。綦(qí):暗绿色。④聊:愿,可以。员:同“云”。语助词。⑤闉阇(yīn dū):外城的城门。⑥荼(tú):茅花。⑦思且:同“思存”。⑧茹藘(lǘ):茜草。⑨娱:欢娱。
 


 【鉴赏】这是男子钟情一位女子之诗。
 按郑国的风俗,每逢春天,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盛况非常。此诗所写,正是诗人出游时的所见所感。
 全诗二章。此诗写得很别致,艺术上也很高明。诗人走出东门一看,哟嗬,出游的女子多极了,宛若天上的云朵。“如云”二字正是形容游女众多。再仔细一瞧,游女岂只是众多,而且美丽,如同遍野的白茅花。“如荼”二字正是形容游女貌美。作者如此运笔,是别有用意的。所以接下去,诗人笔锋一转,一个“虽”字便道出了正意。游女虽多且美,但都不是他所思念的人。他在众多的游女之中,只看中了一位衣着朴素的贫女。那位白衣青巾的姑娘,才是他所爱的人,因此愿与她一同游乐。诗用“如云”与“一位”对比,表明他对爱情的专一;用“如荼”与“缟衣綦巾”对比,表明他在爱情选择上的坚贞。这种对比的手法,使得全诗显得形象鲜明,情感真挚。
 《诗序》说是“悯乱”。其意是说,由于兵革不息,战乱不止,男女相弃,不能保其家室。兵荒马乱之中,难道逃荒的全都是女子吗? 可见此说与情理不合。朱熹《诗集传》说:“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然而私奔本是隐秘的行为,哪有成群结队一起淫奔的事呢?此说也无道理。

古代爱情诗词《》出其东门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出其东门

 

诗经·郑风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 匪我思且。
 缟衣茹,聊可与娱。

 这首诗歌颂了一个男子对爱人坚贞不二,专注纯洁的爱情。
 “东门”,是郑国游人云集的地方。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郑城西南门为溱淆二水所经,故以东门为游人所集。”“如云”,比喻女子既多又美,衣饰华丽,像片片彩云。开头两句写在游人云集的东门,美女成群犹如绚丽的彩云。这是采用反衬的写法,目的是烘托下两句。
 “虽则如云”,是承上启下句。“匪我思存,”是明显的转折句。“思存”即思念。“存”,铭在心,永存不忘的意思。这两句是说,虽然美女成群犹如天上的彩云,但不是我所思念的心上人。初步显示气质不凡,真挚坚贞之端倪。
 “缟衣綦巾,聊乐我员。”这是对上两句的回答。“缟”,白色。“綦”(qi其),绿色。“巾”,佩巾,像现在的围裙。“缟衣綦巾”是当时妇女较为俭朴的服饰。“缟衣綦巾”和下一章的“缟衣茹藘”都是借衣饰的特征来代称人。这种象征性的修辞方法,在《诗经》中用得很多。“聊”还是可以。“乐我”,使我快乐。“员”,语助词,没有什么实在的意思。这两句的意思是:只有那个穿着白衣绿裙,衣着朴素的女子,才能使我喜爱幸福。这位青年男子既不见异思迁,也不嫌弃贫穷,在爱情上纯一不二,正如《华山畿》乐府歌六中说的:“奈何许! 天下人何限,慊慊只为汝。”表现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的爱情。
 第二章与第一章的意思大体相似,只有几个词语作了变更。
 “出其阐阇,有女如荼。”“阐阇”(yindu因都),古代城门外护门的曲城和它的门。“荼”,白茅花,这里形容女子多而美。这两句的意思是:走出了外城郊,美女成群犹如盛开的茅花。这里也是采用反衬的手法,烘托下面两句。“虽则如荼”也是承上启下句。“匪我思且”,很明显是转折句。“且”,助词。这两句是说,虽则美女成群犹如盛开的茅花,但都不是我所想念的意中人。“缟衣茹藘,聊可与娱。”这也是对上两句的回答。 “茹”(rulü如闾),即茜草,可作红色染料。这两句的意思是:只有那个穿着白衣红裙,衣着朴素的女子,才能使我喜爱幸福。这首诗共两章,分成三组,每组各叙一事,事事相联。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

〔原文〕
出其东门,
有女如云。
虽则如云,
匪我思存。
缟衣綦巾,
聊乐我员。(韩员作魂。)
(门、云、存、巾、员,文部。)
出其闉阇,
有女如荼。
虽则如荼,
匪我思且。
缟衣茹藘,
聊可与娱。
(阇、荼、且、蘆、娱,鱼部。)
〔译文〕
我走出东城门,美丽的姑娘就像彩云一样多。虽然像彩云一样多,却不是我的意中人。只有那穿白上装、头缠淡绿头巾的姑娘,才是我所爱的人。
我漫步走出外城门,漂亮姑娘像白茅花一样多。虽然像白茅花一样多,却不是我所怀想的人。只有身穿白外褂、头裹绛红巾的姑娘,才是我所喜欢的人。
〔评介〕
《出其东门》二章,章六句。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只钟情于一位穷人家的姑娘,尽管其他女子像彩云一样多,像荼花一样美丽,但是都不能打动他的心,表现了他对爱情的专贞。
《诗序》说:“《出其东门》,闵乱也。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这又扯到“诗教”上去了。后人多不从此说。朱熹在《诗集传》中说:“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以为此女虽美且众,而非我思之所存,不如己之室家,虽贫且陋,而聊可自乐也。是时淫风大行,而其间乃有如此之人,亦可谓能自好而不为习俗所移矣。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岂不信哉。”他对本诗的中心内容说得很清楚了,只是“郑声淫”“郑俗淫乱”在朱老夫子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在他的眼中,郑国的女子不为“淫奔之女”者太少了。这未免过于偏颇。王先谦在《诗三家义集疏》中说此诗“乃贤士道所见以刺时,而自明其志也。”为什么这样说,王先谦再没有往下讲。清人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驳斥了《诗序》,他认为此诗绝无“闵乱”之意。他说:“郑国春月,士女出游,士人见之,自言无所系思,而室家聊可与娱乐也。男固贞矣,女不必淫。以 ‘如云’‘如荼’之女而皆谓之淫,罪过罪过,人熟无母、妻、女哉!”是的,如果把所有的女人都看作是“淫女”,世间哪里还有什么清白?
清人方玉润既不赞同 《诗序》“闵乱”之说,也不同意朱熹的“淫奔”之说。他认为本篇是“不慕非礼色也。”他在《诗经原始》中说:“然诗方细咏太平游览,绝无干戈扰攘、男奔女窜气象。《序》言无当于经固已。《集传》云:‘人见淫奔之女而作此诗。’ 是以 ‘如云’、‘如荼’ 之女尽属淫奔,亦岂可哉?晦翁释《诗》,随口而道,并未暇思,于此可见。此诗亦贫士风流自赏,不屑与人寻芳逐艳。一旦出游,睹此繁华,不觉有慨于心:以为人生自有伉俪,虽荆钗布裙自足为乐,何必妖娆艳冶,徒乱人心乎?故东门一游,女则如云,而又如荼,终无一人,系我心怀,岂矫情乎?色不可以非礼动耳。心为色动,且出非礼,则将无所止。诗固知足,亦善自防哉。”方玉润的这种看法比较实际贴切,后人多从此说。
全诗共两章。第一章,“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东门”,是郑国游人云集的地方。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 “郑城西南门为溱洧二水所经,故以东门为游人所集。”“如云”,美且众也。(用朱熹说)“缟衣綦巾”和下一章的“缟衣茹蘆”均依衣饰之特征以代称其人。这类借代的修辞方法,在《诗经》里不乏其例。如《桧风·羔裘》:“羔裘逍遥,狐裘以朝。”羊羔皮袍和狐狸皮袍是不能逍遥游宴和举行早朝的,显然是皮袍称代穿着皮袍的人。《诗经》中也有以其他典型事物称代其人的。《郑风·叔于田》:“叔于狩,巷无饮酒。”以“饮酒”称代“饮酒的人”。《卫风·氓》: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以“复关”称代“氓”。《诗经》中的这种称代手法的成功运用,给后代文学创作提供了可贵的经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不少作品都因巧妙地运用了这种称代手法而使作品活泼多样,生动形象。“员”,孔颖达《正义》:“云、员古今字,语助词也。”但《韩诗》“员”作“魂”,指精神,亦通。这一章是说“我走出东边的城门,看见那里的姑娘就像彩云一样多。虽然如此,她们都不是我所想念的人,只有身穿素衣的姑娘才是我所爱的人。”尽管“室家”女人衣着不美丽,但是在小伙子心目中,这个女人是最美丽的最可爱的。
本诗的第二章,“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蘆,聊可与娱。”“闉”,曲城也。“阇”,城台也。“茹藘”,可以染绛,故以名衣服之色。(用朱熹说)“荼”,茅花,轻白可爱。马瑞辰《通释》:“出其闉阇谓出此曲城重门。”这一章的意思是: “我从曲折的城楼走出,看见那些姑娘长得像茅花一样漂亮。尽管如此,她们都不是我所想念的人。只有那位身穿土布红衣服的姑娘才是我心上的人。”本诗也是重章叠唱。反复咏唱,更能表现出男子对爱情的专注。这位男子汉在东门外的反复表白,也更能揭示出古代人民坦荡纯贞的生活情操。
本诗可谓“直陈其事”,明白如话。但是有景有情,情景交融。“看似寻常最奇崛”,回味无穷好喜人。一位坦诚憨厚淳朴可爱的小伙子就好像站在我们的面前。

☚ 扬之水   野有蔓草 ☛
0000010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5:3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