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凯洛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凯洛夫1893—1978Ivan Andreyevich Kairov

苏联教育家。生于俄国梁赞。1917年加入社会民主工党(布),同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系。1929—1938年任莫斯科大学教育系教研室主任。1935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42—1950年主编《苏维埃教师》杂志。1946—1967年任俄罗斯联邦共和国教育科学院院长。1967年苏联教育科学院成立后任院士。曾在苏共十九大和二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主要研究教育理论,形成所谓“凯洛夫体系”,影响相当广泛。主编《教育学》一书,多次再版。1956年12月曾来中国访问。

凯洛夫

凯洛夫1893—1978

原苏联教育家。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1935年被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从1937年起先后担任莫斯科大学和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42年起至1950年任《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主编。1946年至1961年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长。1949年至1956年任俄罗斯教育部部长。曾当选苏共中央候补委员,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在教育上,对改革原苏联的国民教育制度和发展教育理论做了大量工作。曾提出发展教育科学的规划,为普通学校和高等学校编写了多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文和报告。其主编的《教育学》,系统总结了原苏联二三十年代的教育经验,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原苏联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全书包括总论、教学论、德育论和学校管理四个方面,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指出学校的重要任务是授予学生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深刻而确定的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共产主义人生观。肯定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强调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奠定了原苏联现代教育发展的基础。1956年曾访问过中国,其《教育学》一书被译为中文,对中国初期教育产生较大影响。

☚ 杜威   马卡连柯 ☛
凯洛夫

凯洛夫каиров,1893—1978Kailuofu

苏联著名教育家。出生于梁赞州一个教师的家庭。1917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数理系。同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1933年前,他主要从事农业教育工作。1935年被授予教育学博士学位。1937年起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和列宁格勒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42—1950年任《苏维埃教育学》杂志主编。1946—1967年起任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部长。此后,曾被选为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中央候补委员、最高苏维埃民族院副主席。1963年曾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和列宁勋章。凯洛夫一生主要从事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部门领导工作。对20年代末期在苏流行的极左思潮持批评态度,对30年代以后联共中央有关教育的一系列决定积极拥护并力图贯彻。他曾提出教育科学研究发展计划,强调普通教育中学生学习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组织力量编写中等、高等师范院校多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发表了许多有关教育问题的论文、演讲和报告。凯洛夫还很重视教育遗产的整理工作,经过认真分析、整理,把许多重要的教育遗产融汇成苏联教育的内容,初步建立了苏维埃教育学的体系。由他担任总主编编写的《教育学》中,力图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方法进行全面的论述。提出教育起源于劳动;概述了教育在不同形态的社会中对社会和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指出无产阶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能够最后实现共产主义的一代人”;正确地阐明了遗传、环境和教育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肯定智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和教师在教育与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凯洛夫还“根据共产主义创始者的学说,并考虑到苏联教育机关的多年经验,认为共产主义教育的统一过程,应分为……❶智育;
❷综合技术教育;
❸德育或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❹体育;
❺美育。”凯洛夫曾于1956年底至1957年初,以苏联文化代表团团长的身分访问过中国,并在北京、上海、重庆、昆明等地进行讲学。凯洛夫的《教育学》于1957年7月由陈侠、朱智贤、邵㑀亭等人翻译成中文出版,一度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教材使用,在中国教育界影响较大、流传甚广。

☚ 克鲁普斯卡娅   马卡连柯 ☛
凯洛夫

凯洛夫1893—1978Kailuofu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出生于教师家庭。1917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同年毕业于莫斯科大学。1929年任季米里亚杰夫农业大学附属莫斯科农业师范学院教授兼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35年获得教育科学博士学位。从1937年起先后任莫斯科大学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莫斯科列宁师范学院教育学教研室主任。1942年主编《苏维埃教育学》杂志。1944年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士,1949年起担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长,俄罗斯联邦教育部长。曾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候补委员、苏共中央监察委员、苏联最高苏维埃代表。他主要研究教育理论,为普通学校和高等学校编写了多种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发表了很多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论文和报告。他主编的 《教育学》,被公认为是人类教育史上第一次运用马列主义观点阐明社会主义教育学理论的专著。在此书中,他提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即培养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参加者。这就需要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他认为德育的目的最终在于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德育的任务和内容是有计划有目的地形成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培养共产主义行为习惯,培养道德情感,形成坚强意志的性格特征,克服学生中的不良行为;他重视智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他认为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他对教学过程、教学阶段、任务、课的类型和结构都作过深刻的论述,并强调指出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他提出教学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有七条。即: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系统性和连贯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可接受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原则。这七条原则是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为主要环节。他对改革苏联的国民教育和发展教育理论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他的主要著作有《教育学》、《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活动概况》等。

☚ 白求恩   苏霍姆林斯基 ☛

凯洛夫1893—1978Иван Андреевич Каиров

苏联教育家。曾任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院士、院长和教育部长。在其主编的《教育学》一书中,力图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揭示教育的本质、作用、目的和任务等问题。该书曾译为中文,对中国教育理论界有较大影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5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