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凤阳花鼓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民间曲调名。创始于安徽凤阳地区,故名。最初流传于淮河两岸。其原始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传说这首歌传唱于李自成起义军攻占凤阳之时。清赵翼《陔馀丛考》“凤阳乞者”条云:“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但演唱者实多为妇女,称为“花鼓女”,每每是姑嫂二人对唱,一人击细腰鼓,一人敲碟形小锣。唱词多叠字,每段二十七字,曲首为三三句,随后是七字三句。后演变为曲艺之一种,演出者两人在板凳上坐唱,无丝弦伴奏,段落间只敲锣击鼓,或同时口唱“咚咚咚咚锵”等十三个音字,以渲染气氛。后来乐器亦有变化,演唱者左手执小鼓,右手执双鼓箭击鼓。又融入许多他种民间小曲和音乐,加以舞蹈,形式逐渐丰富多彩,并有地方戏编为故事演出的,别名为《打花鼓》。 ☚ 西调 利津调 ☛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安徽民间小调的一种。发源于安徽凤阳地区。最早产生于明代中叶之后,由于当地常遇灾荒,饥民多身背花鼓,四处卖唱乞食,创造了一种固定的表演形式和曲调。表演者多为姑嫂二人,一系腰鼓,一持小锣,段间击锣鼓。唱词每段二十七字,共五句,前二句每句三字,后三句每句七字,如“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清唱时则后缀锣鼓声十三个字音:“咚咚锵,咚咚锵,咚咚锵咚锵咚锵”。就其表演形式来说,凤阳花鼓已成为民间曲艺的一种。 ☚ 凤凰调 风雨云雷神话 ☛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明代民歌名。见林庚、冯沅君主编《中国历代诗歌选》下编(二),这首民歌是配合凤阳花鼓表演的歌词,流行甚为广泛。歌词为:“说凤阳,说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凤阳,今安徽凤阳,其地处淮河流域,自古水患严重。朱皇帝指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凤阳人。这首民歌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它直言不讳地把封建皇帝同连年灾荒联系起来,可见天灾仅仅是造成灾难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因素还在于严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荒年之时大户人家出卖骡马,小户人家则卖儿卖女,演唱者当系年轻女性,既无骡马,又无儿郎,只得背起花鼓,流落四方。至此,哀痛之情自现。 ☚ 甲辰八月辞故里 闯王歌 ☛ 凤阳花鼓凤阳,即凤阳府,府治在今安徽省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里。凤阳花鼓,是当地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演出时,男的敲锣,女的打腰鼓,边演边唱。朱元璋篡夺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胜利成果登基称帝后,给他的故里凤阳带来了一连串的巨大灾难。朱元璋将凤阳定为中都,逼迫劳动人民流尽血汗为其供养大批的军队和官吏,还曾广发重兵,镇压以四大天王为首的农民义军,所以凤阳倍受搔扰,真是雪上添霜。天灾人祸使百姓饥寒交迫,只得卖儿鬻女,背井离乡,四处流亡。这首时政歌《凤阳花鼓》,正是这一残酷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 这首民歌共十一句,可分为三个层次。“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开头三句以说唱艺术的传统手法开篇,充满深情眷恋地歌唱家乡,句句不离 “凤阳”二字,强调那里以前本来是个 “好地方”。 接下去声情陡然一转,唱起了凤阳的现实。如今的凤阳再也没有了往昔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是另一番让人心酸落泪的悲惨景象:“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灾殃。”这是第二层。这里,作者以高度概括的手法,粗线条地勾勒出凤阳所蒙受的巨大灾难,将这灾难同朱元璋这个皇帝的出现联系起来,控诉他是为这块好地方种下祸根的罪魁祸首。这里,“三年”二字反复出现三次,并不是确指水、旱、蝗灾各占三年,而是意在突出强调这些天灾接连不断地反复出现,循环往复,无休无止;不仅如此,还有力地突出了作者哀痛欲绝的感情,造成浓烈的悲痛气氛。 巨大的灾难接连不断,像驱不散的阴霾,像挣不脱的恶梦,磐石般压在凤阳人的头上,使他们艰于呼吸,陷于绝境。于是,这里上演了无数的人间悲剧:“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最后四句,以简笔勾勒的正是这出人间悲剧的轮廓。广有财富的富豪们开始破产,为了生存下去,只好卖掉骡马;一贫如洗的贫民们走投无路,只好强忍割肉撕心之痛,卖儿鬻女;无儿无女可卖者,只得背井离乡,流浪四方,身背花鼓抛头露面去卖唱。这里,紧紧抓住一个“卖”字着力描写,通过大户 “卖”、小户 “卖”,而 “奴家”无甚可 “卖”,只得去卖唱,突现了灾难的巨大、持久与波及面甚广,突出了作者自己孤苦无助的巨大哀痛。 这首令人心酸愤激的时政歌,通过一个“身背花鼓走四方”的卖艺女子之口,真实而概括地描绘出凤阳多灾多难的悲惨现实景况,道出了凤阳人民的悲苦愤怨,有力地控诉了朱元璋这个封建皇帝为非为祸的恶行罪状。 凝练概括,以大显微;对比衬跌,增加反映生活的力度。这是《凤阳花鼓》 在艺术上的两个鲜明的特色。 天灾人祸接连不断,生活惨象满目皆是,其形其状难以尽述,亦无以尽述。然则如何将其真实地反映出来,使欣赏者强烈地感受到这些现实呢?无名的诗人是高明的,她不斤斤于描摹细微枝节,而是抓住生活中最典型的事物特征,从大处着墨,三笔两笔勾勒出社会现实生活的大的轮廓,进行高度的艺术概括。抓住天灾频繁的事实,以 “三年”二字贯串时间,进行概括,突出其接踵而至、无止无休、迫人难以喘息的特点;抓住人们无以为生的现实,着力突出一个 “卖”字,浓缩罄其所有以求得生存的悲惨境状; “身背花鼓走四方”的卖艺女子的活动剪影,也是由概括之笔勾勒出来的。这些物象情状有机地组接在一起,仿佛构成了一幅大生活写意画,其中的无数细貌枝节,则由欣赏者被诗情引发的联想去补充再现。这便是于大处显细微。细微形貌则会因欣赏者联想之翼的翩然展开,而显现得更加丰富,更加真切。 这首民歌的主旨,是反映凤阳的灾难痛苦,抒发悲怨,但开篇三句却不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先赞其往昔之好,抒热烈开朗之情;然后便不再顺此思路唱下去,而是声情一变,突然转折,说凤阳现在的灾难,抒痛苦哀怨之情,直至煞尾。从内容上看,这是正反对比。从手法上看,这是衬跌,好像把水闸住,让水位提高,再让其跌落下去;从感情上看,这是欲抑先扬,有扬有抑。这样,也就有力地强化了反映生活、表达情感的力度与深度,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凤阳花鼓》是一首优秀的现实主义民歌,内容深刻,感情真切,特色鲜明,读之诵之令人扼腕叹息,经久难忘。 《凤阳花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三年水淹三年旱,三年蝗虫闹灾殃。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安徽省文化局辑《安徽歌谣》 本篇用民间花鼓的形式,对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说凤阳,道凤阳”, “说”什么, “道”什么,是花鼓开头固定的形式。凤阳,在今安徽凤阳县,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家乡。凤阳花鼓是流行凤阳一带的民间表演唱。朱皇帝,即朱元璋(1328—1398),幼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出身贫农,少时在凤阳皇觉寺为僧。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1368年建都南京,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攻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统治,在位长达二十年。明王朝的建立,虽然采取了垦荒屯田等一系列发展生产的措施,但同时实行土地兼并的政策,使耕地日益集中在极少数大贵族、大地主手里,广大农民被沦为佃户,无力抗御水、旱、虫等各种自然灾害,再加上朱元璋把他的家乡凤阳定为中都,大兴土木,要家乡父老服劳役,并为他养活大批官员,沉重的剥削、压迫,使老百姓不堪负担。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即使有钱的大户人家也不免要“卖骡马”,频临破产;至于家产很少甚至毫无家产的小户人家,那就只有被迫卖儿鬻女;连儿女也没有可卖的,那就只有“身背花鼓走四方”,意即以四处卖唱行乞谋生。 意境深广,是本篇的艺术特色。它写的虽然只是凤阳一个地方,但由于“凤阳本是个好地方”,不仅自然条件好,而且是明代开国皇帝的家乡,广大人民的生活尚且如此贫困,那么其他不怎么好的地方,人民的苦难岂不更加深重么?再说作者把人民遭受的苦难,不是归咎于某个地主或官吏,而是归咎于当时的封建最高统治者——朱皇帝,这当然也就不只是指凤阳一个地方,而必然是指在朱皇帝统治之下的全中国尽皆如此。这是指地域上的广阔性。最后三句从“大户人家”到“小户人家”,再到一无所有的“奴家”,皆穷困到那种地步,更可见其典型意义的普遍性。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走唱类曲艺。形成于安徽省淮河两岸。明清时,由于凤阳一带是“三年恶水三年旱,三年蝗虫灾不断”的长年灾区,迫使人们结队出外卖唱乞讨。清·赵翼《陔余丛考》“凤阳乞者”条载:“江南诸郡,每岁冬必有凤阳人来,老幼男妇,成行逐队,散入村落间乞食,至明春二三月间始回”。当年演唱者多为妇女,往往是姑嫂二人对唱。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提碟形小锣,称为花鼓女。演唱时,段落之间敲锣击鼓,无丝弦伴奏。后以双条鼓代替细腰鼓,演唱者左手执小鼓,右手执双鼓箭击鼓。原始的唱词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后又从各地带回多种民间歌曲和音乐,丰富了花鼓声腔,演变出多种歌舞形式,但都以传统的花鼓调为基础。凤阳花鼓在南北各地流传中,对各地的曲艺在曲调、表演形式等方面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花鼓没有长篇书目,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唱法较自由,重点句可以重唱,有时连说带唱。 ☚ 二人转 三棒鼓 ☛ 凤阳花鼓 162 凤阳花鼓见27160花鼓舞。 ☚ 打花鼓 晋南花鼓 ☛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安徽曲种。其曲调流传南北很多地区,对各地的曲艺曲调、表演形式都产生过一些影响。据说,山东琴书北路、南路、东路的几个流派的主要曲调就是由花鼓调衍化而来。凤阳花鼓形成在明末的安徽省淮河两岸。明、清两代,凤阳是个“十年倒有九年荒”的苦地方,外出逃荒的妇女,身背花鼓四处飘流卖唱乞讨。她们演唱的内容多为述说自己的苦难,抒发心中的不平。演唱者多为姑嫂二人,一人系细腰鼓,一人持碟形锣,以锣鼓击节,一般是坐着唱。也有职业花鼓艺人,他们活动的范围更广泛,他们把凤阳花鼓调传播到南北各地,也从各地的民间小调、曲艺等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丰富了凤阳花鼓的声腔和表演技巧。凤阳花鼓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即兴编词表现现实生活的传统在广大农村花鼓艺人那里得到了充分发挥,唱法也比较自由。 ☚ 三棒鼓 山东大鼓 ☛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亦称双条鼓、打花鼓、花鼓小锣,起源于凤阳小溪河、燃灯一带。旧时,凤阳经常洪水为灾,许多母女、姑嫂、妯娌或邻里姐妹同行,外出逃荒,手拿花鼓小锣、沿街卖唱(不舞不表)。进入舞台演出后,遂变为歌舞形式。早期花鼓似腰鼓,略大,斜背肩上和之以锣,后为流动演唱时携带方便,将腰鼓改为碗口大的扁形小手鼓,左手执鼓,右手持两根竹棍或长约2尺的鼓条敲击。沿门乞食演唱的为 “唱门头”,以〔凤阳歌〕、〔秧歌调〕曲调演唱“奉承”类内容;在麦场、庭院或街头摆摊演唱为“坐唱”。主要演唱有故事情节的段子如:《王员外嫌贫爱富》、《杨姑娘上吊》、《王祥卧冰》等。 ☚ 淮北丝弦 福建南音 ☛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曲艺曲种。约明代中叶形成于淮河两岸。流行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表演方式为二人分别敲击锣鼓边舞边唱。唱调有 〔凤阳歌〕、〔小五更〕、〔十杯酒〕、〔王三姐卖鞋〕 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 二人转 绍兴莲花落 ☛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曲艺曲种。约明代中叶形成于淮河两岸。流行于安徽、浙江和江苏的部分地区。表演方式为二人分别敲击锣鼓边舞边唱。唱调有[凤阳歌]、[小五更]、[十杯酒]、[王三姐卖鞋]等。唱词基本为七字句。 ☚ 二人转 绍兴莲花落 ☛ 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安徽曲种。是流传在安徽淮河流域一带的民间歌舞。因形成于明末安徽凤阳,故名。旧时,淮河流域经常闹水灾,这里的劳动人民迫于生活,身背花鼓,四处飘流卖唱乞讨。后来为外出卖艺需要轻便,将鼓改为扁形小手鼓,边敲边唱。也有职业花鼓艺人,他们活动的范围更广,把凤阳花鼓传播到各地,也从各地的民间小调、曲艺等艺术中吸取了营养,丰富了它的声腔和表演技巧。它没有长篇传统书目,演唱内容多为爱情故事。即兴编词表现现实生活的传统在广大农村花鼓艺人那里得到了充分发挥,唱法也比较自由。 ☚ 公式化 心理小说 ☛ 凤阳花鼓Fengyang Flower-drum dance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